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剖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化概论课程剖析
中国⽂化概论课程剖析
⼀、定位和性质
《中国⽂化概论》课程是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会展营销⽅向任选课。
有较强的理论性,在学校应⽤型改⾰的背景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突出专业特⾊。
因此,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掌握中国⽂化尤其是中国管理⽂化⽅⾯的知识,以及掌握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化尤其是中国管理⽂化的变化。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设计⽅案能⼒、沟通表达能⼒、组织协调能⼒,增强对⼀站管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提升未来从事会展管理⼯作的基本素养;根据各模块的内容和特点,我们按照项⽬化教学的⽅式,以任务引领的⽅法进⾏教学设计。
本课程第六学期开设,总学时32学时,2学分。
前导课程为管理学。
⼆、教学⽬标
课程的教学⽬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向和预期达到的效果,是课程所有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的执⾏贯穿的是“预设⽬标——过程落实——效果评价”。
按照教育部课程⽬标三位化的要求。
《会展营销》的教学⽬标由知识、能⼒和素质三个维度的⽬标构成。
(⼀)知识⽬标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能⼒⽬标
1.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
2.具有组织各种活动的能⼒;
3.具备运⽤现代信息查询系统设备的能⼒,能使⽤多种⽅法搜寻⽬标客户群名录,并根据所属⾏业区分客商;
4.能使⽤群发技术进⾏⽹络营销;
5.能运⽤各种新媒体沟通技巧向客户销售会展产品;
6.能够提出拜访客户、进⾏业务洽淡的⽅案,具备发现新客户和维持已有客户的能⼒;
7.具备开展媒体公关和危机公关活动的能⼒;
8.具备现场服务及现场实务管理能⼒。
(三)素质⽬标
1.树⽴科学的世界观、⼈⽣观和价值观;
2.了解国家的政策与⽅针;
3.理论联系实际,勤奋好学,具备⼀定的科学⽂化知识和专业技能;
4.能够得到创新意识、协作精神、适应能⼒的初步培养和训练;
5.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理素质和⾏为习惯;
6.具有健全的⼈格、强壮的体魄;
7.具有诚实守信、热爱劳动、遵纪守法的品质;
8.具有⾃律谦让、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内容设计
(⼀)设计原则
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的基本原则。
鉴于当前⽅向课程侧重的需要,我们在课程内容增加了创新创业⽅⾯的内容,以提⾼毕业⽣未来⼯作的实⽤性。
(⼆)教学内容
任务⼀中国⽂化的产⽣与发展模块(学时:6)
1.了解中国⽂化产⽣的基础。
2.了解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3.掌握各个地域⽂化的涵义和渊源。
4.了解中国⽂化的伦理类型;理解并掌握中国⽂化的特点。
任务⼆中国传统⽂化模块(学时:10,包含4学时创新创业)1.了解《周易》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周易》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精华。
2.了解道⽂化是如何起源的,理解《⽼⼦》与《庄⼦》的精神⽂化内涵。
掌握道教的信仰特征、基本教义和道教对中国⽂化的影响。
3.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思想;掌握儒学对中国⽂化的影响。
4.了解佛教的创⽴及传播,佛教名家,中国化佛教宗派;理解佛教的中国化;掌握佛教的信仰特征与基本教义。
任务三中国传统教育、道德与伦理模块(学时:6)
1.理解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掌握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
2.了解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化,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理
解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三阶段。
3.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任务四中国⽂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国传统⽂化的价值体系模块(学时:6)
1.了解中国⽂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2.理解并掌握中国⽂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和中国传统⽂化的价值体系。
任务五中国传统⽂化向近代的转变模块(学时:4)
1.了解中国传统⽂化的危机,中国⽂化⾛向近代的艰难历程。
2.理解中国⽂化从传统⾛向近代的动因。
3.掌握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正确⽅向。
四、重点、难点把握
(⼀)重点
学⽣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化的产⽣与发展的基本理论,掌握中国传统⽂化基本内容,掌握中国传统教育、道德与伦理基本内容,对于中国⽂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国传统⽂化的价值体系有具体认识。
(⼆)难点
学⽣通过学习,将中国传统⽂化向近代的转变,尤其是对结合中国⽂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国传统⽂化的价值体系的转变加以利⽤,是本课程的难点。
五、学情分析
1、学⽣的特点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三年级学⽣,学⽣接受程度良好,前期对管理学有所涉及,因此专业接受程度良好。
2、学⽣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对管理学基础课程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管理学内容学习良好。
⽬前遗憾的是该课程之前没有涉及中国管理⽂化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完成过程中,需要侧重中国管理⽂化的基本内容。
3、学⽣对本学科学习的⽅法掌握情况
本课程主要采⽤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两种⽅法,同时增加讨论及情景教学⽅法,学⽣掌握能⼒较强。
本班同学的整体接受能⼒较强,对各种教学⽅法均⽐较适应。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本课程的⽼师也在不断地改进教学⽅法。
4、学习知识时可能要遇到的困难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先,不是所有同学都有相同的接受能⼒,对于⼀些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会有些偏差。
其次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利⽤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以及情境分析就可以,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变动相应的教学⽅法。
六、教学⽅法与⼿段
(⼀)教学⽅法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拟使⽤的教学⽅法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1.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法,对重要的理论知识的教学采⽤讲授的教学⽅法,直接、快速、精炼的让学⽣掌握,为学⽣在实践中能更游刃有余的应⽤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对选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做出⾃⼰的判断和评价。
这种教学⽅法可以拓宽学⽣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了学⽣的能⼒。
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
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标,既能锻炼学⽣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可活跃教学⽓氛,提⾼了教学的感染⼒。
4.讨论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多处采⽤讨论法,学⽣通过讨论,进⾏合作学习,让学⽣在⼩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让所有的⼈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强调集体性任务,强调教师对学⽣的引导。
(⼆)教学⼿段
1.MOOC课等形式的利⽤
我们在教学中拟将信息技术⼿段与传统教学⼿段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化⼿段的优势,将可考核知识点以MOOC、短视频等形式及时呈现给学⽣,提⾼学习的主动。
2.⽹络教学平台应⽤
充分利⽤互联⽹知识传播的优势,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
未来⼀年中,本课程的电⼦教案、电⼦图书还有部分教学课件要上⽹,未来学⽣可以通过点击信息化平台实现在线学习。
打破了时空界限,为开展学⽣的“⾃主学习”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七、教学评价与考核⽅式
⼋、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
本课程内容框架设计合理,学⽣学习内容覆盖⾯⼴,从中国⽂化的产⽣与发展的基本理论、、中国传统⽂化基本内容、、中国传统教育、道德与伦理、中国⽂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国传统⽂化的价值体系等⽅⾯,对学⽣的理论基础进⾏了系统学习,同时,提升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平相结合的能⼒。
本课程学⽣反映良好,部分同学学习效果稍弱,不影响整体效果。
通过对学⽣学习状态及考试成绩的分析,发现学⽣在基础知识掌握⽅⾯表现较好,但对相关知识的应⽤存在⼀定困难,尽管课上⽼师对基础知识的运⽤进⾏过多种形式的深⼊,也通过作业、谈论、案例进⾏巩固,但部分同学仍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有针对性的对应⽤部分进⾏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