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愎自用成语典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愎自用成语典故
导语:“刚愎自用”成语由“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变化来,意思是倔强固执,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刚愎自用成语典故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释义]刚:强硬。

愎:固执;任性。

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自用:自以为是。

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正音]愎;不能读作“fù”。

[辨形]愎;不能写作“复”。

[近义]我行我素
[反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用法]含贬义。

形容人任性;自以为是。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联合式。

[辨析]~和“我行我素”;都有“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己做自己的”意思。

但~含贬义;偏重在“顽固任性;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偏重在“照平常的一套去做。


[例句]:老王这个人太~;根本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成语故事]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

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

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媾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

荀林父的副手先縠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

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

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

要是由于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

”先縠还说道:“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

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

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

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官名)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去年打陈国,今
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

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伍参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縠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这一仗,晋军必败。

”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