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探究发散思维
————《比例尺》教学案例
执教内容:北师大版
上课年级:六年级
执教者:施常杰
工作单位:虎石台镇第一小学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内容是比例尺。
对于比例尺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如地图上的比例尺等。
尽管如此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不易直观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进行了适当的改动,使其密切联系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运用比例尺。
二、案例描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是否有好的开头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阶段,我采取了学生熟悉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进行比较,中国版图像什么?(雄壮的公鸡)这两只公鸡像吗?(像,但大小不同)图形大小由什么决定的?(比例尺)。
教师顺势强调比例尺的特性: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从而使得学生愉快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
通过教学的导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定了研究方向,这时再引导学生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在教学比例尺概念这一环节,我注重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测量、绘图探究比例尺的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前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如何把这么大的教室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把长和宽缩小)学生分组,绘制教室平面图,并填表。
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画图,再汇报交流,恰当的传授知识,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
接着,让学生抓住1:100、1:300、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1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
它不仅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还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百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把比例尺与比、除法的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然后,我又问:“把比例尺1:100的前项和后项调换位置,100:1又表示什么意思?能用这个比例尺把教室画在纸上吗?”学生经过认真地思考琢磨后得出结论“画不出来。
”“为什么?”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认识到这种比例尺应用在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了解并区分了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作用及用法。
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
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在教学比例尺的探究与应用阶段,回归课本例题进行教学,围绕笑笑家的平面图展开研究,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就在这个环节出现了精彩的一幕。
学生在独立计算“笑笑家的总面积”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做法:
做法一:3×4=12cm2 12×100=1200m2
做法二:3×100=300cm 4×100=400cm
300×400=120000cm2=12m2
做法三:3×4=12cm2 100×100=10000
12×10000=120000cm2=12m2
教师引导学生将三种做法进行对比,分为两类。
一类是先求图上面积,再根据比例尺求实际面积;另一类是先根据比例尺求实际的长和宽,再求实际面积。
这两种做法哪种对呢?学生争论不已。
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以理服人。
学生甲说:“1200平方厘米等于0.12平方米,0.12平方米太小了,不可能是房间面积,所以先求图上距离,再求实际距离的做法是错误的。
”
学生乙说:“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它只表示距离的比而不表示面积的比,所以我也认为先求图上距离,再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做法是错误的。
”
学生丙说:“根据以往学习知识我们知道,同一类平面图形,它的面积比应该等于长度的比的平方,所以我认为这道题的图上面积与
实际面积的比等于1:100的平方,也就是1:10000。
做法一改为:3×4=12cm2 100×100=10000 12×10000=120000cm2=12m2。
”
学生丙的做法是把以往的学习积累与比例尺知识的完美结合,是同学们没有想到的,听完汇报,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及时给出肯定的评价。
正是教师抓住有利的时机,挖掘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也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注入了活力,使学生对比例尺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三、效果评析
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即根据实际需要把教室缩小一定的倍数画在图纸上。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生清楚了比例尺这个知识之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知识的认识,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四、教学反思
(一)教师的点拨与讲解要适时适度。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
记得我在请同学们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
比时,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答案所展示的思维水平又是不同的的,如:1:100 1:300 1:150等。
这样的提问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教师不必讲明,学生自会解说,最后是殊途同归,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这样的启发与讲解注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深入挖掘学生潜力,点燃思维火花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对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纠正错误的方法,对正确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不仅使学生受益,也使教师有机会反思并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