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案12思路结构浙江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讲练考案(新高考Ⅰ卷)(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浙江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讲练考案(新高考Ⅰ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考案12 思路结构
【考点再讲】
一、散文的结构形式
结构是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安排与段落间的关系。
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
“分析作品结构”,要求考生对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行文方式进行剖析,明确其作用。
高考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查散文的结构:一是从线索(如感情线索、事件线索、人物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入手,分析其在组织材料、叙述事件、表达主旨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二是从某个局部(如开头、结尾、过渡句段)入手,分析其在整个篇章中的作用。
二、散文结构形式举例:
三、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
分析行文的思路就是按照文章表现的情感脉络,梳理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
梳理行文的思路与分析散文的线索的区别在于: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行文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四、整体谋篇布局题
1.分析线索题
如何寻找并确定线索?
(1)体裁猜“线”。
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
(2)标题判“线”。
有的标题即线索。
(3)时空连“线”。
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
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
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
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
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2.梳理行文思路题
梳理行文思路是阅读的基础工作,包含两点:
(1)方法①寻找关键词句。
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
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②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③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④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
(2)规范
①规范表述应包括线索、层次、层意、思路特点。
②规范要求:线索准确,层意概括准确,层次要清晰,表述要有衔接词,不能遗漏要点。
③规范用语:先写……,再写……,后写……。
叙述人称是小说考查的重点,散文偶尔涉及。
答这类题要弄清楚两点:一是“你”“我”指的是谁,“你”既可能指人,也可能指物(拟人手法);二是人称作用,可以结合“你”“我”领起的文字来分析。
分析构思特色,其切入角度主要有:
(1)线索角度。
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
(2)行文顺序。
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或倒叙,或插叙等。
(3)结构技巧。
善于抑扬,巧设伏笔,虚实映衬等。
要特别懂得“由实至虚”的思维特点。
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是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体),而是在记叙、描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体)。
其文体思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
(4)叙事详略。
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
(5)段落布局。
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
(6)选材组材。
选取材料方面有何特点,如以小见大等;组材以何为中心。
(7)文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
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
照应是一种常见的结构技巧,在散文句段作用题中经常出现,但单独设题并不多见,而是与“写作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题目新颖,难度较大。
首先,要理解副标题的含义,其意是“向杜甫表达、致意”。
其次,考虑文章是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去照应的,思考角度有人称、引用及表达方式等。
五、分析句段作用题
分析句段作用要注意以下两点:
(1)把握句段的三个特点
①内容特点:看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甚至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②位置特点:看它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与上文或下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是句子,则要看它在段落中的位置。
③表达特点:看它在表达上有无特点,如使用了排比、对偶手法等。
(2)立足三个答题角度
①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
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还可以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
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作用。
③表达效果
a.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
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b.读者情感(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则不必强答。
【考点再练】
(2022秋·浙江·高三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隙
朱以撒
①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
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从洞开的大门和里边的摆设,可以知晓他们都在经营一些什么,咖啡、甜点、沉香、山区土特产,便觉得没有必要走进去。
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
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②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③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
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
时间过去,没有谁走过时会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宝贝——风沙吹老了时日,也吹走了这个密室外观曾经有过的人工痕迹。
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
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散佚到世界各地,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
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到改变。
它们都是真迹,比挂在王羲之名下的那些作品可靠多了。
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时日把曾经知晓它们的人送走,史册也语焉不详,让后来人止步。
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
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
但前提是,先找到隐藏在寻常中的那
一道裂缝吧。
④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桃林连属无端,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
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是时光把泪水凝固了。
而当口舌触及一碗温度适宜的桃胶时,它柔中含韧舒展开来的弹性,足以称之美味,总是会欣赏一番,再细细品尝。
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
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
在我的记忆中,严冬是人的表皮最易开裂的时段,那时在工地、田野劳作的人,对此毫无办法,静等裂开,那时的教科书赞美这样的手和脚是开裂成就了美好生活。
桃胶不断地从桃树伤口的缝隙中涌出,接触空气,成为胶状,为桃树的所有者不断收取,加工成坚硬之物。
相比于桃胶,桃花要风雅浪漫多了。
曾有人将朵朵桃花寄送给远方的友人,被津津乐道,以为是名士风度的延续。
在我看来,桃花是虚的,便于托寄情性,也便于浮想联翩,想到唐伯虎和桃花庵,李香君和桃花扇,真是妙不自寻。
而如果寄一箱桃子、一袋桃胶,那真是难言风雅——风雅之举似乎都是轻盈的、灵性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让人无从一握手中。
这也使人感受到一棵树的多重功用,用于实的,用于虚的,用于精神的,用于口腹的。
⑤每个学期上课,我都会想几个题目,让研究生去写,然后抽空每篇看过——这当然是一种私趣。
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说单薄得很,他不知你,你不知他,通过文章,窥探其中的主旨和表达,究竟有哪一些差异,也是很有意思的。
我总是强调,我写故我在,如果不用文字表达出来,还真不知道一个人如何想,想如何,正是写作罄露了他们的才华和情性,或者点缀了一些奇诡和荒唐,这些都是我所乐意把玩的。
正是从一些语言的缝隙里,我察觉到文思无定居然如此——没有哪两个人的笔端是相似的,客气浮辞的、深婉不迫的、循途守辙的、纵横自喜的,应有尽有,读毕不禁无端生慨。
善于操作的人,总是以大量地调遣史料为快慰。
科技手段使人便捷地将史料填纳于文章之内,使我见到古贤人这般说、那般说,独不见这位学生如何说——他被史料的烟云遮蔽,使我找不到他了。
这常是我阅读的一个疑问——为何不以自己的话语言说?邻家的金银器皿的确气派得很,瓦缶瓷杯虽不起眼,还有裂痕,却是自家物色,理应珍惜。
这个道理却不是都能明白的。
⑥每到午后,怀安桥下就陆续集中了各路的水果商,各自经营来路不一的水果。
刀剑披挂的榴裢尽管一副凛然不可侵的相貌,还是被不少人围着。
我猜,是它微微裂开的缝隙,那飘出来的独特的果香把人招引过来。
不买也罢,这浓郁的气味真的让人迷醉。
⑦有时,在自我表现上,人还不如一枚榴裢。
⑧有一则旧事是如此展开的——弘一到丰子恺家,丰子恺请弘一坐在一张藤椅上,藤椅柔韧,老师坐上去会更舒适。
弘一没有马上坐下,而是先摇晃了几下藤椅,方才缓缓落座。
后来又去了一次,仍然是这
个摇晃的动作。
弘一回答了丰子恺的疑问这张藤椅旧了,藤条间有许多缝隙,会有一些虫蚁,如果贸然坐下就把它们挤压了。
一般人和不一般人的差别不一定都是宏大的,反而是在一些细微处,譬如细细的缝隙,也填充了一个人丰富的悲悯。
有些人刻意为之,那就辛苦;有些人自然为之,成为一种自觉。
一个人要走多远,才可以关注到藤椅中的缝隙?
⑨时日匆匆,我们对于屑屑者已经缺乏察觉的细心了,而对于大,我们的兴致要高昂得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人赠送我的宣纸形制大起来了,我把笔濡墨挥洒的作品也大起来了。
其实,书法家的内心都很清楚——大未必佳,但巨大是可以引人注目的。
如果我用巴掌大的花笺写一幅小楷,那真会像汪洋中的溺水之人,顷刻被淹没,无处找寻。
想想晋宋时期的那些简札,小得不得了却精彩之至,是有真性情在里边的,别无他倚。
这样,就是片纸只字,也甚佳好。
说起来,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其死生在朝暮之间的虫蚁,所谓的大小,都是天地夹缝里的存活物,没有什么差别,当如弘一那般相待,不可轻慢。
(选自2022.9.16《光明日报》,有删改)
注:①榴裢:也作榴莲。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佚的敦煌经卷来到了书法家的案前,作者也因为遇到了符合自己情调的经卷而改变了自己学习书法的路径,不再终日临写。
B.科技手段方便了人们搜寻史料,但是文章中填纳大量史料让读者找不到写作者的观点和想法,这是本文作者所不认同的。
C.透过微微裂开的缝隙散发出来的独特果香,是作者猜想榴糙虽然相貌凛然不可侵犯但是被不少人围着的原因。
D.作者认为,巨大的书法作品虽然能够引人注目,但是大未必佳,像晋宋时期的简札,虽然小得不得了,却精彩之至。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紧闭的大门,神秘被捂在里面,让人产生凑近裂缝往里打量的兴趣,在结构上引出了下文作者由缝隙而展开的种种联想。
B.文中邻家气派的金银器皿和不起眼的瓦缶瓷杯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应珍惜自家的瓦缶瓷杯,但这个道理却不都能明白。
C.作为书法家、美学教授的朱以撒,在其散文中,总能让我们领略到他丰厚的学养和卓越的联想,以及古典情怀和灵动的生命意识。
D.本文看似散漫,其实并不是漫无边际泛泛而谈,它在散漫中又自有韵致,以“缝隙”为触发点,将
所思所忆所感娓娓道来。
3.第四段,作者的思绪随着他对桃胶所见所感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4.文中的“缝隙”一词,引发了作者广泛的联想和思考,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和分析。
(2022秋·浙江宁波·高二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下的村庄
陶沙岸
我躺在牛栏旁边和我家房子一样高的稻草垛上,望着天上淡白的月亮,光亮里还有一层朦朦胧胧的绒毛。
它像一块粘在锅底的大饼,贴在我永远够不着的夜空。
月光里那层绒毛不见了,月亮变成了挂在天空上的一盏灯,它身上那些怪模怪样的裂纹都被照得通体透明。
刘爹说,月亮上的裂纹是吴刚砍桂花树时留下的伤口。
吴刚砍了数万年,斧头砍到树干上,溅起一块块木屑,可树的伤口瞬间又弥合了,便总也砍不倒,总也砍不死。
我一只耳朵对着天上,另一只耳朵用手捂住,想听到吴刚砍树的声音。
斧头砍到树上的梆梆声划破长空,一直朝我的耳朵飞来。
我就那样听吴刚砍树,等到月亮爬到了脑壳顶上,我仿佛闻到了桂花的扑鼻香味。
我张开手掌,月亮轻轻地触摸我的手指,最后水一般从我的指间滑落下去。
我一动不动地凝视月亮,稻草垛上的麻雀转着一对对小眼睛陪着我。
我不动,麻雀也不动;我不发出一点声响,它们也屏住呼吸不打扰我。
我兴趣正浓时,它们却将毛茸茸的小脑袋插进翅膀里睡去了。
嫦娥是一个灵动可人的美丽女人。
刘爹说,她住在月亮里,广寒宫就是她的家。
她是后羿的妻子。
因偷吃了西王母的长生药,忽然从地上腾空而起,滑过苍穹,奔向月亮。
我眼一闭就能看到嫦娥衣袂飘扬、招展飞翔的样子,朵朵白云簇拥着她,月光把她映得晶莹雪亮。
但月亮里又凄凉又寂寞,嫦娥惆怅万分。
我躺在月亮下想着嫦娥与吴刚。
他们都在月亮上,难道他们不认识么?月亮里蹦蹦跳跳的兔子是他们谁养的?我想不清楚,便去问刘爹。
他没告诉我答案,却要我自己去问嫦娥或者吴刚。
我们在月光下玩捉迷藏。
月亮照着我钻进父亲在屋前码好的一堆新柴里,我刚躲好,月亮也不见了,它也躲起来了,大地上黑乎乎一片。
小伙伴们就站在我身边,我听得见他们的声音,但看不到他们,他们
也看不见我。
最后,他们大声威胁我:再不出来我们就回屋去了。
我只好从满是青气的柴堆里爬出来。
我从柴堆里出来时,月亮也跟着出来了。
我们还在月光下玩抢羊的游戏。
抢羊要在大地坪里玩。
先挑一个孩子扮狼,再挑一个做牧羊人,其他的孩子一个扯着一个的衣服跟在牧羊人的身后。
狼左冲右突扑向羊群,牧羊人伸开双臂阻拦,他身后的羊就鱼一样摆动,并伴有一声声夸张的尖叫。
狼一般先抓住最后一只羊,他离牧羊人太远,躲闪的距离又长,视线也不好。
有些狼贪婪,刹那间直取中间腰上的羊,后面的羊立马溃散了。
抓住后只能乖乖地站到一边去等待别的羊被狼捉住。
我在中间位置,有狼突然向我偷袭过来,眼看就要抓住我的衣袖时,月亮突然又不见了,藏到一个我们都看不见的地方。
这次狼没有得手,连羊毛都没抓到一根。
月亮圆圆地挂在天空中,那兴奋的圆脸上没有一丝睡意,我们的睡意却越来越浓。
谁家的大人叫喊了两声,就从行列里跑出一个孩子。
一户接一户的喊声传过来,我们只有恋恋不舍地回家,留下满天的月光空空地洒在树木上、池塘里、村后的竹林中和屋顶的青瓦上。
它们从屋上和村后又流过来,聚到地坪中间,与天上落下来的月光汇到一起。
地坪比刚才越发白了,屋檐下月光流不到的地方显得有些暗。
狗们蹲在自家屋前的台阶上,静静地对着山冲里渐积渐厚的雾岚,分辨着骤然大起来的蛙鸣和虫声,野物或陌生人走近的讯息。
许久,狗会失望地把竖得很直的耳尖慢慢放下来。
这么深的夜,谁会来洞庭湖边的小村庄呢?
牛栏外老榆树下的那头老水牛也没有睡意。
它不紧不慢地反刍着白天吃进肚里的茅草,嘴边沾满黄色的唾液泡泡。
它双眼大而无神地睁着,望着田墈边鼠洞里三只老鼠东张西望蹑手蹑脚地出了洞口,箭一样射到稻草垛下,又停下来张惶四顾一阵,冲向雄哥家的茅厕,转眼消失于门框边的猫洞里。
牛还是继续着自己的细嚼慢咽。
月光注入牛眼无声无息,月光洒到牛背上,照见几只牛虻正落到牛毛的缝隙里准备下针,牛提起自己粗壮的尾巴一鞭抡下,牛虻闻风而动,让牛结结实实挨了自己一鞭子,打得干结在牛毛上的泥块腾起一片灰尘。
牛虻在不远处盘旋一会儿,又一个俯冲扎到牛的肚皮底下,将韧性十足的针管扎了进去。
可怜的牛四蹄弹跳,却无从驱赶血腥的牛虻。
水牛通晚不得安宁。
月光照着荷叶上的蚊虫,青蛙瞬息间蹦起,一口咬住,蹲到水里,若无其事地稍坐片刻,就吞进了肚里。
第二天,我见这只青蛙,感觉它又长大了一些。
荷也长高了一截。
草是这样,树是这样,瓜藤上的瓜也是这样,遍地的庄稼都是这样。
只是菜地里的红苋菜变老了些,令母亲有点不快,后悔早几天没掐回来吃掉。
母亲知道我喜欢吃红苋菜,尤其是它红红的汤汁,把饭染得紫红紫红的,煞是好看。
天要亮的时候,月亮已经挂在西边玉米树的穗子上,月光从村子的上空浅淡地映过去,让村庄在黎明的朦胧里晃荡。
父亲走出家门放早牛时,村庄里的人还深睡未醒,连梦呓的涟漪也没有。
牛吃了带露水的
草,才能长得膘肥体壮。
父亲如是说。
月亮照了一晚也疲倦了。
它要照顾普天下如此辽阔的地方,山川河流,城市乡村,要耗费它几多皎洁的清辉呢?我呆呆地对着一根蜡烛、一盏煤油灯问自己。
第二天、第三天和之后无数天的晚上,月光又照例洒遍千山万水,把我的村庄柔柔地照耀。
我站在村前的池塘边,一池月光微微荡动,白银一样泛着亮光。
而我的小黄狗在塘墈上且走且停,偶尔对着远山远道兴奋地吠两声,把我从月光深处唤回来。
踏着满地月色,我和小黄狗一路往回走,月华如露,把我脚上母亲做的新布鞋都打湿了。
走进家门,我将月光挡在屋外。
可是,没等我转过身来,月光又穿过窗户探进屋里,还把几枝稀疏的树影,轻轻地印到了地面上。
(《散文百家》2021年第7期)
5.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粘在锅底的大饼”比喻月亮,是因为月亮有“怪模怪样的裂纹”和“大饼”相似。
B.引用“吴刚”和“嫦娥”神话故事,增添神秘色彩,增加文化意蕴,让人回味无穷。
C.既写狗、牛、青蛙,也写牛虻、老鼠、蚊子,前者突出其宁静,后者影响其和谐。
D.结尾回家的场景与开头望月的场景相呼应,中间部分描述了这一晚“我”所经历的一切。
6.下列对本文语言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想象联想,如,“吴刚砍树”“嫦娥奔月”场景描写,营造了浪漫的氛围,语言显得清新优美。
B.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如,“村庄里的人还深睡未醒,连梦呓的涟漪也没有”,这一生活画面悠然恬静,语言生动形象。
C.运用通感的手法,如,“月华如露,把我脚上母亲做的新布鞋都打湿了”的中“打湿”,极富情调,语言新颖别致。
D.运用意象,如,月亮、草垛、树木、竹林、池塘、荷叶、狗、牛等一系列意象,富有浓郁山村的气息,语言富有诗意。
7.结合全文,赏析其构思特点。
8.联系全文,概述本文勾画了怎样的乡村生活图景,探究在“月光下的村庄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2秋·浙江台州·高二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稀粥南北味
张抗抗
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
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顺便喝出来许多陈规积习。
少年时代在杭州,江浙地方的人爱吃泡饭。
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用水烧开,就是泡饭。
泡饭里有锅底的饭锅巴,吃起来很香。
佐以酱瓜、腐乳和油炸蚕豆,最好有几块油煎咸带鱼,就是普通人家价廉物美的享受了。
江南一带,泡饭也就是稀饭,家家离不开泡饭,与北方人爱喝稀粥的习性并无二致。
外婆住在江南腹地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外婆家爱喝白米粥,煮粥必用粳米。
用粳米烧的粥又黏又稠,开了锅,厨房里便雾气蒙蒙地飘起阵阵粥香,听着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
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闷上一阵,待粥锅四边翘起了一圈薄薄的白膜,粥面上结成一层白亮白亮的薄壳,粥米已变得极其柔软几乎融化,粥才成其为粥。
那样的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
温热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我们家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总是见锅见底地一抢而空。
南方人喝粥就是喝粥,有些单调,不像北方人那样,还就着馒头烙饼什么的。
那个时候,稀粥对于我来说,多半出于家传的习惯,别无选择,所以偶尔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饿,晚上喝粥总要起夜。
外婆就皱着眉头,用筷子轻轻敲着碗边说:“小孩不懂事,早十几年,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你外公家的房产地产,就是这样省吃俭用挣下来的……”外婆喝粥有个习惯,她喝饱了以后,放下筷子,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干净得就像一只没用过的碗,那时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
当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着冻窝头、掰着黑面馒头时,我开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
白米粥在东北称作大米粥,连队的食堂极偶然才烧制一回,通常是作为病号饭,必须经过分场大夫和连首长的批准,才能得此优待。
后来我有了一个小家,待后院菜园子的豌豆成熟,剥出一粒粒翡翠般的新鲜豆子,再向农场的老职工讨些大米,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再加上弄来的一点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