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谢杰妹
来源:《化学教与学》2010年第01期
摘要: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已被教师普遍关注。
但在复习课教学中,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文以笔者的复习课案例为依托,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内涵及教学应用进行阐述,为拓宽新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先行组织者;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1-0054-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1.021
随着化学新课程的推进, 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呈现出喜人的研究局面。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已被教师普遍关注,并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在对当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中发现,教师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认识不够到位,突出表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先行组织者”在导课环节可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和课堂小结中不提倡使用;二是课型的选择问题上,“先行组织者”适合新课,在复习课中意义不大。
因此,新课标下“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探索物质的变化”复习课为例,总结了一些本人在复习课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当代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Ausubel),立足于学校实际,把认知心理学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起来,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的提出建立在以下理论基础之上:认知结构是按层次加以组织的,学习者关于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在认知结构中遵循不断分化的认识组织原则。
具体来讲,当新材料进入认知领域时,即同认知结构中原有较高包摄性的观念相互作用,并类属于它们之下。
如新知识能与认知结构中稳定的原有观念相联系,材料就有可类属性,学习者就理解新知识,同时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
如学习新材料不具可类属性,学习者就倾向于机械地记忆材料内容。
奥苏贝尔主张,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介绍一种他们比较熟悉,同时又高度概括性地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这些内容在抽象、概括和包摄水平上普遍高于新知识,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这些引进的内容,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奥苏贝尔称之为“组织者”(organizer)。
由于这些引进的内容是在学生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
呈现,故又称之为“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先行组织者”能根据先前的经验抽出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同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的联系,能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的联结点,以便在学习初期易于同已有的知识结构相整合,使学生能从借助“组织者”将学习内容的本质部分渗透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舍弃非本质的内容。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在三方面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首先,如果设计得当,它们可以使学习者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的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把新知识建立在其之上;其次, 它们通过把有关方面的知识包括进来, 并说明统括各种知识的基本原理,从而为新知识提供一种框架;最后, 这种稳定和清晰的组织, 使学生不必采用机械学习的方式。
他认为, 先行组织者有两类:一类是说明性组织者, 用于为新知识提供一个上位的类属者;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 它通过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类似的或邻近的知识的异同, 提高二者的可辨别性, 从而促进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探索物质的变化”内容的复习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试图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关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理论,作为科学复习课设计的理论指导,以寻求突破常规,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奥苏贝尔将先行组织者阐述为“在学习的新材料前,给学习者以一种引导性的材料”。
先行组织者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如:(1)一组简短的文字或图解的资料;(2)包含一个例子,有助于学习者注意它与将学习内容的类属关系;(3)提供学习教材的内容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4)能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时记忆编码的过程;(5)比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包容性与概括性等等。
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与“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作为复习过程中知识点再现及问题解决之间呈现的先行组织者,这两个引领性材料中包含物质变化的实例,提供学习内容之间、问题解决背景之间相互关系,具有概括性、抽象性与包容性,其中“图解资料”从引课部分的“碱的化学变化现象”,到最后演变为问题解决的新情境,可以首尾呼应;而“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这一问题情境则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复习归纳酸碱盐、金属、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相互反应规律,以达到知识概括与思维发展循序渐进的目的。
在媒体设计方面结合“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与“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等先行组织者背景资料的运用,选择以PPT课件形式呈现图片与文字背景,并在问题解决环节运用实验媒体,设计学生两人分组实验对三种物质进行鉴别,体现学生能力的运用。
1.导课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一:化学小魔术(如下四幅图)。
问题设计:你能描述图示中变化发生时的现象吗?这些小魔术主要表现了哪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先行组织者以一幅简单图画的形式出现,以读图方式唤起学生视觉上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前认知,通过现象的再现,给学生提供了复习归纳碱的共性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重温碱的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现象的分析比较抽象出物质化学性质,并为下一环节物质间反应现象的文字描述做好铺垫。
2.教学过程中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二:关于物质变化的描述。
问题设计:以下哪几点描述表现了酸的性质?从中找出哪些属于酸的共性,哪些表现出某些酸的个性?
奥苏贝尔强调,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是在学习者学习新内容之间,在其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而这种功能促使学习者对将要学习的较细节性和较分化性的内容加以更稳固地结合与保持。
环节二的设计充分关注复习课中知识结构的再现与构建方式,采用“简短文字—酸碱盐之间物质变化现象的描述”作为“先行组织者”,从前一环节的读图过渡到阅读文字材料,从碱的性质的复习到酸碱盐及金属、有机物之间反应现象的综合呈现,学生在进行阅读分析与分类比较中,归纳出酸的共性与个性(浓H2SO4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浓盐酸的挥发性等),体现科学方法的运用,从另一个角度给学生提供知识归类与方法运用的平台,避免知识点复习“炒冷饭”现象的出现。
3.结尾的“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情境三:化学小魔术变式练习(如下四幅图)。
问题设计:现将情景一的“化学小魔术”做一些变化,请同学们根据下图中描述的现象填写出相应的反应物。
同学们互相比较看看答案是否唯一的?
情境一中“图解资料—碱的化学变化现象”已作为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知识点复习的先行组织者,已在导课中发挥了作用。
此处将该情境变式为知识归纳与问题解决的综合性要求的先行组织者,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复习内容,分类归纳物质变化规律,同时又创设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解决情境变式题,为学生思维发展营造了低起点、高落点、循序渐进的问题台阶,体现尽可能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设计思想。
由于涉及的问题情境伸缩性较强,为教师把握教学时间提供了相对的灵活性。
三、效果与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上的突破点有四个,一是“先行组织者”设计思想的运用,比较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在复习课中的思维主动性,为复习课中的知识再现寻找到新的教学点,体现了复习方法的创
新性;二是将问题解决与知识构建有机结合,通过情境二“关于物质变化的描述”的递进性问题设计与情境三“化学小魔术”的运用与变式,突出了运用问题解决构建知识结构、在问题解决中体现方法迁移的思想;三是问题情境的学习要求层次明显,能兼顾以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出发点,为复习课中的学生分层学习搭建了比较合适的平台;四是整个教学过程比较突出学科方法的运用,没有采用学生习以为常的演绎方法进行复习,而是通过实例切入,引导学生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回归知识点,使知识再现富有生机和活力。
从学生的学习特征出发,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设计,应充分重视学生对本章知识的已有认知水平及相应的生活经验,本节复习课安排在九年级上册的第一、二章教学之后,学生对物质性质与物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具有了物质变化规律与方法之间的基本构架,已熟悉了科学方法的类型及应用,对物质鉴别的实验也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同时,本章内容生活化倾向明显,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作为学习内容的感性认知,因而本节课的深广度定位应该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在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设计尽量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教学应答行为,作好铺垫与教师理答的预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施展时间与空间,教师自己也留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尽量使得整节课比较流畅从容,既不显得仓促也具有一定的可控制性与发展性,为整节课的顺利施教奠定基础。
为了有利于对本节课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评价设计以课程目标为准绳,考虑具有可操作性课堂学习效果的反馈方式,所以情景四(化学小魔术变式练习)的设计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现场诊断,通过学生现场应答表现,反应出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层次性效果,并给教师提供教学补救的依据,从而有机会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步骤,有利于教学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反思与修正。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2]D. P. 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陈华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 ].青海师专学报, 2002(2)
[4]王洪玉.试析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极其启示[J].教学研究,2005(4) .
[5][美]奥苏伯尔著,佘星南等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