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Ι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第Ι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

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2、《孟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有关这段历史材料反映的制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世代诸侯需由中央任命,诸侯国拱卫中央
C.东周时期这项制度随井田制的瓦解而崩溃
D.这项制度下土地的所有者与使用者是分离的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了西周分封制具有浓重的( )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权色彩
D.王权色彩
4.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5、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B.大宗和小宗既是宗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C.各级贵族均享受世卿世祿制度
D.长子都被称为大宗
6、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礼乐制的共同本质是( )
A.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都体现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C.都规定了地方服从中央
D.都属于西周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周朝统治7.“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8.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9.假如有一名秦朝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这位高官应是( )
A.太尉
B.廷尉
C.丞相
D.御史大夫
10.秦始皇统治时期,“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主要表现在
①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②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③皇帝控制了调动军队的虎符④攻伐征战都由皇帝亲自带兵(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天”。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士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人同伦
1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秦统一货币的制度
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13.如图所示,西汉时汉武帝这一规定( )
A.削弱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B.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C.中朝权力扩大外朝权力分散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14.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

”这里的“转折”是指(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15.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 )
A.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
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
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
16.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

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

”材料所评论的是( )
A.科举制
B.郡国并行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17.宋代某中央机构之下设有盐铁、度支(规划收支)等部门,该机构的长官应为( ) A.同平章事 B.枢密使 C.参知政事 D.三司使
18.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

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D.财政权
19.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设( )
A.中朝
B.三省制
C.中书省
D.都察院
20.地方割据是地方和中央权力博弈的结果。

历代王朝为了避免地方割据而采取不同的政策,下列政策中后来对中央集权威胁最大的是( )
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②唐朝在边疆设节度使
③北宋在府州县三级之上加设“路”一级④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1、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①太尉②御史大夫③刺史④军机大臣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下列加强封建专制的措施,明清两朝共有的是( )
A.中央设内阁和六部B.设置军机处
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D.废除丞相
23.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24.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25.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不能说明( )
A.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
B.军机大臣的一切职务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
C.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
D.军机处的设立虽强化了皇权但行政效率低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非选择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26题25分,第27题25分,共50分)
26.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个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上述三个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一时期的哪一项制度?(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中央政府的某一项政策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6分)并指出这项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

(3分)
(3)材料二、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

(4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6分)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6分)?
(4)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4分)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3分)
高一历史月考答案
1-5DBBCD 6-10DBBDC 11-15BADBD 16-20ADBCA 21-25CAAAD
26【答案】(1)西周实行分封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

(2)程序:中书省草拟报告,门下省审议报告,尚书省具体实施;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3)两对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4)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2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

(2分)
27.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3)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4)变化: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

基础: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兴起。

影响:为封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