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
第一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
4.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中国安全战略选择)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要想维护中国的利益,只有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才能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具体说来,第一,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

除此之外,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出现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不断扩大,已经给中国的西北边疆带来了巨大压力,中亚某些国家公开号召境外民族回归“历史祖国”,伊斯兰极端势力已逐渐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大患。

第二,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第三,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

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第四,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
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

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

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第五,近年来,印中在核军备和常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在克什米尔冲突时紧时缓,印巴冲突对南亚安全局势,和我国西部边境的安全有重大关系。

第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

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第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仍是美国,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强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针对中国面对的周边安全形势,增强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长久之计,具体而言,一要促进经济稳固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能力,二要加强国防建设,维护中国的安全,三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此外,还应加强中国安全的国际举措,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睦邻外交、首脑外交,获取经济合作和经济援助,开展国际军事交往,增强军队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并积极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建立经济一体化和多边安全协商机制。

因此,在当今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才能处理好外部事务,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国需要制定妥善的战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强大的国防力量。

科学
技术创新,联合一切联合的国际力量削弱,周边环境中不利因素,同时与周边国家相处过程中,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进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第二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浅谈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对朝鲜半岛安全的作用主要由三方面的因素(dimensions)来决定:第一是中国因素,即中国外交的总体方针和对朝鲜半岛的政策目标,以及和中国外交决策相关的主要国内因素;第二是国际因素,即国际和地区形势以及其他有关国家的政策;第三是中国因素和国际因素的相互作用。

多年来,在美苏冷战体制主导下,尽管朝鲜半岛位于中国的“卧榻之侧”,但中国对朝鲜半岛问题一般采取尽量不介入的政策,或者说中国一般只在直接涉及到自身重大利益时才做出反应。

即使当年卷入朝鲜战争,也是因为美国威胁到中国自身的安全而迫使中国做出的军事反应。

中国从来没有、无意、同时也不具备实力把朝鲜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从朝鲜半岛淡出,中国与朝鲜仍保持传统关系,中国在半岛的地位相对提升。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关系日益发展,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大。

但直到20世纪末,中国对朝鲜半岛问题仍奉行不主动介入的政策(如在第一次朝核危机时就是如此)。

2002年10月朝核危机再起,美朝对抗升级,半岛形势日趋危急。

为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保证中国自身的发展进程不受到破坏,中国在几方当事国的提议下开始介入调解。

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1月,中国在北京发起并主持了五轮“六方会谈”,充当朝核危机的主要调解人。

这是中国几十年来罕见的外交举措,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①以下主要从中国处理与半岛问题主要当事国的关系角度,对中国的作用谈一些个人看法
二、中朝关系:保持必要的平衡
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平衡政策首先表现为保持与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传统关系。

这种关系的形成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和朝鲜劳动党的历史关系,中国和朝鲜两国在朝鲜战争中并肩作战并且是停战协议的共同
签字方,两国签署了《中朝友好互助条约,1980年代后,两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选择了不同道路。

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随着半岛形势和国际环境的改变,两国政治和安全利益的共同需要也有所变化。

但是,相对于两国各自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言,中朝关系仍然具有某种特殊性。

究其原因,有多少缘于历史的联系,又有多少是缘于现实的考虑,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区分,在中国的东北亚和朝鲜半岛问题研究圈子里,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中朝关系所面临的新问题。

然而,从政策层面上考虑,主流的观点是:保持中朝之间这种传统关系更有利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与朝鲜的状况直接相关。

1990年代之后,朝鲜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进入十分困难时期,又面临严重的孤立状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不安全感。

对一个国家而言,面对这种不利的形势必然要做出反应,如何行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一些国家一味地希望朝鲜能在外部压力下发生变化,改弦易辙。

②然而,鉴于半岛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下所形成的有关各方相互间严重不信任,要处于弱势地位的朝鲜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完全寄希望于对方的善意,是很困难的。

事实上,朝鲜在对外界作出一定的改善关系努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采取加强自身军事对抗能力(包括显示其敢于抗衡的意志)的行动。

第一次朝核危机以及后来的导弹危机,在相当意义上都是处于弱势的朝鲜不甘示弱而采取的变被动为主动的行动。

不管外界如何评价朝鲜的政策和作为,朝鲜的抉择并非不可理喻,而是基于其对半岛冷战体制和自身不利处境的深思熟虑的结果,有着自己的行事逻辑。

结论:诚实的调解人
中国对朝核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政策目标,以及中国享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中国的角色定位就是充当“诚实的调解人”。

中国是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的签字国之一,是与朝鲜半岛接壤的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是第一次朝核危机时四方会谈的一方。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立场和政策目标包含了美国、朝鲜、韩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各方的主要关切。

主要当事国美朝之间极端不信任,双方不能展开正常的直接对话,是中国出面扮演这一角色的重要原因,也是“六方会谈”过程中需要不断
克服的主要困难。

中国认为,尽管美朝双方的立场严重对立,但还是可以找到共同点的。

“六方会谈”就是努力发现和挖掘这些共同点,并争取使之成为建立信任、扩大共识的过程。

因此,保持对话、使会谈进程能继续下去是基本的要求。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1972年中日两国在恢复邦交的谈判中,双方从中日友好的大局出发,同意将钓鱼岛列岛归属问题挂起并留待以后条件成熟时解决。

但此后,日本并为对钓鱼岛死心,多次制造事端,意图霸占我钓鱼岛。

直到现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仍是中日关系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二、钓鱼岛的政治及战略价值
钓鱼岛列岛虽然都是一些无人居住的小岛,但日方对其行动的步骤近年来不断升级,除了政治原因之外,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钓鱼岛主权之争政治原因
中国的目的:恢复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主权,在世界舞台展现一个大国崛起的姿态。

强力表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信号。

日本的目的:以钓鱼岛为契机,表明日本与大国争雄的决心,努力达到恢复政治大国目的,不惜与中国剑拔弩张,也有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尽力给中国发展环境制造麻烦。

美国介人的原因,一方面,是维护日美同盟表现出一个负责任的盟友的姿态;另一方面,借此问题来遏制、要挟自己的潜在对手中国,让其处于一种不安定的周边环境,从而影响中国的崛起。

(二)钓鱼岛的战略价值
1、钓鱼岛列岛及其周围海域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

钓鱼岛周围海域的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盛产飞花鱼等多种鱼类。

2、钓鱼岛群岛在海洋划界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两国如按中间线划分,那么钓鱼岛主权归属哪一方
将极大地影响大陆架的划分。

日本一些官员曾透露:日本如果失去钓鱼岛和北方四岛,日本管辖海域将减少110万平方公里以上。

3、钓鱼岛直接或潜在的军事价值,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

日本是一个地形狭窄的岛国。

其内陆的任何一个地方距海岸都不超过120公里。

这种不利的自然地形和相对短浅的防御纵深,使日本在战时极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空中与海上袭击。

钓鱼岛在地图上是一个难以标出的小点,而日本非要对这块远离其本岛、本属于中国的小岛垂涎三尺,无非是看中了其庞大海域以及此海域内包括海底石油、矿产等海洋资源和领海、领空的交通、运输权以及未来潜在的战略意义等。

文献:直击我国海洋岛屿争端纠纷
刘自立王景贤陈志坚
海洋岛屿与国防
当前,我国与周边濒海国家海域划界的潜在矛盾逐步表面化。

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中,有150~190万平方公里被相关邻国凯觑,有些水域存在争议,有的已经被他国圈占多年。

南海地区海洋安全形势更为严峻,共有六国七方直接卷人南海海域和岛屿争端,已经呈现岛屿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严重局面。

我国东海的岛屿数量占全国的58%,在东海应归我管辖的约54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日本与我国重叠海域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东海海域发现海底石油蕴藏,东海海洋权益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尽管2000年6月中日“东海大陆架渔业协定”生效,双方在有序管理渔业资源方面达成初步共识,但东海岛屿归属和海域划界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其中最大的岛屿主权问题是钓鱼岛列岛主权的争议。

钓鱼岛距离我国的台湾岛东北端120海里。

无论是从法理,还是从历史依据上看,钓鱼岛无可争议地属于我国,但是,日本一直企图把钓鱼岛据为己有。

最近,日本政府又搞了一个所谓的拥有钓鱼岛所有权的日本国民“租借”钓鱼岛的花招,以年租金2256万日元长期“租借”钓鱼岛及附近的南小岛、北小岛。

如果争得钓鱼岛的主权,日本可以和我国划分东海大陆架大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并
进而夺取东海丰富油气资源的一半。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海域,占中国海域的一半。

几乎大部分南海海域,包括南海诸岛,都存在着争议,其中又以南海群岛的主权问题最为严重。

中国在南海群岛中只控制着8个岛礁,其中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

其他岛礁基本上已被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印度尼西亚瓜分殆尽,而且被大肆开采。

南海群岛是属于我国的领土,从历史上、法理上、管理上,我国都有充分的证据。

我国主张和平解决南海群岛问题,由有关各方在尊重国际法、国际海洋法基础上解决争端。

但上述国家仍向所侵占的岛屿派兵、移民,加紧修建灯塔、渔港和简易机场,并非法进行勘察、绘图,大肆开发岛屿周围海域的油气资源,企图造成“有效控制”的既成事实,以取得这些岛屿的主权。

目前,我国海洋岛屿争端纷起,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岛屿归属形成的争端、海域划界、海洋资源争夺和海上优势地位的争夺等方面,尤其是南海岛屿之争已趋白热化,各方互不相让。

这些矛盾若处理和控制不当,就会演变成海上冲突。

为有效解决岛屿及海域的划界及主权问题,避免冲突的发生,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海洋防卫建设。

刘玲松
浅议美越军事合作升温对南海局势的影响
军情与防务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

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迄今,我国南沙群岛岛礁以及海域被东南亚周边国家侵占,资源遭到大量掠夺。

而近几年南海紧张局势更是逐渐趋于白热化。

越南是东盟国家中唯一提出对西沙、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也是在南沙占领岛礁最多,扩张野心最大,对我国构成威胁最大的国家。

在越南动作频频的背后隐约可见美国的影子,近年来美国与越南的关系发展迅速,尤其是两国军事关系不断升温,给本已错综复杂的南海局势平添了几分紧张因素。

美越军事合作升温对南海局势的影响
1便于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加强对南海地区的渗透2促使越南在中美之间“走钢丝”,利用美国的力量抗衡中国3南海局势进一步被国
际化,中国按自身意愿解决南海问题难度加大。

4增加了南海问题中的“军事色彩”,解决南海问题将面临更多障碍。

车德军
试析美日印介入南海争端问题
东南亚之窗》2011年第3期(总第17期)南海争端原本是中国和争端国家的双边问题,但出于各自的利益,一方面美国、日本、印度积极介入,另一方面南海周边国家也愿意拉拢美、日、印的介入,使得中国解决南海争端的难度大大增加。

美日印介入南海争端的新动态
(一)美国继续推行其“重返亚洲”战略,持续关注南海局势,与菲越等国军事互动频繁。

(二)日本积极加强与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关系,从日本本国利益出发,倾向于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以求制衡中国。

三)印度加快推进其“东进”战略转移,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强硬,与越南联合对抗中国。

王春阳
从钓鱼岛主权问题看中美日三边关系
崔立如
朝鲜半岛安全问题:中国的作用* 现代国际关系》 2006年第9
第三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
导语
不知道用“狼烟四起”,“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古诗来形容当前我国周边形势恰当否,但我国周边形势严峻是不争事实。

有人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有人说我们在国际上没有真正的朋友。

打开世界地图一看,猛然一惊,原来我们面对的现实真的很严峻。

从黄岩岛事件到越演愈烈的南海争端,从中日钓鱼岛问题到最近的中印边界对峙,一系列的事件对我国家安全提出挑战,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世界上兵力超百万的国家俄罗斯、印度还有美国(关岛)都与中国相邻或相近。

而主要的核大国在中国周边就有俄罗斯、印度、
巴基斯坦、甚至于朝鲜都有核武器。

中印藏南、中日东海钓鱼岛、中韩海上边界线尚存争议。

南海问题日益紧张,周边国家的气焰在某些大国的支持下更为嚣张。

我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

四邻和则周边稳;周边稳则中国安;周边乱中国损。

周边安全环境的稳定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一、“中国周边”的涵义和特点1.“中国周边”的内涵
狭义的理解:与我国陆地领土接壤的邻国所构成的亚太地区。

(陆地邻国14个)广义的理解:是整个亚洲太平洋地区。

包含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北亚、东南亚,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这六块区域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

隔海相望是6个: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日本、韩国陆地邻国14个:有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朝鲜和越南14个。

陆地边境线超过2.2 万公里。

“周边”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邻国”或者“邻海”的范围,也远远超越以传统民族国家为单位的地理阀阅。

“周边”是在给定国家政治经济实力的前提之下,相对于一个国家的战略纵深地带而言,与国家战略利益高度相关、国家力量可以控制和辐射的边境地区,与外部国家或力量直接相邻或关联的环陆海空间以及此空间中多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环境等要素的相互联系与组合。

作为一个中国化的概念,“周边”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地理边界,成为一个由地理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交织而成的综合性的研究范畴。

二、中国周边安全现状
1、导致中国周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美国的插手。

美国之所以插手东边是其战略调整的结果。

美国放手“东边”有两个原因,一是“西线无战事”(伊拉克撤军、利比亚问题解决、伊核危机有欧
盟、阿富汗准备撤军等),一是“西边无优势”(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欧洲影响很大,欧洲经济大受损伤,美国无利可图)。

于是,美国将关注的焦点重新投向亚太地区,积极“重返亚洲”。

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随着航母的试航进一步引起了周边国家的警惕和关注。

应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力量失衡,已成为美国和周边国家最重要的课题和挑战之一。

周边国家在安全上依靠美国,经济上力图分享中国经济成果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南海争端既是美国加大亚太战略投入的抓手,也是周边国家平衡中国影响力和塑造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手段。

南海主权争议已成为中美战略较量的焦点。

C形战略包围圈:C形包围圈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海陆并进,海上包围圈以日本为起点、印度为终点,陆地包围圈以印度为起点、中亚为终点,由海到陆形成了一个C形包围圈。

冷战结束后,美国由战略守势转入战略攻势,其最大成果,就是进入了历史上不曾涉足的中亚地区。

同时,美国积极拉拢印度和蒙古,插手南中国海争端,加上早在1950年代就建立起来的第一、二岛链封堵线,美国在中国周边形成了一个“C形”战略布势,有人把它称之为“C形包围圈”或“弧形包围圈”。

环形战略包围圈:在C形战略包围圈上延伸,环顾中国四周,东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有越南、菲律宾、印尼,西南有印度,西有阿富汗的北约与美国驻军,基本上中国已处于美国的环形战略包围圈之中。

2、中俄关系
中俄两国目前的关系密切,随着普京的上台,两国之间加强了经济贸易合作,组成了战略协作伙伴。

两国之间互相进行文化交流,如06年中国举行“俄罗斯年”,07年俄国举办了“中国年”活动。

双方在军事上的合作发展迅速,双方军事关系也在不断扩大,安全合作逐渐增多。

纵观历史,虽然中国和当时的苏联由于种种原因,从结盟、对抗到相互隔绝、互不往来,经历了四十年的恩恩怨怨。

但至苏联解体、中俄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发展十分顺利。

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目前俄已成为我国主要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