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曲.折(qǔ)喧.闹(xuān)亘.古不息(ɡènɡ) 天然屏嶂
B.强.迫(qiáng) 祈.祷(qí) 凄惨嗥.鸣(háo) 楔而不舍
C.狂澜.(lán) 诧.异(chà) 挚.痛(zhì) 扑朔迷离
D.山巅.(diān) 谰.语(nán) 燕.山胡骑(yàn) 重峦迭嶂
2.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________地奔涌向前。
她有一些________,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________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交汇,持续着,________。
A.踌躇谦和气势磅礴络绎不绝
B.踌躇矜持气势磅礴连绵不断
C.徘徊谦和浩浩荡荡络绎不绝
D.徘徊矜持浩浩荡荡连绵不断
3.下列语法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句子中的“终于”
是副词)
B.我问:“是谁呢?”(句子中的“呢”是助词)
C.“斗志昂扬”“干净整洁”“广阔的草原”“热爱读书”(短语的结构都相同)
D.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4.下列选项中,语病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美丽的星海湾广场,坐落着典雅大气的一栋白色建筑,它就是大连博
物馆。
②大连博物馆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③经过多年努力,如今的大连博物馆已成为人们了解大连城市历史。
④大连博
物馆不忘初心,致力于以向公众传播大连城市历史文化为己任,以优质的服务迎接广大观众到馆参观。
A.第①句,应把“一栋”移到“典雅”前。
B.第②句,应把“提高”改为“丰富”。
C.第③句,应在“历史”后面加“的风景”。
D.第④句,应把“致力于”删去。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
B.《老山界》作者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C.《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随军赴朝鲜采访后写的一篇小说,记叙了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D.《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6.名著阅读填空。
(4分)
老舍把祥子这样一个“小人物”写活了。
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最大的梦想不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了,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
小说还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______________的车主刘四、一步步走向毁灭的______________、诈骗祥子的____________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7.名句默写。
(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3)《木兰诗》中体现木兰战功卓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万里奔赴战场,行军速度之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8题。
(3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①
李益
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释】①此诗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
②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
8.下列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写出了笛声隐约、哀婉的特征,令听者黯然神伤,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了玉笛声的艺术魅力,引发了深夜无眠之人的无限愁思。
B.“寒山吹笛唤春归”的“唤”字生动形象,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笛声仿佛是在呼唤春归大地。
C.“此夜曲中闻折柳”,笛子吹奏的是《折杨柳》,它属于汉乐府古曲。
古人送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相赠,以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古诗中不乏其例。
D.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都运用了听觉和视觉的感官描写。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9~12题。
(12分)
【甲】木兰诗(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乙】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旦.辞爷娘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市.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乃.易男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给【乙】文中画线句断句。
(限断两处)(2分)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3分)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12.【甲】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感情?【乙】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三、现代文阅读(35分)
(三)阅读选文,完成13~15题。
(7分)
沈阳以“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清朝文化而闻名于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沈阳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丰富的民间文化:生活文化方面有方言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戏曲曲艺方面有沈阳秧歌、沈阳唐派京剧、沈阳评剧、沈阳东北大鼓等;民间工艺方面有东北传统地仗彩画技艺、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等。
【材料一】
沈阳的美食佳肴历史悠久,制作精良,在满族菜肴基础上,借鉴和发展了传统宫廷的精湛技术,且经过长时期酝酿而形成的辽宁菜,在沈阳体现得十分完整,受全国各大菜系特别是鲁菜的不断影响,辽宁菜取材于邻近地区的山珍野味,烹饪技法则以“扒”著称,以“煎、炒、烹”见长。
此外,沈阳也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长久以来受各地各民族的风味小吃影响,形成了许多具有沈阳特色的美食。
沈阳特色美食有:白肉血肠、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锅包肉、酸菜汆白肉、沈阳炒鸡架等。
【材料二】
沈阳京剧唐派艺术是京剧老生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
唐派艺术创始人唐韵笙曾与马连良、周信芳被梨园并称为“南麒北马关外唐”。
唐派艺术在表演中与其他京剧派别有不同之处,其表演风格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凝重、浑厚、开阔、大气的艺术气质。
其代表剧目多为根据《东周列国志》《史记》及《三国演义》等改编的历史剧目。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沈阳评剧原称“奉天落子”,有“韩、花、筱”三大艺术流派,其流派艺术成为沈阳评剧艺术的基本特征,亦是东北评剧艺术的主体构成。
其中“韩派”代表人物韩少云,以朴实、深邃、细腻、优美、大方的表演风格而著称;“花派”代表人物花淑兰,嗓音清脆甜亮、音质纯净、高亢挺拔,享有“铁嗓”美称;“筱派”代表人物筱俊亭,唱腔粗犷豪爽、低回浑厚、刚柔相济,独具特色。
【材料三】
传统地仗彩画技艺是我国复原修缮古建筑技艺的一个流派,1949年以前分
布在整个东北,目前主要在辽沈地区传承。
东北地区的传统地仗彩画在用料和技法上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所绘彩画一部分是清代的官式彩画,但画面总体色调偏暗。
另一部分是特有的寺庙彩画,这类彩画不拘一格,各式彩画符号并用,表现手法更加灵活,有金顶墨、墨顶金、小红花等独特技法。
2010年,建筑彩绘(传统地仗彩画)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龙口白酒历史上多由山西人经营,经过三百多年的传承演变,形成了北方独特的酿酒工艺。
老龙口白酒酿造工艺有水好粮精、端午踩曲、老窖发酵、甑(zèng)桶蒸馏、酒海陈酿、精心勾调六大特征,酿出的酒浓头酱尾,甘洌爽净,绵甜醇厚,回味悠长。
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是东北地区酿酒技艺的典型代表,对北方酿酒历史及酿造技艺演进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8年,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沈阳以“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清朝文化而闻名于世,沈阳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如生活文化方面的方言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
B.沈阳京剧唐派艺术是京剧老生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
唐派艺术创始人唐韵笙曾与马连良、周信芳被梨园并称为“南麒北马关外唐”。
C.沈阳特色美食有白肉血肠、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锅包肉、酸菜氽白肉、沈阳炒鸡架等。
D.传统地仗彩画技艺是我国复原修缮古建筑技艺的一个流派,1949年以前主要在辽沈地区传承。
14.学校举办“戏曲进校园”主题海报征集大赛,小语决定选取下图为主要元素设计海报参赛。
请你围绕主题并结合以上材料,帮助小语填写选图理由。
(2分)
花淑兰
选图理由
相关剧种:________
代表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辽宁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推荐一种,并说明理由。
(3分) 我推荐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13分)
啊,黄河母亲
①孩提时代,听大人们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那气势壮怀激烈,铿锵雄浑,耳边犹如响起黄河澎湃的浪涛。
后来又听老人们常说“不到黄河心不死”,心中窃想:黄河一定是一条非常大的河流,一定比我邻近的运河还要长,还要宽,如若不然,怎么不唱运河在咆哮呢?黄河也一定离我家很远,不然为什么说“不到黄河心不死”呢?
②偶然的一个机会,我到了山西吉县。
朋友告诉我,这里离壶口瀑布不远了,劝我去看看。
我想,不就是瀑布嘛,有什么好看的?庐山瀑布,“疑是银河落九天”;诺日朗瀑布,千溪万壑争风流;云台山瀑布,水落银丝绣碧潭。
黄河,以它那混浊的面目,难道瀑流还能比得上这些瀑布壮观和神奇吗!
③怀着这种疑问和不屑,我来到了壶口。
一下车,便触到了黄河的气息。
静静的鹅卵石,静静的大山,不规则地排列在河床上,排列在蓝空中,像是守卫着
黄河母亲,又像是随时接受母亲的洗礼。
④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一路风尘从青海高原走来,经过九九八十一曲,磨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来到了陕晋相交的一处峡谷。
⑤但见两岸苍山竞秀,巍峨峥嵘,在两山夹持下,黄河那宽大的臂膀突然被聚拢起来,收束为一个拳头,仿佛在两山间砸开一个豁口,洪流像一条庞大的黄龙,汹涌澎湃,奔腾呼啸,一头扎进深潭!那气势,那声色,真有万夫莫当、千军难阻之雄,吞星衔月、遮天蔽日之概!
⑥我沿着新修的扶梯下到谷底,只见河道在此形成30多米的落差,向上仰望,一线蓝天,人如在一个巨大的壶中,显得格外渺小,飕飕凉风令人不寒而栗。
黄河巨浪凌空而落,撞击在石床上,又飞溅在半空中,激起一团团云雾,霏微霞雯,红黄蓝绿,斑斑驳驳,恍惚中,晴空现出道道彩虹。
水珠迸在脸上,清凉如洗,让人怀疑:这还是那混浊的黄河水吗?谷底如飞壶倒悬,真不知天公什么时候煮开了一壶沸汤,热浪冲腾,未曾饮,每个人的心扉已然升腾了,飘飘欲仙。
唯有此时,你才能真正懂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神来之笔!冲击的巨浪发出巨响,像晴天霹雳,像战鼓隆隆,又把人从梦幻中唤回人间,催人奋进,催人猛醒,一切都变得那么高昂、那么振奋、那么热烈。
此时此刻,我想,每个游人的耳旁都会无一例外地响起那首威武雄壮、荡气回肠、响遏行云的战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就在那一刻,我眼前突然冒.出了一幅幅幻影:当年的勇士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乘着一艘艘战船,在红旗的指引下,奋臂击波,冒着枪林弹雨,胜利登上了彼岸。
那一朵一朵闪亮的浪花,不就是流淌着的勇士们的热血吗?
⑦从谷底上来,站在高处再看黄河的气势,用“势如破竹”“势不可当”“势贯长虹”“气势磅礴”“雷霆万钧之势”等词语来形容只嫌不够。
这时,我才觉得,平时看上去温驯的黄河,竟是如此粗犷,如此奔放,如此壮观!它怒发冲冠,一泻千里,冲刷尽民族的耻辱,洗涤尽民族的泪水,它载着中华民族的豪情,载着中华民族的希望,滚滚向前!向前!
⑧啊,我此时才感悟到,为什么老百姓说“不到黄河心不死”!
⑨我爱黄河,我爱母亲!“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⑩“不到黄河心不死”,是老百姓的壮语;“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哲人的豪
言。
滚滚黄河,确是中华民族豪迈性格的浓缩和概括,确是中华儿女英勇气势的体现和表达。
试问,有了这种万险不辞、一往无前的气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还会远吗?
16.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分)
17.按要求给下列句子做批注。
(4分)
18.阅读全文,作者对黄河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19.联系本文、《黄河颂》和下面的材料,说说这些诗文对黄河的赞美在哪些方面是一致的。
(3分)
材料:雪原雷动下天龙,一路狂澜几纵横。
锯壁吞沙剖大地,兴云致雨啸苍穹。
——(《黄河》/左河水)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4题。
(15分)
18岁的墓碑
王宗仁
①我认识昆仑山下的这片墓地,是在40年前的一个隆冬。
但是,我真正懂得死亡留下的重量,却是在40年后的今天。
②这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墓地之一,面积有多大,谁也难以估计。
它被格尔木河拽到遥远的天边,被阿尔顿曲克草原扩展到了昆仑山下的山脊。
没有围墙,没有护栏,也没有守墓人,只见那墓地一年比一年扩大,这里掩埋着740多名军人的遗骨,他们献身国防、献身西藏,都是死在阳光灿烂的和平年代里。
他们不朽的骨骼里有唐古拉山的石头,也有拉萨河谷的草原。
那些无边无际的、被岁月几乎荡平了的坟堆,终年都泡在漠风、冷霜、苍凉之中,六月天坟顶上也盖着冰雪。
昆仑墓地深藏于世界屋脊一隅,整个青藏高原就是它的墓碑。
③我已经上百次踏上青藏高原,每次上山必祭坟。
此刻,我站在墓地中,感到世界在这里睡去,只有你们醒着,自己跟自己交谈,互相交谈。
孤寂里,我体会到了一种沉甸甸的成熟,人的灵魂在这里得到升华,蓬勃在坟顶的每一株荆棘,都能称出一片大海的重量!
④我阅读先烈们的经历,在墓堆前那一个个排列并不整齐的、已经被无情风雪吹打得七扭八歪的木板或水泥墓碑上,寻找着那些用血肉和灵魂铸成的熟悉故事。
我的战友,亲爱的战友,墓地上那些随着风儿摇曳的野草,是你们不甘寂寞向远方亲人昂起的头颅,还是你们举起的手臂要向我倾诉心语?
⑤这是一座新坟,坟上的土刚刚经过一场春雪的抚摸,蓬松、清新。
这里掩埋着一位年仅40岁的团政委,他叫左自行。
春节,他发给我祝福新年的短信还留在我手机上。
我没想到这之后不到一个月,他就走了。
他走得太突然了,没有来得及给他的同志、他的家人、他的领导打一声招呼就永远地离开了青藏线。
他当兵22年,在风雪高原走了22年。
他得的是高原人最容易染上的、却很难治愈的
肝病。
也许从他走进青藏线的那天起,病魔就开始侵入到他的体内了。
他要做的事情总是那么多,哪里顾得上自己的病情?
⑥此刻,我站在左自行的墓前,也在等待远行的他归来。
云安静了,风安静了,鸟儿也安静了。
他的妻子和女儿思思栽的那棵让他乘凉的小树也安静了,覆着雪的墓碑也安静地守望着……
⑦这里安葬着一个在进藏路上献出生命的女卫生员。
叛匪用罪恶的子弹穿透她的胸膛时,再有3天她就满18周岁了,她是随着一车进藏的老兵奔赴边防的。
这些老兵都像她爸爸一样的年龄,可是大家都听她的,她是老兵们的保护神。
她手中的针和包里的药能保证每个老兵无病无灾地跨越世界屋脊。
她唱歌时像快活的山雀,只有在下令让老兵吃药时稚气的脸才严肃得像个老司令:“不行,像牦牛一样的身体也得吃药!”她是为了保护一位首长才用稚嫩的身体挡住了流弹。
她死时没留下一句话,只是脸上的笑容没有消失。
那是她唱歌时的表情,那是她和老兵逗乐时的神态。
坟前的那块汉白玉石墓碑在这里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这是和她一同进藏、后来转业到江南某市当了市委书记的战友,在退休后专门为她立的碑。
白发苍苍的女书记面对女卫生员的坟墓:“好姐姐,我已经老了,你还是那么年轻,永远的18岁!”50年过去了,她就这样一直孤零零地躺在昆仑山下,覆着雪的墓碑安静地守望着,墓碑的照片上她的笑容依旧灿烂……
⑧这是一座合葬坟。
入葬者是一对很要好的战友,同乡。
同年入伍后又分到同一个连队。
那年,在藏北救灾运输中,意料不到的雪崩夺走了他俩年轻的生命,两位遗孀毅然决定合葬他们。
墓地远离军营、远离家乡,太寂寞太寒冷,让他们睡在一张床上互相作伴,也有个说话的人。
想家时一起站在墓地遥望故乡的月亮,覆着雪的墓碑安静地守望着,聆听着他们思乡的倾诉……
⑨我站在昆仑烈士墓地中,崇高多于怀旧,珍惜大于痛楚。
墓地四周一片寂静。
我无法遏制纷飞飘逸的思绪,更难以离开这个思念的季节。
那些衰老的人,不管是身体衰老还是精神衰老,只要到昆仑山来看看这片墓地,他们就会变得年轻,他们就会懂得人活着可以拒绝死亡。
20.概括本文所写的三段军人的事迹。
(3分)
21.“昆仑山下的这片墓地”有怎样的特点?阅读第②③④段,概括回答。
(3分) 22.第⑤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3分)
2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3分)
24.“我站在昆仑烈士墓地中,崇高多于怀旧,珍惜大于痛楚。
”“我”“珍惜”
的是什么?(3分)
四、作文(50分)
25.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独立收拾自己的房间,是一种长大;为下班回家的父母沏一壶热茶,是一种长
大;把堵在盲道上的自行车搬开,是一种长大……长大意味着学会承担责任,长大意味着懂得感恩,长大意味着开始为他人着想……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思想健康;②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⑤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学校文学社以“我身边最可爱的人”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
以下是征稿启事,请按要求完成写作。
答案
一、1. C点拨:A项“曲”应读qū,“亘”gèn,“天然屏嶂”应写作“天然
屏障”;B项“强迫”应读qiǎng,“楔而不舍”应写作“锲而不舍”;D 项“谰语”应读lán,“燕”应读yān,“重峦迭嶂”应写作“重峦叠嶂”。
2. B
3. C点拨:C项判断有误,“斗志昂扬”是主谓短语;“干净整洁”是并列短
语;“广阔的草原”是偏正短语;“热爱读书”是动宾短语;这些短语结构类型都不同。
4. C点拨:C项修改有误,应在“历史”后面加“的窗口”。
5. C点拨:《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通讯。
6. 拥有一辆自己的洋车残忍霸道小福子孙侦探
7. (1)故园东望路漫漫(2)杨花榆荚无才思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二、(一)8. D点拨:D项说法有误,《春夜洛城闻笛》运用了听觉的感官描写,
没有运用视觉的感官描写;《春夜闻笛》运用了听觉、视觉的感官描写。
(二)9. (1)早晨(2)只是(3)买(4)于是,就
10.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11. (1)(木兰)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2)(木兰)转战奔袭共十二年,多次建立功勋。
12. 【甲】诗中这些诗句表达了木兰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乙】文中的这句话
表达了对木兰丝毫不逊于男子的赞美之意。
【乙参考译文】木兰是古时候的一位民间女子。
(她)从小练习骑射,随着年龄的增长(骑射)技术不断精深。
正赶上可汗征兵,她父亲的名字也在征兵的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一起被编入征发队伍中。
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无法服兵役,木兰便女扮男装,在集市买好马和马具,替父亲出征。
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木兰)转战奔袭共十二年,多次建立功勋。
啊!男子可做的事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到木兰从军之事后便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
三、(三)13. D点拨:D项有误,原文是“1949年以前分布在整个东北,目前
主要在辽沈地区传承”。
14. 沈阳评剧花淑兰大师是沈阳评剧“花派”代表人物,有“铁嗓”之称。
15. 示例: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植根于东北地区民间文化,音乐唱腔及表演
技巧异常丰富,让人能以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去了解东北文化,轻松有趣。
点拨:推荐任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言之成理即可。
(四)16. 文章第①段先引用《黄河大合唱》里的歌词,给人一种“未见黄河,先
闻其声”的感觉;然后针对歌词和老人们的话连发两问,制造悬念,引人思考,为下文的叙述做铺垫。
17. (1)动词“冒”是向外透之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幻影出现时的动感,富有诗
意。
(2)本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表现了黄河的雄伟壮观。
18. 先是怀有疑问和不屑,后转变为感动和敬仰。
19. 这些诗文都赞美了黄河声势浩大、一泻千里的气势,肯定了黄河在中华文明
中的地位;赞美了黄河的象征意义,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可贵精神。
(五)20. 年仅40岁的团政委忘我工作,在青藏线因肝病而牺牲;不满18周岁的
女卫生员奔赴边防,为保护首长中流弹而牺牲;一对同乡战友在藏北救灾运输途中遭遇雪崩而牺牲。
21. 面积大;掩埋着众多献身国防、献身西藏的军人的遗骨;坟堆“终年都泡在
漠风、冷霜、苍凉之中”;墓堆前的木板或水泥墓碑排列不整齐。
22.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英雄的坟墓被春雪覆盖的情状,
表达了“我”对牺牲军人的敬意与怀念。
23. 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卫生员乐观开朗、认真负
责的性格特点以及关心老兵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女卫生员的赞美之情。
24.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和平,珍惜生命。
四、25. 略。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