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学林东海分子生物物理4能量转移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特征随物质结构而异,是物质定性依据。
第11页
2. 蛋白质与核酸能量状态
蛋白质或核酸都是由各种不一 样组分组成聚合体,其能量状 态由各组分能态决定,其中起 主要作用是共轭体系。
蛋白质能态主要取决于色氨酸、 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这三种芳香 氨基酸,因为它们含有共轭大 π 键,含有荧光特征。
第12页
氨基酸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2.4 生物大分子能量转移
1. 分子能态 2. 蛋白质与核酸能量状态 3. 生物分子中能量转移
第1页
生物大分子都是由各种不一样组分组成聚合体系,其能 量状态也是由各组分能态决定,其中起主要作用是共轭体系, 即π 电子非定域化体系。
比如: 蛋白质中各种芳香氨基酸, 核酸中嘧啶和嘌呤碱基。
它们在决定生物大分子光学性质、激发能量传递含有主 要意义。
三种芳香氨基酸能态
吸收峰
荧光峰
荧光量子
258
282
0.04
275
303
0.21
280
348
0.2
苯丙氨酸荧光量子很小,荧光很弱,对蛋白质发光贡献可忽 略不计。 蛋白质荧光决定于三种氨基酸,依据蛋白质发光特征,将蛋 白质分成A、B、C 三类。
第13页
A 类蛋白质只含酪氨酸不含色氨酸,其荧光特征与酪氨酸相 同,峰值为303 nm ,如胰岛素、玉米蛋白等; B 类蛋白质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其荧光表现为色氨酸荧光 特征,不过,其荧光峰值则随蛋白质而异,普通在330~350 nm 之间,如人血清白蛋白、酵母脱氢酶等; C 类蛋白质仅含苯丙氨酸, 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肝铜蛋白等, 其发光特征与苯丙氨酸相同。
第19页
思索题-4
1. 分子运动可分为哪几个运动? 2. 指出分子转动、振动及电子能级跃迁所对应光谱区域。 3. 请阐述与吸收光谱相关三种电子定义。 4. 蛋白质能态主要取决于哪几个氨基酸?依据蛋白质发光特征,
可将蛋白质分成哪三类? 5. 生物分子中主要依靠几个路径进行能量转移?
第20页
第3页
分子每一个能量都有一系列能级,能级不是任意,而是含有量 子化特征。 通常分子处于基态,当它吸收一定能量跃迁到激发态,则产生 吸收光谱。 分子转动、振动和电子能级跃迁,对应地产生转动、振动及电 子光谱。
第4页
按照量子力学原理,分子能态按一定规律跳跃式地改变。 物质在入射光照射下,分子吸收光时,其能量增加是不连续, 吸收光频率和两个能级间能量差符合以下关系:
电子从满带被激发到激发带。激发带是整个晶体所共有, 满带空穴与激发带电子处于束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激子。 激子能够看成电荷对,经过激子迁移传递能量。
第17页
(2) 电荷转移
当两个分子充分靠近时,一个电子从一个分子基态能级到 另一个分子激发态能级现象称为电荷转移现象。
电荷转移与激子转移不一样,它需要更大能量将电子提升到 晶体传导带上进行转移,电子能够迁移一段较长距离(长 程)。转移电子能很快与原子或其它离子发生重新组合, 也可能落于陷阱,发磷光、荧光,产生热效应或远离激发 处发生化学反应。
以 min 表示。
3. 曲线上在最大吸收峰旁“C”称肩峰。
4. 在吸收曲线波长最短一端,曲线上“D”处,吸收相当强,但不 成形,此处称为未端吸收。
max 是化合物中电子能级跃迁时吸收特征波长,不一样物质 有不一样最大吸收峰,所以它对判定化合物极为主要。吸收
光谱 max , min 、肩峰以及整个吸收光谱形状决定于物质性质,
第14页
核酸及碱基荧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单位:nm)
核酸与蛋白质不一样,室温下它荧光很弱。碱基在水溶液中室 温下荧光量子普通小于10- 4 ,所以往往要在k 系谱线77 以下研 究它荧光. 用光子计数器能够检测核酸荧光。 用不一样激发光所得到各碱基及DNA、RNA等荧光波长以下表 1-所表示。
激发光波 A
T
C
G
U
第2页
1. 分子能态
组成物质分子均处于一定能态并不停地运动着。分子运动 可分为平动、转动、振动和分子内电子运动,每种运动状态都 处于一定能级. 分子能量:
E E0 Et Er Ev Ee
其中: E0 是分子内在不随分子运动而改变能量; Et 是只与温度相关平动能量;
和E电r 、子能E量v 。、 Ee 分别是与光谱相关分子转动能量、振动能量
光谱区域
E< 0.05 eV
远红外或微波区
E= 0.5~1. 0 eV 中红外区
E= 1~20 eV
近红外和紫外
第6页
可见光、紫外光吸收光谱是因为分子中联络较涣散价电子 被激发产生跃迁从而吸收光辐射能量形成,即分子由基态 变为激发态,电子由一个低能级轨道( 即成键轨道)吸收了光 能量跃迁到高能级轨道(称为反键轨道)。
ΔE E2 E1
El ,E2 分别表示初能态,终能态能量。 初能态与终能态之间能量差愈大,则所吸收光频率愈高(即波 长愈短) , 反之则所吸收光频率愈低 (即波长愈长)。
第5页
分子转动、振动及电子能级跃迁能量差异较大,所 以,其吸收光谱出现在不一样光谱区域。
分子转动 分子振动 电子能级
能级跃迁能量
第7页
与吸收光谱相关三种电子
电子种类
定义
σ电子
两个原子电子沿其对称方向相互形成共价键(即单键)称 σ 键 ,组成 σ 键电子称为σ 电子
π电子
平行于两个原子轨道形成价键(即双键),称π 键,组成 π键 电子称为π 电子,如C=C键
n电子
未形成键电子称为n电子
第8页
电子跃迁类型与紫外吸收波长(nm)关系
第9页
若逐步改变照射某物质入射光波长,并测定物质对各种波长 光吸收程度(吸光度“A”或光密度“OD”)或透射程度 (透光度“T”),以波长作横坐标,“A”或“T”为纵坐标, 得物质吸收光谱曲线:
第10页
吸收光谱特征:
1. 曲线上“A”处称最大吸收峰,所对应波长称最大吸收波长,
以 max 表示。
2. 曲线上“B” 处称最小吸收谷,所对应波长称最小吸收波长,
RNA
DNA
长
260~280 355 310
400
370 355 350~360 340~360
296~313 355 395
400
370 430 380~400 350~380
第15页
3. 生物分子中能量转移
能量转移: 能量在分子内或分子间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
在生物体内,相关能量转移问题主要是研究能量转移过程中不 消耗热能,供能者与受能者不发生碰撞,原子在远于原子间距 范围内,由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非辐射性能量转移,有时也 将这种方式称为能量迁移(energy migration) 。
第18页
(3) 共振转移
经过两个分子之间电磁偶联作用进行能量转移。 一个分子能够看成是正负电荷分离偶极子,分子受激发后
将以一定频率振动,振动时能量逐步释放,假如其附近有振动 频率相同另一个分子存在,则经过两个分子之间偶极-偶极相 互作用,能量以非辐射方式从前者转移到后者。
处于激发态生物大分子,可经过共振转移将能量传递给附近防护剂分 子,使生物大分子得到保护,这已用各种方法得到验证: 防护剂能淬灭由大分子发出磷光; ESR 谱研究表明,DNA 吸收能量能 够传递给MER(琉基乙胶) ; 溴尿嘧啶(5-BU)核苷取代胸腺嘧啶掺入 到DNA分子中,胸腺嘧啶残基吸收能量,能够转移到溴尿嘧啶上,结 果造成DNA 分子损伤。
能量转移能够经过三种路径发生: 重合(交换)转移, 电荷转移, 共振转移
第16页
(1) 重合 (交换) 转移
又称激子转移,是一个短程能量转移,普通在0. 2~ 0.5 nm 内才表现出来。当两个相同分子靠近时,其电子轨道存在 一定重合,电子进行能量交换。
A 分子激子能够在B 分子上出现, B 分子激子也必定到A 分子上去,半导体即是这种转移方式。
第11页
2. 蛋白质与核酸能量状态
蛋白质或核酸都是由各种不一 样组分组成聚合体,其能量状 态由各组分能态决定,其中起 主要作用是共轭体系。
蛋白质能态主要取决于色氨酸、 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这三种芳香 氨基酸,因为它们含有共轭大 π 键,含有荧光特征。
第12页
氨基酸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2.4 生物大分子能量转移
1. 分子能态 2. 蛋白质与核酸能量状态 3. 生物分子中能量转移
第1页
生物大分子都是由各种不一样组分组成聚合体系,其能 量状态也是由各组分能态决定,其中起主要作用是共轭体系, 即π 电子非定域化体系。
比如: 蛋白质中各种芳香氨基酸, 核酸中嘧啶和嘌呤碱基。
它们在决定生物大分子光学性质、激发能量传递含有主 要意义。
三种芳香氨基酸能态
吸收峰
荧光峰
荧光量子
258
282
0.04
275
303
0.21
280
348
0.2
苯丙氨酸荧光量子很小,荧光很弱,对蛋白质发光贡献可忽 略不计。 蛋白质荧光决定于三种氨基酸,依据蛋白质发光特征,将蛋 白质分成A、B、C 三类。
第13页
A 类蛋白质只含酪氨酸不含色氨酸,其荧光特征与酪氨酸相 同,峰值为303 nm ,如胰岛素、玉米蛋白等; B 类蛋白质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其荧光表现为色氨酸荧光 特征,不过,其荧光峰值则随蛋白质而异,普通在330~350 nm 之间,如人血清白蛋白、酵母脱氢酶等; C 类蛋白质仅含苯丙氨酸, 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肝铜蛋白等, 其发光特征与苯丙氨酸相同。
第19页
思索题-4
1. 分子运动可分为哪几个运动? 2. 指出分子转动、振动及电子能级跃迁所对应光谱区域。 3. 请阐述与吸收光谱相关三种电子定义。 4. 蛋白质能态主要取决于哪几个氨基酸?依据蛋白质发光特征,
可将蛋白质分成哪三类? 5. 生物分子中主要依靠几个路径进行能量转移?
第20页
第3页
分子每一个能量都有一系列能级,能级不是任意,而是含有量 子化特征。 通常分子处于基态,当它吸收一定能量跃迁到激发态,则产生 吸收光谱。 分子转动、振动和电子能级跃迁,对应地产生转动、振动及电 子光谱。
第4页
按照量子力学原理,分子能态按一定规律跳跃式地改变。 物质在入射光照射下,分子吸收光时,其能量增加是不连续, 吸收光频率和两个能级间能量差符合以下关系:
电子从满带被激发到激发带。激发带是整个晶体所共有, 满带空穴与激发带电子处于束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激子。 激子能够看成电荷对,经过激子迁移传递能量。
第17页
(2) 电荷转移
当两个分子充分靠近时,一个电子从一个分子基态能级到 另一个分子激发态能级现象称为电荷转移现象。
电荷转移与激子转移不一样,它需要更大能量将电子提升到 晶体传导带上进行转移,电子能够迁移一段较长距离(长 程)。转移电子能很快与原子或其它离子发生重新组合, 也可能落于陷阱,发磷光、荧光,产生热效应或远离激发 处发生化学反应。
以 min 表示。
3. 曲线上在最大吸收峰旁“C”称肩峰。
4. 在吸收曲线波长最短一端,曲线上“D”处,吸收相当强,但不 成形,此处称为未端吸收。
max 是化合物中电子能级跃迁时吸收特征波长,不一样物质 有不一样最大吸收峰,所以它对判定化合物极为主要。吸收
光谱 max , min 、肩峰以及整个吸收光谱形状决定于物质性质,
第14页
核酸及碱基荧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单位:nm)
核酸与蛋白质不一样,室温下它荧光很弱。碱基在水溶液中室 温下荧光量子普通小于10- 4 ,所以往往要在k 系谱线77 以下研 究它荧光. 用光子计数器能够检测核酸荧光。 用不一样激发光所得到各碱基及DNA、RNA等荧光波长以下表 1-所表示。
激发光波 A
T
C
G
U
第2页
1. 分子能态
组成物质分子均处于一定能态并不停地运动着。分子运动 可分为平动、转动、振动和分子内电子运动,每种运动状态都 处于一定能级. 分子能量:
E E0 Et Er Ev Ee
其中: E0 是分子内在不随分子运动而改变能量; Et 是只与温度相关平动能量;
和E电r 、子能E量v 。、 Ee 分别是与光谱相关分子转动能量、振动能量
光谱区域
E< 0.05 eV
远红外或微波区
E= 0.5~1. 0 eV 中红外区
E= 1~20 eV
近红外和紫外
第6页
可见光、紫外光吸收光谱是因为分子中联络较涣散价电子 被激发产生跃迁从而吸收光辐射能量形成,即分子由基态 变为激发态,电子由一个低能级轨道( 即成键轨道)吸收了光 能量跃迁到高能级轨道(称为反键轨道)。
ΔE E2 E1
El ,E2 分别表示初能态,终能态能量。 初能态与终能态之间能量差愈大,则所吸收光频率愈高(即波 长愈短) , 反之则所吸收光频率愈低 (即波长愈长)。
第5页
分子转动、振动及电子能级跃迁能量差异较大,所 以,其吸收光谱出现在不一样光谱区域。
分子转动 分子振动 电子能级
能级跃迁能量
第7页
与吸收光谱相关三种电子
电子种类
定义
σ电子
两个原子电子沿其对称方向相互形成共价键(即单键)称 σ 键 ,组成 σ 键电子称为σ 电子
π电子
平行于两个原子轨道形成价键(即双键),称π 键,组成 π键 电子称为π 电子,如C=C键
n电子
未形成键电子称为n电子
第8页
电子跃迁类型与紫外吸收波长(nm)关系
第9页
若逐步改变照射某物质入射光波长,并测定物质对各种波长 光吸收程度(吸光度“A”或光密度“OD”)或透射程度 (透光度“T”),以波长作横坐标,“A”或“T”为纵坐标, 得物质吸收光谱曲线:
第10页
吸收光谱特征:
1. 曲线上“A”处称最大吸收峰,所对应波长称最大吸收波长,
以 max 表示。
2. 曲线上“B” 处称最小吸收谷,所对应波长称最小吸收波长,
RNA
DNA
长
260~280 355 310
400
370 355 350~360 340~360
296~313 355 395
400
370 430 380~400 350~380
第15页
3. 生物分子中能量转移
能量转移: 能量在分子内或分子间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
在生物体内,相关能量转移问题主要是研究能量转移过程中不 消耗热能,供能者与受能者不发生碰撞,原子在远于原子间距 范围内,由一个部位到另一个部位非辐射性能量转移,有时也 将这种方式称为能量迁移(energy migration) 。
第18页
(3) 共振转移
经过两个分子之间电磁偶联作用进行能量转移。 一个分子能够看成是正负电荷分离偶极子,分子受激发后
将以一定频率振动,振动时能量逐步释放,假如其附近有振动 频率相同另一个分子存在,则经过两个分子之间偶极-偶极相 互作用,能量以非辐射方式从前者转移到后者。
处于激发态生物大分子,可经过共振转移将能量传递给附近防护剂分 子,使生物大分子得到保护,这已用各种方法得到验证: 防护剂能淬灭由大分子发出磷光; ESR 谱研究表明,DNA 吸收能量能 够传递给MER(琉基乙胶) ; 溴尿嘧啶(5-BU)核苷取代胸腺嘧啶掺入 到DNA分子中,胸腺嘧啶残基吸收能量,能够转移到溴尿嘧啶上,结 果造成DNA 分子损伤。
能量转移能够经过三种路径发生: 重合(交换)转移, 电荷转移, 共振转移
第16页
(1) 重合 (交换) 转移
又称激子转移,是一个短程能量转移,普通在0. 2~ 0.5 nm 内才表现出来。当两个相同分子靠近时,其电子轨道存在 一定重合,电子进行能量交换。
A 分子激子能够在B 分子上出现, B 分子激子也必定到A 分子上去,半导体即是这种转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