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代起,皇帝都有特殊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比 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这实质上反映了 A.人们对皇帝阿谀奉承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皇帝地位的独尊 D.皇帝对自己政绩的美化
《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 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 A.创建皇帝制度 B.建立三公九卿制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郡县制
按地域划分
皇帝任免 俸禄制
中央集权 有利于巩固统一
官僚政治
皇 帝
三 公
君主
御史大夫
县(县令、县长)
中央 集权
地方
乡
里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1、概念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 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 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 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 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君主: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因秦始皇的一系列改革而得 以始终保持统一。[迈克尔〃H〃哈特]
一、君主层面:创建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的特点
皇 皇 帝 位 独 世 尊 袭
皇
权
至
上
[ 核 心 ]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 曰“皇帝”。——《资治通鉴》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 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 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 因在于秦与西周的( ) A.国力差异 B.制度差异 C.观念差异 D.技术差异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是被国人误解了上 百年的优秀制度。其“优秀”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实质就是专制独裁 B.能为政府带来足够的权力与资源 C.分割相权是势在必行的集权手段 D.宽松进步是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突出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 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 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 央。 ——突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1、一个核心:
2、两个矛盾: 3、三种制度: 4、四个阶段:
皇权至高无上
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一段关于秦朝的 评论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 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对此评论的本质理解, 最准确的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 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 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 映了春秋时期( )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丞 相 御史大夫【监察】 太 尉【军事】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粟 内史 少 府 太 仆
试由三公九卿制设置的目的归纳其作用?
彼此牵制,保证皇帝大权独揽
减少决策失误
三、地方制度:郡县制
分封制
划分依据 血缘关系的亲疏 官员产生 世卿世禄制 方式 影 响 诸侯独立性强 易形成地方割据 实 质 贵族政治
(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 郡县制;材料二认为秦亡是由于秦朝的 暴政激起人民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 失;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 必然趋势。 (2)没有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 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 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 实际。
荀子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 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 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 的措施是( )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 C.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 D.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 的是( )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分权制衡 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行政制度(主体)、选官 制度和监察制度(配套)。 萌芽(战国)、确立(秦 朝)、完善(汉至元)、 强化(明清)
3、影响:
明清以前,积极影响为主;明清以后,消极影响为主。
积极:
政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外来侵略。 经济: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 动和兴建大型工程,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文化: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
政治:容易形成暴政并导致政治腐败。 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生产力发展。 文化:形成文化专制,束缚民主思想发展。
材料一: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而促 (短促)。 ——柳宗元《封建论》中引述的观点 材料二: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 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 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郡县之制,垂二千年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 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 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综合所学知识,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 三各是怎样评述的?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 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