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一、美的本质
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
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
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英荷迦兹美的分析
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
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
法孟德斯鸠
美朗洛伊斯
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
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
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
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
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美在主观”说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英休谟
英科林伍德
意克罗齐
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
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
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
2“美在生活”说
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
德马克思
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劳动创造了美 ;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感性显现”
5、美是不可定义的
分析哲学
二、美学学科概述
一美学的概念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专着Aesthetics出版,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鲍姆加登成为“美学之父”;
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逻辑学、伦理学的独立学科,后经过康德、黑格尔等人努力,逐渐走向深入,使其获得更为严谨的理论形态;
二美学的发展历史
1、美学学科的萌芽
西方古代文明中早就蕴涵着美学的精神;
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
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
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
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
2、美学学科的创立
鲍姆嘉登: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3、美学学科的提升
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
4、美学学科的科学化
马克思
第三章
一、自然美的特征
1、客观性
2、形式性——更侧重于形式
3、易变性
随时空改变远近、方位、四季、朝暮、阴晴的变化而变化 ;
4、联想性
自然美是自然的某种属性与人的审美心理、文化结构的一种契合,即人们往往从自然美的形体、色彩、声响等等联想起人的精神、品格、个性、理想等,加以赞美;
二、艺术美的特征
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情境;形象性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
富有美质的艺术内容,必须通过独创的、和谐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才能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
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客观:根源、物质材料、物态化的形式;
主观:观念、创作过程;
艺术作品是再现客观社会,表现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加工改造;
3.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恩格斯: 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
艺术美的典型性,是指通过鲜明生动的个别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
4.艺术美可以以丑为美
生活丑能够成为艺术描写对象,具有艺术美;
第四章
一、色彩
1.红色
红色是太阳、火、血的色彩;使人感到炎热、温暖、热情、兴奋、活泼;象征革命、喜庆、幸福、希望、吉利,具有青春活力,是属于年轻人的色彩;
红色性格热情而突出,然而过于暴露,容易冲动,过分刺激,因此又象征野蛮、恐怖、卑俗和危险;
喜爱红色的人,多表现为积极热情、充满活力、性格开朗、具有好胜性和进取心,但感情方面容易受挫,难以持之以恒;
2.橙色
橙色象征美满、幸福,代表兴奋、活跃、欢快、喜悦、华美、富丽,是非常有活力的色彩;
橙色明视度高,在工业安全用色中,橙色即是警戒色,如火车头,登山服装,背包,
救生衣等;由於橙色非常明亮刺眼,有时会使人有负面低俗的意象,这种状况尤其容易发生在服饰的运用上,所以在运用橙色时,要注意选择搭配的色彩和表现方式,才能把橙色明亮活泼具有口感的特性发挥出来;
3.黄色
黄色是阳光的象征,具有光明、希望的含义,给人以辉煌、灿烂、柔和、崇高、神秘、威严超然的感觉;
也象征下流、猜疑、野心、险恶,是色情的代名词;
4.绿色
绿色是植物王国的色彩;充满和谐与安宁,给人以极大的慰藉,是大度的,平凡而随和;是生命之色,象征和平、青春、理想、安逸、新鲜、安全、宁静;
喜欢绿色的人比较淡泊名利,不愿争强斗胜,广交朋友,崇尚自然,不苛求人生,不奢望辉煌;
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
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
5.蓝色
蓝色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象征广阔、无穷、遥远、高深、博爱和法律的尊严,带有沉静、理智、大方、冷淡、神秘莫测的感情;
又具有寂寞、悲伤、冷酷的意义;
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在商业设计中,强调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业形象,大多选用蓝色当标准色,企业色,如电脑,汽车,影印机,摄影器材
等等,另外蓝色也代表忧郁,这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个意象也运用在文学作品或感性诉求的商业设计中;
6.紫色
紫色具有高贵、优雅、神秘、华丽、娇丽的性格;象征虔诚的色彩,但加黑暗化时,又象征蒙昧和迷信;由于具有强烈的女性化性格,在商业设计用色中,紫色也受到相当的限制,除了和女性有关的商品或企象之外,其他类的设计不常采用. 7.褐色
褐色常被联想到泥土、自然、简朴;它给人可靠、有益健康的感觉;反面来说,它被认为有些不鲜明,但是可以通过使用较亮的色彩来弥补这种情况;在商业设计上,褐色通常用来表现原始材料的质感,如麻,木材,竹片,软木等,或用来传达某些引品原料的色泽即味感,如咖啡,茶,麦类等,或强调格调古典优雅的企业或商品形象;
8.白色
白色象征纯洁、光明、神圣,具有轻快、朴素、清洁、卫生的性格;
又具有空虚、单调、凄凉、虚无、飘忽的感觉;
白色具有高级,科技的意象,通常需和其他色彩搭配使用,纯白色会带给别人寒冷,严峻的感觉,所以在使用白色时,都会掺一些其他的色彩,如象牙白,米白,乳白,苹果白,在生活用品,服饰用色上,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颜色作搭配;
9.黑色
表示生命将到终极,表现虚无和泯灭的思想;代表黑暗、寂寞、沉默、苦难、恐怖、罪恶、灭亡、神秘莫测;黑色又有庄重、肃穆、高贵、超俗、渊博、沉静的意义;
黑色具有高贵,稳重,科技的意象,许多科技产品的用色,如电视,跑车,摄影机,音响,仪器的色彩,大多采用黑色,在其他方面,黑色的庄严的意象,也常用在一些特殊场合的空间设计,生活用品和服饰设计大多利用黑色来塑造高贵的形象,也是一种永远流行的主要颜色,适合和许多色彩作搭配;
10.灰色
浅灰色性格类似白色,深灰色接近黑色;
纯净的中灰色稳定而雅致,表现出谦恭、和平、中庸、温顺和模棱两可的性格;二、形体
一点
点,是形体要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在空间起标明位置的作用;
“雪花”点给人以柔和、轻盈的感觉
少量点的点缀,可使画面活跃起来;
单独的点能够产生积聚视线的效果,发挥视觉中心的作用;
二线
1.直线
直线刚毅、挺拔、正直、稳定、力量等,常用来象征男人的性格,创造阳刚美;
水平线:广阔宁静;令人联想到风平浪静的水面、地平线;
垂直线:上腾挺拔;令人联想到树、电线杆、建筑物柱子,有崇高的感觉;
斜直线:动感变化,斜线的倾斜角度越大,运动感越强;
粗直线:有厚重、粗笨的感觉;
细直线:有尖锐、神经质的感觉
2.折线
折线实际上是直线的转折,一般表现为运动过程中的起伏、升降、进退和突破,给人一种动态感、方向感和灵巧感 ;
3.曲线
曲线优美、柔和、轻盈、典雅、流畅等,常用来象征女人的性格,创造阴柔美象;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联想到头发、流水等;
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序以及自由;
三面
平面:具有平整、刚硬、简洁之感,
曲面:具有起伏、柔软、温和、富有弹性和动感的特点;
几何形的面:表现出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自然形的面:表现出柔和、自然、抽象的视觉效果;
四体
1.三角形体
正三角形:具有稳定感;表现稳定、庄重、崇高以至永恒;
倒三角形:具有危险感;表示动荡、不安和倾危;
斜三角形:具有冲击感,表示方向和前进等 ;
在建筑上,正三角形与方形都具有稳定感,但三角形又与方形不同,同时具有方向感,有指向天空神圣的天国意义;
在宗教强烈的民族中,三角形建筑就占了主体地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化的金字塔;
2.方形体
方形的美感:稳重、平实、刚性、秩序、权威,是一种阳刚美;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方形;
方形的负面美感:呆板、平实、拘谨、固执、缺乏灵气;
3.圆形体
圆形的美感:柔软、圆润、温和、体现一种柔性美,同时具有神秘感、宗教感;椭圆比圆更美;
在伊斯兰建筑、拜占庭建筑有巨大的圆形穹隆;
在中国,圆形有天的象征,同时有神秘的道教八卦意义;
三、声音
1、一般而言,高声高亢激昂,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轻音柔和;急促的声音显得紧张,舒缓的声音显得舒坦;乐音悦耳动听,噪音令人烦躁不安;
2、音量
音量大的乐音适合表现激烈、动荡的情感;如男儿当自强、好汉歌
音量适中的乐音适合表现开朗、欢快、舒展的情绪;如千年等一回
音量小的乐音显得安详、轻柔、哀婉,一般的轻音乐或小夜曲,如理查德·布莱德曼的钢琴曲,只有用小的音量来表现才能传达出缠绵悱恻的细腻情绪;
3、音色
钢琴:教堂般庄严、肃穆贝多芬热情奏鸣曲
大提琴:深沉醇厚天鹅
双簧管:优雅甘美天鹅湖
小提琴:纤柔灵巧、流畅华美;梁祝
小号:英雄气概霍拉舞曲
笛子:悠扬而嘹亮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二胡:凄凉忧伤二泉映月
琵琶:铿锵、激越十面埋伏
唢呐:嘹亮、欢快、热闹百鸟朝凤
第五章
一悲剧
一、悲剧的历史发展
1.悲剧的起源
古希腊人在祭祀酒神和农神的祭祀仪式上,表演歌舞,悲叹地吟唱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尘世遭受的苦难,赞美他再生,即“酒神颂”,这是古希腊悲剧的雏形;
2.古希腊时期——命运悲剧
3、文艺复兴时期——性格悲剧
3、启蒙时代——社会悲剧
4、19世纪末——存在悲剧
二、悲剧理论的发展
1.亚士多德——过失说和净化说
2.黑格尔——冲突说、永恒正义说
3.尼采——酒神精神说
1悲剧的本质:酒神精神;酒神狄俄尼索斯代表本能和混沌,在活动中,人们打破一切禁忌,冲破一切规范,把原始本能和生命意志的洪流释放出来;
2悲剧快感的根源:在个体原则的毁灭中,人的生命回归到集体的生命洪流,因此又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狂喜,尼采称之为“形而上的沉醉” ;
3尼采悲剧观的价值:开始从个体生命生存的角度来思考悲剧,为悲剧注入了个体价值;
4.马克思、恩格斯——新旧力量的对立
5.雅斯贝尔斯——存在悲剧观
三、悲剧的定义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特指一种悲剧性冲突,也就是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矛盾的结果是主体遭到了毁灭;但这种毁灭只是肉体意义上的,主体所代表的精神却得到了弘扬;它给人的美感不仅是悲而且包含着振奋感和昂扬感;
四、悲剧的美学特征
1、人物遭受不幸
悲剧人物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普通人,一般性格具有正面素质;
悲剧的结局必须是人的严重苦难不幸、痛苦、失败、毁灭等;
2、悲剧具备冲突过程
“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
冲突的结构:冲突的有限性——有限性的冲突者的毁灭——在冲突者的毁灭中所显示出的更高的超越性
冲突要具备完整性:悲剧事件要有头有尾,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必须有一定的“长度”,即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有完整的悲剧冲突过程;
冲突要具备战斗性:指主人公的悲惨、悲哀、痛苦、死亡的命运给观众带来无限的伤感,使人震惊或畏惧,进而在悲壮中奋发精神,激励斗志,化悲痛为力量,向着自由王国奋进;
悲剧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
抗争是悲剧的主调;抗争内含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和道德属性;悲剧主人公面对强
大的敌对力量,不因自己弱小而怯怕,也不因可能的悲剧结局而退缩,表现出正义、善良、弱小面对邪恶、不义、强大时的大无畏勇气;
行动是抗争的具体化;
毁灭是行动的结果;这种结果必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旧势力造成的,它在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和本质;
3、悲中带有“卡塔西斯”
悲:鲁迅:“悲剧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给人一种压抑、恐怖和苦痛;尤其当这种“毁灭”是一种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结局时;在悲剧感中,最基本的体验,就是这最初的、但也是最深切的悲痛;
“卡塔西斯”:即净化作用;
1安全感:卢克莱修:“当风浪搏击的时候,从海岸上观看别人的痛楚是一种快乐;”“在悲剧中可以感到恶,但与此同时,无论它多么强大,却不能伤害我们,这种感
觉可以大大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
2优越感:桑塔耶纳:“我们可能感到这是灾难,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这灾难虽
然很大,但毕竟不能触及我们,这一念就格外刺激起我们自己的安全感;”
3情感的宣泄:将自身不幸,将自身生活中积累的哀怜和恐惧,投射到悲剧人物上,通过投射,宣泄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压抑感,获得“舒畅的松弛”,从而得到净化,
即情感上的解脱;
4崇高的超脱:悲剧尽管激起恐惧,但使人感到振奋;暂时的恐惧之后,人会受到
激励和鼓舞,能够唤起人的惊奇感和英雄气魄;朱光潜:“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
——无论是生理上的宣泄,还是情感上的净化,或者是精神上的超脱,悲剧快感都是从最初的恐惧、哀悯和痛苦,转向一种解脱的快感;
二喜剧
一、喜剧理论的发展
1.亚士多德——鄙夷说
诗学中揭示了滑稽、喜剧与丑之间的关系,认为通过对丑、滑稽的摹仿而产生的喜剧性效果,是喜剧的主要特点;
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喜剧所模仿的对象较我们低下;但所谓低下,并非全指凶恶;可笑性只是一种丑;”
理论特色:鄙夷说抓住了“可笑者”和“发笑者”的喜剧结构关系,但真正的鄙夷却不一定能产生喜剧的笑;
2.霍布斯——突然荣耀说
3. 康德——预期失望说
4.柏格森——生命机械化说
5.弗洛伊德——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6.马克思——历史丑角说
二、喜剧的定义
所谓喜剧,就是以智力性因素为基础,对生活事物与艺术对象中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之间的错位或乖讹的发现与揭示,并通过顿悟式的笑来完成对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从而引人发笑来鞭策丑,征服丑,从
中肯定生活中的美,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优越胜利,最终达到对自我进行肯定的重要美学范畴;
只有把“笑”的完美形式和深沉严肃的内涵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喜剧艺术;
三、喜剧的美学特征
1.以“笑”为标志
喜剧的笑是人与对象在性质上不平等的结果,是人明显地觉得对象低于自己,是自己取笑的对象;
喜剧所引发的笑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笑,而是具有了深刻的社会理性内容,是自我高于丑陋的一种理解与顿悟;
它来自于对生活真相和事物本质的洞察,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道德批判性;
2.以“可笑”为内容
亚里士多德:“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的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
柏拉图:“不美而自以为美,不智而自以为智,不富而自以为富,都是虚伪的观念;”鲁迅:“喜剧就是把人生虚伪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可笑者——笑者
笑者对可笑者的超越
——喜剧的本质
喜剧是在超越过程、向新境界进发的过程完成后,回眸看自己过去所形成的轻松态度,是超越自身的限度、缺陷后所形成的境界;因为已经超越,所以可以笑;是超越后的轻松和欢快;
“笑”与”可笑“的种类:
1意识到差错而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差错;
——对知道何为偏离而不由自主发生的偏离,笑主要是善意的幽默;
2意识不到自己的差错,而把差错作为正常的东西展示出来;
——对不知道偏离而把偏离作为正常进行,笑主要是善意的戏谑;
3明知自己的差错却要掩盖自己的差错,甚至炫耀自己的差错;
——对明知偏离而掩盖或炫耀自己的偏离,笑主要是犀利的讽刺;
3.以“悖谬”为形式
以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以及表面与实质的悖谬,产生滑稽可笑的效果;
1人物性格的乖谬性
从喜剧人物看,主人公往往表面上一本正经,而实质上非常庸俗;人物性格往往乖谬错讹、自相矛盾,多有愚行和丑行,却又自炫为美,具有人物性格的乖谬性;
2喜剧冲突的荒诞性
从喜剧冲突的性质和结局来看,多为无价值的以有价值自炫,并在自炫中暴露渺小和可笑,由此造成喜剧冲突的荒诞性;
3艺术的讽刺性
能带给人喜剧感的艺术作品多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对主人公的缺陷和背谬行为给予极度夸大,从而产生了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
从艺术表现手段看,多用机智、幽默、讽刺、滑稽,往往采用夸张、反差、对比、误会、巧合、偶然、意外、怪诞、变形、拼贴等设计笑料的手段,具有艺术讽刺性;
4语言的风趣性
从语言运用上看,显得俏皮、夸张、诙谐,具有语言的风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