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古代与中古哲学概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與中古哲學概說
蔡錦昌
20021205(20030704)
3.0古代與中古哲學跟現代與後現代哲學最大的相異之處在於前者講「真理」(truth)和「美德」(virtue)而後者講「實相」(reality)和「效力」(validity)。

古代與中古哲學之思考平野是神意與人意之間或人事與天意之間的關聯,故此重點在於貞定如何在人意之中遙契神意或者如何在人事之中體現天意。

這跟現代與後現代哲學之執著於歷史意識以及重點在於確立人存在之意義大不相同。

3.01在現代哲學之勢頭下,古代與中古哲學很容易被歪曲誤解。

尤其是現代哲學中啟蒙主義和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這一路數,更加容易將對古代與中古哲學之理解引入歧途。

這一路數簡單地認為:現代哲學是歷史發展的最後成果或最後真理,中代與中古哲學只是為它舖路而已。

由於有這樣的看法在主導,所以這一路數的研究者總是不經意地帶著輕視的眼光來任意處置古代與中古哲學典籍中的用語和論述,而且評論詮釋時一概以現代哲學的術語和論述架構為準。

比較好一點的現代哲學路數是歷史主義(historicism)。

它主張每個時代皆有其相應的真理看法,應該「受到相對的尊重」。

然而就在此「受到相對的尊重」上,這一路數仍然堅持現代哲學的歷史意識是最後真理,不認為古代和中古哲學家所聲稱找到的真理真是真理,亦不認為世界上有「絕對真理」可找這種事。

總之,古代與中古哲學家「玩真的」態度被他們當成還是「玩假的」。

在現代哲學的思考平野中,只有歷史的相對真理可找,一切都是「玩假的」,連宗旨在於「玩真的」的哲學說到最後也是「玩假的」。

1
1現代哲學術語中所常用的高級概念──「象徵」(symbol),其本身所說的就是此種「以假當真」的做法,但同時也暗地裡主張這就是人類文明的最終真相。

3.02古代與中古哲學的論說方式也跟現代與後現代哲學不一樣。

在古代,哲學家跟人講話都以師傅跟門徒講話的方式講,而師傅跟門徒講話時都是「應機說法」的,不但所講的話不可獨立於講話情境之外來了解,而且講話的用意主要在於產生引導或刺激的實踐效果。

因此,古哲的教導往往同時有兩個層面:其一是外顯教誨(exoteric teaching),話是講給大家聽的,或者話是講給問的人聽的,故此得看人看情況說話,也因此每次回答都大不相同;其二是內秘教誨(esoteric teaching),話是講給自己聽的,或者講給聽得懂的人聽的,故此其實所講的話都一樣,答案從沒改變過,只不過答案意在言外而已。

古代哲學都是推崇凝思(contemplation)2的,認為凝思方為獲得至高理論智慧之不二法門,至於言談,則是落下一層的應事技巧,其所得的頂多屬於實踐智慧而只間接與理論智慧有關聯。

此所以蘇格拉底的詰辯法原來又稱為「助產士法」(maieutic method)之故。

柏拉圖以對話錄形式來呈現其師之詁辯功夫,實在再恰當不過了。

3.03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也不管是否斷代地單就古代、中古、現代、後現代來說,或者進而將這些斷代再細分為好多個次級的思想世代來說,總之,西方哲學史中的每個思想世代,皆可視為由三個相互拉扯的思考路數所循環構成。

其中最有影響力而足資為典範的次級思想世代就是蘇格拉底師徒所開展的世代。

西洋哲學史研究這一行有句名言:「不歸於柏拉圖,即歸於亞里士多德。

」意思就是整部西方哲學史中的思考路數,若不屬於柏拉圖這一路,即屬於亞里士多德那一路。

不過,這句話遺漏了不提(或者故意隱瞞了不提)還有第三種思考路數,就是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著作中極力反對的智者派(sophists)思考路數。

3其實蘇格拉底和他的門徒柏拉圖等當時也算是智者,以語藝(修辭)之能遊走四方,尤其是以語藝之能教人如何以講話服人。

只不過蘇格拉底他們堅守哲學之分寸,認為哲學家應該講
2Contemplate之原義是「劃定一個地方專注凝視」。

3其實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明確反對辯士思想者。

只不過蘇格拉底在生時只講而不寫,所以才間接呈現在徒子徒孫的作品中而已。

有美德的話,談人事時或者論政時應該從彰顯真理的角度出發,不應該純粹從權宜有效的角度論事,以討好當權者和有所求者,否則順流而下,最後只會淪為懷疑主義──甚麼都可以做得出來等於甚麼都不值得去做。

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約481-411,B.C.)之主張「人為萬物之尺度」,即是智者派中比較有名的此類說法。

簡言之,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考路數是正面的、有為的思考路數,有點像孟子和荀子;而懷疑主義的思考路數則是側面的、無為的思考路數,有點像老莊。

就是因為柏亞二人的思想形態是正面有為的,故此是正統哲學家和一般人都容易接受和應用於生活中的思想形態;也因此懷疑主義的思想形態比較適合反省(反抗)正統的另類哲學家,而不適合一般人。

3.04西方古代哲學史通常大分為三個思想世代:「先蘇期」(自泰利斯至蘇格拉底)、「古典期」(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三師徒)、「希臘主義期」(自亞里士多德之後直至古羅馬帝國滅亡)。

其中最受重視的是「古典期」。

從尼采和海德格之後,「先蘇期」才又被重視。

4
3.1先蘇時期最重要的三種思考路數是:(一)主張「存有一體」與「存有不動」的伊利亞派(Eleatics),代表人物是巴門尼德(Parmenides, 約540-470, B.C.)和芝諾(Zeno, 約490-436, B.C.);(二)主張「一切皆變」與「一切皆動」的赫拉克列特(Heraclitus, 約550-480, B.C.);(三)主張「一切皆相對」的智者派哲學,代表人物是普羅塔哥拉。

3.11伊利亞派的想法跟赫拉克列特的剛好對衝,卻有點繼承改造前賢5畢達哥拉(Pythagoras,約580-500, B.C.)6的看法。

赫拉克列
4對「先蘇期」之重視跟後現代思想之懷疑論性格有關,尤其跟尼采所提倡的「酒神風格」(Dionysian style)有關。

5伊利亞位於今日意大利南部。

創始人色諾芬尼(Xenophanes, 約568-473.B.C.)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都是伊利亞的本地人。

剛好畢達哥拉晚年也選擇定居於意大利南部的Croton,故此算是前賢。

赫拉克列特則居住在今日土耳其西海岸,跟前賢泰利斯所居住的的米利都(Miletus)很接近。

普羅塔哥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活動地則是希臘雅典。

6畢達哥拉就是幾何學畢氏定理之原創人。

他認為「事物本身就是『數』」(或曰「事物之存在都
特以「火」為世界之始基(「邏各斯」(logos)就是「永恆的活火,在一定的比例分寸上燃燒,又在一定的比例分寸上熄滅。

」),主張「一切皆流,一切皆變,人不可能兩次濯足於同一的流水之中」,而且萬物皆由爭戰而成──有高音就有低音,有光亮就有黑暗,有雌就有雄,有戰爭就有和平,有善就有惡,有生就有死,有夢就有醒;它們是相互鬥爭分離的,但也以此相互協和合一和相互轉化。

與此相反,伊利亞派首要代表巴門尼德論證說:「思維與存有是同一的。

我們既不能認識非存有,亦無法把它說出來。

」對他而言,「存有」有如下特徵:(1)存有就只是存有,不分過去、現在、未來地存有;(2)存有是一,是連續的、不可分割的;(3)存有是不動的,不生滅變化的。

芝諾從反面來強化巴門尼德的見解,反對「多」論與「變」論。

他說:「如果存有是多,那麼它會多而至於無窮多,少而至於只是零,但這是矛盾的。

」;「如果存有是變是動,那為甚麼我們想得到:飛矢永遠射不到箭靶;跑得最快的阿基里斯永遠追不到跑得最慢的烏龜;兩點距離之間永遠可再分成一半和一半的一半?」普羅塔哥拉則又衝著伊利亞派的存有觀(也間接針對了赫拉克列特的存有觀)說:「人為萬物之尺度,是存有物存有之尺度,也是非存有物非存有之尺度。

」他認為一切事物之存有與否都跟著人的感覺走。

「風對於感覺冷的人而言是冷的,對於不感覺冷的人而言是不冷的。

」依此言之,「存有」變成只是任意人為認定的理由。

任何事情,說對也可以,說不對也可以,全都見仁見智。

3.2蘇格拉底的名言是「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7認識自己甚麼呢?就是知道自己之無知(無真知灼見)。

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才是真有智慧者。

8又怎樣才知道自己無知呢?就是要時刻做「審視」(elenchos, examination)的功夫,把自己逼到一個無所遁逃而又解
『摹仿』數」)。

7這句話本來是在戴爾非(Delphi)神廟牆上的一句格言。

蘇格拉底借用它來點明自己哲學思想之宗旨。

8蘇格拉底即以此自許。

決不了的關卡(aporia),如此一來,平日自以為有知的苟且態度便會改過來。

蘇格拉底所做的就這樣的哲學。

他要過的就是樣的哲學生活。

他說經過審視後的生活即能體現美德,因為被逼到關卡上的人都自然會體認到最佳的抉擇是甚麼,而此最佳的抉擇即是應事時之美德(包括虔敬、節制、正義、勇敢等)。

在蘇格拉底看來,無人故意作惡,作惡皆因無知,皆因無知於自己之無真知灼見。

3.21蘇格拉底自己只有意透過隨機而動態地跟人談話而幫助別人認識自己之無知,而無意於把他的談話記錄下來,亦無意於發展出一套說法來以便自我肯定和傳授別人。

但是到了門徒柏拉圖手上便不同了。

柏拉圖早期所寫的對話錄都是為其師辯護的,而且為了辯護才巧妙呈現其師之哲學生活風格。

但是到了中期,柏拉圖就從為師辯護進而變為為道辯護,漸漸發展出一套蘇格拉底式的說法來。

雖然語言形式上還是對話錄體,但是已經轉變為內含具體答案的學說了。

9
3.3柏拉圖對哲學與語藝學(修辭學)之辨的態度相當激烈而分明,不像其師蘇格拉底之猶存有糢糊之餘地。

柏拉圖說,有三種巧藝性的活動混充為哲學活動。

一是語藝學,二是爭辯術,三是藝術(art)。

他評論說:語藝學旨在牽動眾人之情感,讓善此道者得遂功成名就之欲而且得以自保10;爭辯術旨在服人之口,不惜一切代價,甚至顛倒是非黑白;藝術雖則很像是一種技藝(craft)而且也很像能展露生命智慧,但是一來藝術家和悲劇演員每次所模擬的角色性格都不一樣,有時候還會模擬一些壞蛋角色,這對藝術家和悲劇演員本身之性格陶
9早期柏拉圖與中期之後的柏拉圖之於蘇格拉底,猶如孔子弟子與孟子之於孔子,都從「述而不作」演變為「余豈好辯哉?余不得已也。

」這是一種趨向大眾化的激越行為表現。

為了方便折服更多人和因應更複雜多變的情況,思想家乾脆樹立起一套說法來以為辯難攻防之先期助資,猶如兵戰者之預先佈陣和築城牆一樣。

誰知如此下來,本來用意在打肉搏戰的武功現今卻變成無用武之地,兵戰者只須會佈陣守城即可。

同樣的,思想家只管把說法完善化,能自圓其說即可。

然而如此一來,本來推廣對絕對真理之凝思的道德運動即一轉而為一種教義保衛戰活動或者教義競賽活動。

這實在是每下愈況的轉變。

怪不得柏拉圖晚期的大作是有哲學王的《共和國》了。

哲學在柏拉圖手上已經變成「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意即政治化了的哲學或者以哲學來駕御的政治──變成不純粹不究極的哲學和不大行得通的政治。

這是勉強把只能做不能說的事弄成都能說的結果,也是勉強把關係模糊的事物弄成關係明確的事物的結果。

10柏拉圖還透過對話錄中蘇格底的口說:語藝學只在粉飾裝扮,取悅於人,就像化裝之於運動、美食之於營養一樣,容易取信於孩童或者孩子脾氣的成年人。

冶很不好,二來藝術作品本身其實也像其他世界上的物品一樣,頂多只是理型(Idea, Form)之贗品,三來而且最糟糕的是觀賞藝術品和悲劇劇情會教壞小孩,讓他們誤以為像劇中英雄那樣,毫無節制地傾瀉情感和魯葬行事是對的。

11
3.31柏拉圖認為哲學是「不怕死之學」,隨時準備死亡之來臨。

因為死亡在他而言是靈魂與身體分離,這正好讓靈魂不再被身體所牽絆,恢復其與理型之共在而且不朽,故此不但不會怕死,還樂意就死呢!於此可見,柏拉圖是多重視靈魂而貶抑身體!他認為身體之害不在於引導人花天酒地和揮霍無度,而在於以隨身體而有之喜怒哀樂拖住纏住靈魂,使人不容易過真正的哲學生活,使人誤以為感覺性的事物就是真實的事物。

3.32柏拉圖的「理型」觀是這樣的:(1)它是同一類具體事物中所共同擁有的高級特性,是多中之一,是絕對和純粹的12;(2)它是永恆不變的;(3)它是真實的、完美的13;(4)它是一切具體事物所追求的目的。

可見柏拉圖的「理型」觀跟巴門尼德的「存有」觀有多近似!只差巴門尼德的「存有」是一體的、唯一的,而且跟具體事物之間的主從關係沒有那麼明確而動態而已。

3.321柏拉圖把世界分成兩個,一是理型世界,一是現象世界,前者是後者之本源或原型,後者是前者之影子或摹本。

14還有,靈魂住在理型世界,肉體則住在現象世界。

因此,真正的知識都屬於理型世界,而這些真正的知識乃是人類靈魂未因出生而跟肉體結合之前或
11柏拉圖對藝術的排斥態度在現代社會中特別引起爭議。

因為現代社會是個尊重大眾和尊重兒童和女人的群體生活方式,而且非常崇尚藝術,鼓勵人盡地依自己的情感來做人處事。

柏拉圖此種防微杜漸的大家長心態自然不會受大家歡迎,尤其不會受樂觀的自由派分子所歡迎。

12譬如一個母親為了救護孩子而奮不顧身;戰士為了保衛國家而犧牲一切;哲學家為了追求真理而不畏死亡。

從此類高級事物中即可看出有一種共同特性在引領著它們。

此種共同特性就是善之理型。

13思想中的圓比用圓規畫出來的任何圓形更圓;思想中的太陽比實際照射大地的太陽更光燦奪目,更炙熱逼人;思想中的人比具體的張三和李四更像有血有肉而且有思慮的人。

總之,思想中的一切都比具體存在的感性事物更純粹而絕對。

14現象世界之物的特性就是不真實、不完美而且不永久。

在現象世界中,一切都是相對的和暫時的。

一個事物之美是跟比它醜的事物比才美的,或者一些人認為它美,另外一些人卻認為它醜,又或者今天美明天就變醜。

之所以會如此,緣故在於它們只是美之為美本身的影子或摹本,只「分有」部分美之為美的特性,不如原型之真實和完美。

者已因死亡而跟肉體分離之後所本來認識的。

只不過人出生以後和死亡之前,被肉體感覺的認識能力和傾向所拖累,以致把這些原有的知識都忘記了,必須以回憶的方式把它們記起來。

柏拉圖之所以說「一切學習都只是回憶罷了」,即是此意。

15
3.322然而即使是理型世界中的理型,也有其高下之分,而且高者為下者之本源與目的,下者為高者之摹本與派生。

居於最低層的理型是具體事物的理型,如山川木石、飛禽走獸、道路橋樑、宮室衣食等;稍高一點的是數學和科學的概念,如一、二、十、百、等於、方、圓、動、靜、同、異等;再高一點的是評價性的範疇,如美、醜、善、惡、節制、勇敢等;最高層的是「至善」(the Best)的理型。

所有「至善」理型之下的理型猶如大地上所見之各種影相一樣,都靠像太陽光源一樣的「至善」理型而顯現出來。

3.323柏拉圖的哲學跟柏拉圖式的愛情觀有密切關係。

柏拉圖的愛情觀主張「精神之愛遠勝於肉體之愛,肉體之愛須昇華為精神之愛」。

柏拉圖式的哲學家對至善理型之認識即是以「精神之愛」的方式來達成的。

因為柏拉圖所謂「愛」(eros)起源於缺乏美好的事物讓人融化於其中,而且知道有此缺乏,故此「愛」是一種有動力與方向的追求活動。

哲學家就是終生活在對「美」、「善」理型之追求過程中的人。

16
3.33柏拉圖認為既然只有哲學家擁有真知識,就應該讓哲學家來做統治者(邦國之船的舵手)。

確認此點以後,剩下的就是哲學家如何領導一般人以及如何培養哲學家的問題。

柏拉圖在《共和國》(也可稱為《理想國》)中說:哲學家之於一般人,其關係猶如在洞穴外得見天日之光的人之於囚困於洞穴內不見天日的人,跟他們講話必須採取善意漠視與善意欺瞞的方式。

這其實就是傳統父母跟兒女或者
15對柏拉圖而言,來自後天經驗的知識不是真知識,來自先天的才是真知識。

16隨著生命歷程之開展,人的愛情也有四個高低不同的相應層次。

最初也是最低的層次是愛具體個別的美好身體;其後是愛所有美好的身體;再來是愛美好的靈魂(如美妙的思想、體制、法規、作品等);最後也是最高的層次是愛學問以及愛「美」之理型。

大人跟小孩互動的方式──小孩不懂事,不知隨處有危險和誘惑,也不知世界上有偉大高尚的事業可做,故此大人不必重視小孩自己的意見,只須讓他們知道該知道的正面安全的知識和做法就好。

換句話說,柏拉圖不信任一般人的人性狀態,但又希望一般人能擺脫此種人性狀態而變成哲學家,故此做法上只好採取強制加哄騙的方式。

不過,柏拉圖絕非今日自由派思想家(如卡爾‧巴柏)所指斥的所謂「極權思想家」。

因為柏拉圖並不像現代的共產主義者和法西斯主義者那樣實行愚民政策,完全漠視人民的意見。

柏拉圖所漠視的只是小孩的意見和一般人的意見,並非漠視所有人的意見,而且這個做法也只是一時的策略性手段,等到小孩長大或者一般人的氣質變好了,自然就不會再那樣漠視他們的意見。

柏拉圖只主張不要過早讓小孩子以對話的方式學習,並非連小孩長大了也不以對話的方式學習哲學。

17
3.34實際上柏拉圖的《共和國》中不可能人人都是哲學家或者正被培養為未來的哲學家。

在每時每刻裡共和國中都只有極少數人是哲學家兼統治者,其他人則只能由於稟賦較差或運氣較差18而從事哲學家統治者以外的工作或者被教養成從事哲學家統治者以外的工作。

在《共和國》中,柏拉圖依靈魂的等級(理性、意志、欲望)將人品略分為金銀鐵三等,而且認為賦有不同等級靈魂的人即具有不同的德性,也適合從事不同的工作。

依他的分法,金性具有理性靈魂的人是有智慧的人,適合做哲學家統治者,管理國家;銀性具有意志靈魂的人是勇敢的人,適合做武士,保家衛國;鐵性具有欲望靈魂的人是能節制的人,適合做工匠,勞動生產。

3.4相對於柏拉圖哲學之從人性根本起點做起而且萬流歸宗於對至善理型之真知,企圖善化整個世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則只就人所面對的世界研究起而且但求把起疑的問題解決而成就一些有系統分
17如果說現代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理想國是個「愚民的溫室」,柏拉圖的理想國則可以說是個「育兒的溫室」。

18此處所謂「運氣差」是指「生為奴隸之子或異族人」或者「在教養過程中不小心被錯估」等。

現代人重視人權,很難接受「運氣差」作為正當理由。

現代人通常都認為古人所謂「運氣」只是「機率」和「人為不平等」之混合,故此認為事在人為,也因此更加憤憤不平。

類的知識即可。

(這就是亞里士多德說「哲學開始於好奇(wonder)」之本義。

)柏拉圖哲學中的事物只講境界高下之分,高者一切皆是,下者一切皆以高者之是為是;亞里士多德哲學中的事物卻講原則主從之別,高者只是以原則為主,下者只是以原則為從而已。

亞里士多德雖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其實是進一步把其師的「一套說法」改造成「一套系統知識」,就像把聳立的一座大山硬生生壓扁為平面地圖上的複雜構圖標誌一樣。

19從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哲學原來的宗旨來說,又是一種每下愈況的發展。

3.41亞里士多德的存有觀跟柏拉圖的不同。

亞里士多德批評其師柏拉圖的存有觀說:與其以具體事物之外的「理型」為事物存有之原因,不如以具體事物之內的「實體」(substance)作為事物存有之原因。

20他又將實體分成「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

「第一實體」有兩大特性:一是作為主語(subject),其他實體屬性都是它的謂語(predicate),不能離它而存有;二是作為指謂動作的「這個」(this),亦即所有具體個別的事物本身。

無論在界定程序上、認識次序和時間次序上,「第一實體」都是第一的。

「第二實體」則是具體個別事物所屬的「屬」和「種」。

21「第二實體」可以離「第一實體」而獨立存在。

22
3.42亞里士多德善於「朝向原則」23來分類事物,或者說「依主
19柏拉圖式的哲學家是個有身心修為的非常人,很敵視俗世的現實社會生活,希望整個把它改變過來。

亞里士多德式的哲學家則是個為自求不朽而專門從事哲學思考的人而已,對政治社會生活並不敵視,更不會依哲學之旨趣要求把它整個改變過來。

套用以賽․柏林(Isaiah Berlin)對思想家的分類方式來說,柏拉圖是隻刺蝟而亞里士多德是隻狐狸──狐狸多知,而刺蝟有一大知。

20亞里士多德認為以前的哲學家(包括其師柏拉圖)都僅以空泛而全包的「存有」為探討對象,好像「存有」就只有那麼一種,就只有那麼一個,難怪在他們處理之下哲學與其他科學的分際不明。

他說哲學應該專門探討「存有本身」,也就是專門探討「作為存有之存有」。

其他存有則由其他科學來專門探討。

他把存有分為十種(實體、數量、性質、關係、地點、時間、模態、狀況、活動、遭際),其中的「實體」才是「存有本身」,是其他九種非實體存有之基質。

21譬如蘇格拉底(這個)活生生、具體個別的人既是「人」(屬)又是「動物」(種)。

22亞里士多德認為其師柏拉圖所謂「理型」相當於他所謂「第二實體」,而柏拉圖所謂「感覺性事物」則相當於他所謂「第一實體」。

因此他認為柏拉圖弄顛倒了「第一實體」與「第二實體」的關係。

但這其實是亞里士多德的「創造性詮釋」和「借屍還魂」,並非柏拉圖之原意。

23注意!「朝向原則」是古代目的論的論法,不同於現代的演釋法。

現代演釋法是「依據原則」來論。

目的論的原則是近似於一般所謂「歸宗旨趣」,而演釋法的原則則近似於一般所謂「前提條件」。

還有,「原理」或「原則」(principle)的拉丁文原義是「動力」和「首領」,大致上相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