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广西南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
这类作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识,
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
由于作家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和写作风格不同,这些
博物书写,有的长于咏物抒怀,饱含人文情愫;有的则长于科普,充满理性哲思。
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拟人等手法
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
另一方面,他们不断拓展视野,钻研
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说明、汇总整理自然
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
如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李元胜《昆虫之美:勐海寻
虫记》、张炜《我的原野盛宴》等作品观察细腻,语言精到,被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博物学
界所认可。
其中,作家阿来的创作尤为典型。
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植物学
知识信手拍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
该书从腊月开始,按开花先后,记录了蜡梅、丁香、含笑、芙蓉等20余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
比如文末提及婆婆纳:“坐在树下看花的时候,眼角的余光看见脚下地边有微弱的蓝星闪烁,仔
细看去,却是花朵展开不超过半个厘米的婆婆纳也悄然出苗,贴地开放了。
”虽是闲笔,但
诗意盎然,三言两语写出了微小的婆婆纳“一花一世界”的美好寓意。
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
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一般为科技
史和科技哲学学者或博物学家、植物学家等,甚至是护林员、保育员。
他们用严谨科学的语
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介绍给读者。
如王辰《桃之夭夭:
花影间的曼妙旅程》、付新华《萤火虫在中国》、刘华杰《天涯芳草》等作品分别讲述花卉、萤火虫、植物等领域的知识,深入浅出,生动可读。
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表达
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
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者能够领略小小
萤火虫的有趣知识。
此外,作者还讲述了自己初见萤火虫的悸动和对故乡童年的回忆,帮助
读者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刘华杰《天涯芳草》将作者数十年搜集研究植物的经历
汇总起来,精心描述植物习性特点,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可亲可爱的自然世界。
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
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方面,正
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
材料二:
除了密集地写人,文学作品也十分注重“物”的书写,不少作家将自然风光、社会风貌、万千物种、历史考古、前沿科技等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
一些作品出现了一种“博物”的书
写倾向,作品呈现出一种“博物志”形态和气质。
博物书写既指向一种“大百科全书式”的
写作,也将“物”作为人的延伸,甚至将其放置在与人平等的地位上。
物极必反。
有些作家存在一种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是一
种拜物教的书写。
诸如《小时代》之类的青春写作等,将都市之物背后的欲望放在写作的首
要位置,充斥着对各种物大量的、细致的描绘,对物欲进行无节制地抒发。
与此同时,博物
书写的泛化和滥用也需要引起重视。
在文本中罗列掌握的所有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
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一种百科词条式的写作。
知识填塞进文本,并不表达文学的意义。
一些作家追求大部头的写作,各种物的书写仅仅作为一种填充材料,物的无序介入冲击了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的基本要素,而让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占据显要位置,并在一种强制
阐释中获得合法性地位。
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的重复书写。
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
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
进入文本太过容易。
影响青年写作的焦虑一直存在,似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无
论标榜怎么创新和阐释,始终还是围绕着既定传统在打转,最终阻碍了文学真正的革新。
(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物书写呈现出或长于咏物、或长于科普的不同风格,这源于作者的专业背景、关注对象、写作风格的不同。
B.刘华杰《天涯芳草》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植物的人格化描述,深入浅出地进行书写,生动可读。
C.不少文学作品作家进行创作时,将诸多类型的“物”作为文学书写的主题,有的作品出现了“博物”的书写倾向。
D.拜物教的书写、百科词条式的罗列写作以及机械性的重复书写,无益于文学真正的革新,这都是作者不提倡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通过大量实例从正面阐述了博物书写是让大自然“说话”的观点,引起读者共鸣,肯定了博物书写。
B.材料二采用层进式结构,从反面阐述了文学作品中博物书写种种不良写作倾向,对作家们进行了善意警醒。
C.两则材料都关注博物书写与时代的联系,前者重视其对生态文明之作用,后者思考其与文学革新的关联。
D.两则材料都秉持相同的观点,即博物书写既是“博物”,也是“书写”,传播知识的同时需用文学手段。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属于“博物书写”的一项是()
A.彭家河的《瓦下听风》通过大量书写农村各种器物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乡土社会的裂
变。
B.林棹的《潮汐图》中普及了很多岭南的方言、地方风物、动植物乃至欧洲博物馆学等知识。
C.茹志鹃的《百合花》选用百合花被子、野菊花、秋庄稼等展示富有地域特征的农村风貌。
D.刘醒龙的《黄冈秘卷》将黄冈诸多的饮食、历史、人情等纳入作品,是一部风物志作品。
4.请归纳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下面是《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对海棠的描写,这段文字体现了博物书写什么特点?请简要评析。
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
红海棠树形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
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
这种热烈与安静的相互映衬,比那一律
红色的高昂更意韵丰满。
低调的白却比那高调的红更惹眼。
……《红楼梦》中结海棠社咏海
棠诗就是因为贾宝玉得了两盆白海棠。
只有林黛玉峭然咏出“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
缕魂”的妙句,像是开在眼前的红海棠丛中的白海棠精神写照。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炉子
红柯
奎屯河谷的那一边,地势开阔,有一条公路像黑色河流,与河一起流进准噶尔盆地深处。
河谷在平地变窄,跟公路差不多。
这个季节水很小,河道像眯缝着的眼睛,水浪奔腾的日子
已经过去了。
那几排平房坐落在河道与公路之间,林带里的树落尽了叶子,挡不住这个季节
的大风。
老头喜欢他这个宽敞的大院子,前边是放煤的土房,后边是住人的砖房。
厨房原来在前边,后来搬后边砖房了,两间土房子全部用来放煤块。
土房顶上那个瓷罐烟囱还在,跟土炮
似的很威风。
房顶上铺厚厚一层干土,煤块躺在这样的房子里,跟躺在煤窑里差不多,四棵
树煤矿他去过,那些煤全躲在山包里,一条小铁轨通进去,煤块很不情愿地被拖出来。
拉到
他这里,是煤的福气,他会善待它们的。
一辆车子摇摇晃晃开到老头家门口,儿子从驾驶室跳下来,进大门。
车上装满煤,煤块
黑亮而粗壮,老头几乎能听见煤块粗壮的出气声。
老头问儿子:“办好啦?”儿子说:“妹妹明天就可以上班。
”老头喊丫头出来,老头说:“吃过饭跟你哥走,上班可是大事。
”儿子说:“爸不用急,晚点儿没事,让妹妹多陪
你几天。
”丫头也说要在家多待几天,怕爸爸寂寞。
老头笑:“你爸是粗人,不认识寂寞。
”儿子和丫头都笑。
儿子说:“等我分到房子,就把你接到奎屯去。
”老头说:“我喜欢这里,你知道奎屯是什么意思?蒙古语里是个寒冷的地方。
”儿子说:“现在那里建起了城市,你
儿子你女儿在那里工作,你肯定要在那里安度晚年。
”
丫头说:“爸,我走了房子里就剩你一个了。
”老头笑了:“我不孤单,你到奎屯才孤
单哩,你只认识你哥,街道楼房你一个也不认识。
”
外边好多人帮儿子卸煤,他们把煤块从窗口递进来,一块块堆起来,整整齐齐,上边还
沾着雪,像果霜。
煤待在这里,跟在地底下一样。
儿子把妹妹的行李搬到车上,兄妹俩不要
老头送,老头就站在门口,看着车子消失在白雪中。
老头到前边的土房子里,从煤堆上搬下一个大煤块,手一松,煤块就碎在地上。
声音很
松散,哗一下,全成了拳头大的小煤块,乌亮乌亮,掂手里跟木炭一样。
炉子里的火焰扑轰扑轰,跟健康人的心脏一样。
老头不是心急的人,他有耐心,等火那
种轰轰声衰弱下去。
炉膛里静悄悄,老头心里也静悄悄。
炉子这么谦虚绝不是因为它弱,而
是它沉得住气。
老头揭掉炉盖,火烬渗出岩熔状的红光,可炉子有个结实的铁壳,跟堤坝一
样把波涛滚滚的洪流压向远方。
冬天的房子就靠这炉子支撑。
老头用火钳试一下,火钳跟电
炉丝一样一会儿就红透了,火烬很瓷实,像牝马胸前的筋肉。
老头上了年纪,可还是喜欢结
实有力的东西。
这么棒的火他很放心。
他觉得是时候了,熔岩状的火烬快裂成娃娃嘴了,老
头夹一块煤,像给一个壮汉递一块烤羊腿,他的动作豪迈大方,煤块刚递进炉膛,就像鱼饵
在深水里似的,猛然一抖,火扑上来,煤块没有立即燃烧,而是焊接在火烬上,焊得很紧,
火焰如同少女的红晕一下子涌到煤块中央,在一片爆裂声中煤块喷出大火。
炉子有个好胃口,跟吃果子似的把一桶煤咔嚓光了,火焰一跃而起。
寒冷覆盖整个冬天,却对房子无能为力,
房子里有他这样的老头和炉子。
老头喜欢这个炉子,喜欢火焰的轰轰声,忍不住把脚搁在炉子上,就像把脚搁到牲口身
上一样。
他种过地放过牧,牲畜身上那种暖烘烘的感觉很诱人。
清早,老头摸下床,拔开炉子,火焰又困又乏,老头只给它几块煤,就像对待一个饿汉,不能给它太多,那会撑坏它的胃。
很快有一股蓝色火苗蹿上来,像春天泥土里蹿出来的嫩芽。
大清早就要这种火苗,嫩而
不娇,一脸淳朴的蓝色,像个新鲜的婴儿。
半月以后,儿子拉回来一只羊,宰好的,连骨头都剔了。
儿子把鲜嫩的整羊埋在院子的
雪堆里,交给他一把利斧:“爸你用这只羊过冬吧,想吃就砍。
”老头说:“我有炉子,有
一车煤,它们可以陪我过冬。
"父亲很满足,儿子放心地走了。
老头开睡之前,先给炉子添上煤,他要炉子跟他一起用餐。
他听到煤块碎裂的声音才动筷子。
丫头真是好丫头,头月发工资就买了肯德基和巧克力蛋糕,在爸爸生日那天赶回来了。
老头吃得很香。
丫头想跟爸爸说说话:“爸爸,你太寂寞了。
”“我有煤有炉子,我过得很好。
”
老头迷恋这个冬天,他从来没有过过这么好的冬天。
积雪不怎么白了,开始变暗,有些
地方雪成了干粉。
照这样下去,炉子也不用烧了,家家户户把炉子搬到前院土块房里,炉子
只给人做饭用,炉子不可能在房子里陪我们。
“这可怎么办,有雪有煤还有炉子,这还不够吗?”老头给大家叨叨他的烦恼,大家知道老头在冬天里陷得太深了。
儿子这时候来接爸爸,儿子在奎屯有了房子,三室一厅,有暖气有煤气,其中一间是给
老头的。
老头还是那句话:“没有炉子没有煤,日子怎么过呀?”老头问儿子:“暖气能不
能接到炉子上?”儿子说:“能。
”老头说:“接上暖气我还要烧煤。
”儿子说:“你烧什
么都行。
”“我只烧煤,煤烧起来可好听了。
”
到了奎屯,新房子用不着炉子,老头听了很久也听不到煤块燃烧时那种雄壮的声音。
炉
子放在楼道里,老头蹲在它跟前一蹲就是大半天,儿子只好把它搬到老头床前。
儿子还给炉
子装上四个滑轮,老头出去的时候,炉子轰隆隆跟在后边,像凶猛的猎狗。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女儿要离开家时,老头说女儿到了奎屯会孤单,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更是因为不愿女儿离开自己,暗示她留下。
B.小说对儿女着墨不多,但通过描写儿子拉煤、送羊、接老头到城里,女儿给父亲过生日等情节,刻画了孝顺的儿女形象。
C.小说淡化了故事情节,却细致描写老头与炉子的互动,突出二者一种相互依存的生命关联,使小说主旨意蕴丰富。
D.小说的叙事节奏时而舒缓时而快速。
如老头和炉子相处时,节奏是舒缓的,而儿女的离开及老头的进城,节奏是快速的。
2.对文中子女和老头讨论要不要搬去奎屯住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顺的儿子、女儿都希望老头一同搬去奎屯,担心老人独自在家无人照料,易感到寂寞。
B.这一部分主要以人物对话交代情节,语言表达生动优美,体现了老头和子女深厚的亲情。
C.老头对“孤单”有自己的理解,也为后文写他与炉子相处、善待眷恋炉子的情形做了铺垫。
D.子女和老头均未写出姓名,表明刻画的人物有普适性,代表一种广泛而日常的生活方式。
3.老头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请探究“炉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
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
内惭。
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
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
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国不快,及见之,又倨。
应侯因让之曰:“子常宣言欲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
”应侯曰:“请闻其说。
”蔡泽曰:“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
名实纯粹,泽流千世,称之而毋绝,与天下终始。
岂非圣人所谓
吉祥善事与?"应侯曰:“然。
”蔡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
愿欤?”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
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
故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
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
”于是应侯称善。
蔡泽曰:“今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
君者为主,正乱、批患、折难、广地、殖谷、富国、足家、强主,威盖海内,功章万里之外,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
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
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
”乃廷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
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
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B.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C.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D.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孰与以祸终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表被动,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半壁见海日”的“见”含义不同。
B.相,意思是相互,与《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相”含义相同。
C.之,结构助词“的”,与《劝学》中“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之”含义相同。
D.存,意思是使……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泽在逃亡路途中,听说应侯、郑安平、王稽犯下重罪,便决定西行入秦,拜见秦昭王,谋求相位。
B.应侯认为商君、吴起、文种牺牲性命来完成名节,是义行的极致和忠君的最高典范,可以算如愿了。
C.蔡泽认为即使有像比干、伍子胥、申生这样的忠臣孝子,但若无明君、贤父采纳,国家仍不免灭亡骚乱。
D.蔡泽评价应侯的功业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而地位、俸禄、家中的财富超过了这三位名臣。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
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5.蔡泽是如何得到应侯召见,并成功游说应侯让他辞去相位的?请根据文本概括。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
②清洛:今安徽洛河。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
④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
称春盘。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写尽了淡烟和疏柳的妩媚神态,似乎淡烟和疏柳在向晴滩献媚,表达了对谄媚小人的不满。
B.词作上片写早春游山时的沿途景观,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C.作者以“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泡沫,茶色白似雪、乳,是比喻,形象鲜明,显示出词人高妙的写作技艺。
D.全词在色彩清丽、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2.作者在此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分析。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箫声
的悲哀。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出了夔州
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11月,随着“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在太空紧紧相拥,中国人在太空拥有自己的家的梦想终于实现。
从无到有,从“天宫”到“梦天”,这条圆梦之路,我们走了整整三十年。
这条路,几
代航天人_____①__。
这条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系统总设计师杨宏见证了全程,深有体会。
“我们不能永远地跟在别人后面跑,我们必须得___②_______,国外的长期封锁,反而倒逼
了我们的自主创新。
”
1992年,杨宏与载人航天结缘,从“神舟”系列飞船,到空间站搭建,从“天和”到
“问天”,再到今天的“梦天”,“三步走”任务,杨宏一个不落,成功地将“地面的家”
搬上了太空。
尽管困难重重,但航天人__③___!杨宏主导的技术,突破了组合体控制、空间
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一次次扫清了关键领域的技术阻碍;在他的技术方案的加持下超越了
国际空间站多国舱段备份为主的运行模式的我国空间站的系统重构能力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曾有航天专家比喻,中国空间站就像一座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的“豪宅”。
但杨宏却最
挂念它安全与否。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系统设计师;因为航天员把生
命安全都托付给了我们;因为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自己的工作”,杨宏这样回答。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也许你曾一遍遍观看经典红色电影《党的女儿》《青春之歌》,在李玉梅、林道静的经
历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也许你曾把《平凡的世界》作为枕边书,一次次与孙少安、孙少
平隔空对话,为改变命运而不懈奋斗……
这便是经典文艺形象的艺术魅力所在。
那么,_____①_______?按照相关学者的说法,
经典文艺形象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深为受众喜爱、经过一定时间检验、具有经典意义的
艺术形象。
一个人物形象能够成为经典,要具备传世性和普适性,也就是说,___②_____,
又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和喜欢。
在漫长的中国文艺史上,文学、舞台艺术、影视剧等各类文艺形式都有大量经典文艺形
象得以流传。
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到《茶馆》《原野》《雷雨》《日出》等舞台经典,再到《渴望》《亮剑》《士兵突击》《父母爱情》《鸡毛飞上天》等荧屏力作,作品中的主要角
色成为一代代读者、观众心中的经典形象。
这些人物图谱成为时代标识,勾勒出历史脉络。
而在每个人心中,不同的经典文艺形象,____③__________,或偶像,或良师,或益友。
有
的会在人生某个阶段带来启发和感动,有的则会伴随一生,不断带来温暖和力量。
1. 下列句子中“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吗?
B.听了司机的话,三个乘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