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议舞蹈创作中融入国外美学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舞蹈创作中融入国外美学
摘要通过分析研究林怀民的创作美学本文是对林怀民如何从西方意识向中国意识转变做为主要线索,提出了林怀民的创作理念是中国性与西方性在舞蹈艺术上的创新及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会贯通,发现林怀民意图突破现代舞的性质。

他在走一条宽广、朴素、严肃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1.他的创作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

从林的早期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是以西方现代舞来诠释中国传统戏曲肢体美学的意图。

2.真正的林怀民的舞蹈美学超越了东方与西方的局限,即超越了中国戏曲,也超越了玛莎•葛兰姆。

他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寻找到身体语言的共通性——那是在他训练云门舞者以中国传统的静坐,与太极引导中。

作为编导,林怀民以葛兰姆的技巧入舞,把西方意识带到这片传统的净土上,在《红楼梦》中把宝玉的出生舞蹈形式以西方理念很好的诠释。

在同一时期,他在撷取传统中国美学的整合中一路走来。

从他早期的作品《寒食》、《奇冤报》、《白蛇传》等都具有浓厚西方美学思潮。

而真正让他超越的作品是1978年后《薪传》的问世。

这是两个分水岭,也是由西向中的转变,二者融合在1990年以后的作品《水月》、《竹梦》、《九歌》等作品中,其中最著名的《行草》是中西方意识融会贯通的经典之作,从而使林怀民在国际上建立了自己的舞蹈美学流派。

3.通过对林的创作美学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必将把双方推向一个激情的高点。

这是两种文化意识互动的结果。

林怀民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但两种文化、两种环境、两种思维的距离和差异是很大的,包括林在内。

今天,林怀民云门的价值定位,在世界与在中国本土是众说纷纭。

如何更好地兼容中国性与世界性?林怀民的民族性是否具有局限?如何能够更深的挖掘中国的传统?这些问题仍然是人们争论的焦点。

关键词中西意识太级中西方文化创作美学正文2005年是我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的第二年。

上个学期,我的编导老师张云峰在我们做群舞练习时,让我们欣赏了台湾云门舞集的掌门人林怀民先生的作品《流浪者之歌》。

看到舞台上金色的稻穗缓缓流过僧人的头部与全身,那僧人兀自静立在一方平和里,而身后如梦境般绵延发展,我被这样的画面深深地震撼了。

林怀民与众不同的创作理念和精神打动了我,也使我为之迷惑。

云门本是记载中黄帝时代的舞蹈,什么样子早已杳无线索,这两个字实在是既缥缈又壮丽,把我们先民达到过的艺术境界渲染到极至。

林怀民借用这个名字成立了现代舞蹈团,将其命名为云门舞集。

他所创作出的作品既有东方深奥的哲理,又打破了西方的直线、立体思维,是进入心灵探索世界的一柄锁轮。

老师让我们去体验林怀民那种创作的氛围感,我们很努力地编,不停地跳……但总是缺少鲜活的动感和巨大的气场。

从此,林怀民的云门吸引了我,也迷惑了我。

今年,在导师张琳仙老师的引导、鼓励和支持下,我决定以林怀民的创作美学作为我论文的题目。

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林怀民的作品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林怀民的创作美学——西方意识与中国意识作为论点展开对林怀民创作美学的研究。

林怀民的创作美学是吸收西方现代舞意识的同时,并对中国舞蹈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经过潜心的学习与研究,在张琳仙老师精心指导下,我对林怀民的创作从西方意识到中国意识的转化与结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从理论和实践中都有了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通过查阅他的大量作品,使我意识到林怀民的舞蹈美学超越了中西方的局限,把二者有机地融会贯通,他在突破现代舞西方意识的性质上,从艺术思想、美学倾向、艺术特色等方面,走向了本土文化,同时又与国际接轨。

他虽然不是中国最棒的现代舞创作者,但是他的确是有自己的定位及美学思潮的世界级大师。

1996年,林怀民获得纽约市政府文化局颁赠的终生成就奖。

1999年,他以倾倒众生,而充满中国气质的现代舞蹈荣获麦格塞塞奖。

欧洲《舞蹈》将林怀民选为20世纪编舞名家。

在前往印度佛教圣地菩提迦耶朝圣后,他体验到静坐的详和,从而使他的舞蹈创作趋向于东方沉缓肢体美学,这是林怀民舞蹈风格的重要转折。

2000年,云门与世界三个顶级舞团——德国皮娜•鲍西舞蹈团、英国8舞蹈团及美国比尔•提琼斯舞蹈团一起参加了奥林匹克艺术节,并获得最佳节目奖。

2001年,林编创的取材于中国书法的《行草》用肢体来表现墨汁在宣纸上渲染的气氛。

2002年,全版《薪传》舞谱完成,有80多位世界全地的青年舞者在德国杜塞朵夫举办的世界舞蹈联盟会中携手演出了这部作品。

林怀民在艺术上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大踏步跨过西方美学和传统程式。

林怀民的创作是拒绝对祖先外层的摹仿,相信用生命才能体验和复原祖先的生命。

林的创作是一种把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进行对峙性思考的哲学观念,而这一切正是许多艺术家所缺少的。

我认为,云门道路为本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参考,即中国意识在传统与创新及中西方之间文化意识的冲突与融合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定位。

以上就是笔者为何要探索林怀民创作美学的出发点,他为本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这方面的启示。

当编导专业的学生在追求惊奇的同时,应该去摸摸华夏文化根上的图腾纹路,找回自我,释放自我,我们的美学观在哪里?传统何在,创新何在?!一、林怀民的变与融1.玛莎•葛兰姆认为舞蹈是日常生活动作的夸张,林怀民的创作美学延续了玛莎理念,同时他也是这句话地道的实行者。

他所用的字词正是葛兰姆所创造的句子。

在上世纪70~80年代中期的林怀民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些痕迹。

他的早期作品《梦蝶》便是用这些字、词和句子串成的,这应该是他变动中的中国文化的一种特征。

东西方文化意识的冲突与融合这个话题,是20世纪以来的老生常谈。

在林怀民的后期作品中,很好地把二者包容兼并,创造出他独特的舞蹈美学。

在这种中西方碰撞的浪潮之中,只有强悍且顺潮流而动者才有幸到达新的彼
岸。

林怀民就是少数几人之中的悟道者,这正是90年代以后林怀民的舞蹈美学得到世界性赞赏的原因之所在。

当我们回过头看林怀民早期创编的舞蹈《寒食》、《奇冤报》、《白蛇传》,都不难看出他是以西方现代舞来诠释中国传统戏曲肢体美学的意图。

笔者认为,这些只是粗线条的、外在的拉一条线,林怀民并没真正悟到玛莎与中国戏曲之间的磁场,但有一点——他所运用的西方舞蹈的技巧性无法溶入其东方血液里。

在初期,他善于利用传统道具来象征东方意识。

《梦蝶》给人固有的印象是由一串美国现代舞的词藻堆砌而成,但是他每个动作的斩钉截铁又源于戏曲的力度,这些技巧直接、稳重、紧密、刻意,是西方美学意识传统的体现,这也正是林怀民从葛兰姆处所学到的创作与表现观点。

曾经有人评论过林的早期作品剪贴太多,几乎每个动作都可以从美国现代舞的影集中找出来。

林怀民很坦白,承认自己的缺点,他渴望突破,这时他开始接触平剧及民间文化,并在庙宇、古书中呼吸取舍。

2.由于历史原因,东方文化在近现代发展中相对滞缓,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一种新的时代、新的经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及其它方式来传递,而文化发展的赢弱,特别是积累的匮乏导致东方现代舞者在西风东进中借力成为必然。

林怀民在这种冲击年代选择安静悟,并提出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的东方意识,同时他的身边围绕着一派批具有强烈艺术鉴赏力和敏锐洞察力的人影响着他。

当然云门舞者之间相互影响是肯定的。

笔者认为大的氛围非常之重要,同时作为一名编创者,林在试图打破现代舞的程式。

我们的舞蹈不是纽约、伦敦的复制品,他在刻意去发挥中国舞蹈与西方舞蹈最大的不同之处。

西方舞蹈讲究直线条,而中国舞蹈则讲究曲线的唯美,林充分发挥了中国舞蹈的这个特征。

1995年,他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太极,此后又前往印度,体验到静坐的祥和,创作出了《流浪者之歌》、《水月》这些经典作品。

东方审美与中国意识让他获得了无数的光环,这正是林怀民创作美学中西方意识向中国意识转变的重要过程。

3.选择此题作为论文设计,从大的方面来讲,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就逻辑而言是两种互动的结果,可谓是有矛才有盾,有碰才有撞,并且由文化碰撞形成文化反弹和文化震撼,使文化互动双方受到影响。

然而,目前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一个奇怪景观是虽然中西文化是互惠互利,而冲突震荡只存在于东方,如默斯•坎宁汉、特丽莎•布朗、玛莎•葛兰姆,他们都从中国的易经、太极拳等文化中找到了机遇编舞法,放松技术,他们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力创造了美国最先峰艺术;而东方舞蹈家在文化交往中却心态失衡,以教条主义学习态度而丧失了本土立场。

这种影响首先不在于西方舞蹈文化的强大,而在于东方文化自身滞缓的状态。

台湾云门舞集的林怀民扭转了这一点,创造出立于世界舞蹈之林的创作美学。

从小的方面讲,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前者是寻求外来文化民族的一种努力,后者则是民族文化世界化的一种追求。

毫无疑问,这是西方美学意识与中国美学意识的碰撞和兼容,林怀民是一个比较有典型性的成功的例子。

二、玛莎•葛兰姆给予林怀民的是什么1.玛莎•葛兰姆是美国著名的现化舞蹈家,美国现代舞奠基人之一。

1894年5月11日,她出生于美国宾希法尼亚州的匹兹堡,1991年卒于纽约。

葛兰姆毕生一直为寻求舞蹈的本质而努力,她不是根据任何力学设计的理论来行动,也没有去建立任何美学的崇拜,她不关心改变他人的信仰或建立某个体系,她只不过是按照自己内心的舞蹈信念去跳舞罢了。

她坚决地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她是唯一的。

她的艺术灵魂核心就是她个人那种发人深省的力量,而这是一种个性化,这正是葛兰姆舞蹈的艺术特色。

1972年,林怀民赴纽约的玛莎•葛兰姆的舞蹈学校学习。

1975年,他在成立云门舞集两年后,编出融汇玛莎•葛兰姆现代舞语汇和中
国京剧内容架构的经典之作《白蛇传》。

林怀民的独特性来自于他忠实的表现了自己眼中的《白蛇传》,从而体现了玛莎的个性化,即在这个世界上自我认识是唯一的。

2.葛兰姆曾在动物园里长时间观察狮子的起步、走路、回转等动态,她意识到重量的转移是技巧的关键所在,并提出身体重量的转移是动作文明的结论。

同时,作为国际的现代舞宗师,葛兰姆为世界舞蹈家提供了一套极具表现力的身体运动技巧1呼吸为原动力;2伴随着呼吸以躯干为轴向四肢收缩与伸展吐气时收,吸气时肢体挺直外展,这与中国传统的太极有异曲同工之妙,林怀民在后期将它们很好地融合在一起;3伴随着呼吸,复以背椎为轴,身体进行螺旋式的拧转;4伴随着呼吸,顺应地心引力,不断实行重心的转换。

葛兰姆说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基于生命的脉动,呼吸是身体的基本动作,我至死方休。

玛莎要求舞者练就一双农人脚,铿锵有力地踏向地面。

林怀民在《白蛇传》中,蛇的许多身段大量应用了玛莎以腹部伸缩为主的肢体语言。

被昆曲、京剧纯碎精神化的蛇再度回到了动物本质,探讨这个故事中隐含着情欲的原型。

林怀民的诸多作品中传承了玛莎紧张沉重的肢体语言,一种力与力相互对峙于一种统治一切的感情平衡,如《薪传》中拍打地面的一段,加重的力使思乡之情达到极致。

玛莎曾说过我的技巧着重利用身体,它是身体的解放及对身体的热爱。

毫无疑问,林怀民创作的别致与立体正是玛莎的脚踏实地的立足于大地,亲和自然的舞蹈思想的体现。

3.玛莎•葛兰姆强烈的戏剧性追求及舞蹈美学倾向,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学意义。

林怀民回忆自己留学的经历时说玛莎无所不在,几乎每一个出入学校的舞者都是。

这样近于虔诚的心情,我们知道去那里不是做体操,不是学一种技巧,甚至不是跳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