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山县2023年秋季学期九年级期末试题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请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各题注意事项见各题卡),在本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21分)
(一)
我们对于文化自信的重视与日俱增,新时代呼唤坚定的文化自信。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民族标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铮()铮铁骨等,始终rú()养和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1. 阅读以上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rú()养(2)铮()铮铁骨
2. 文段(一)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3个。
(二)
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正青春》于2023年4月30日晚8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开播。
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
诗词歌赋表达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追求与人文精神,蕴含古今一脉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家底。
重温大师代代相传的诗词歌赋,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把这些文化家底守护好、利用好,我们才更能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
3. 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1)蕴含(2)精髓
4. 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
许多对联巧妙地运用了中草药名。
请从下面所给的中草药名中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将下联补充完整。
(填序号)
中草药名:①金花②红娘子③蜈蚣④五倍
上联: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______,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______,苁蓉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三)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物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文物承
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我们必须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
5. 下列从以上几个语段中选出来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
B. 把这些文化家底守护好、利用好,我们才更能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
C. 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
D.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答案】1. ①. 濡②. zhēng
2. 与日俱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浩然正气铮铮铁骨
3. (1)包含在内;(2)比喻事物的精华
4. ①. ②②. ④
5.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濡养:rú yǎng,滋养。
铮铮铁骨:zhēng zhēng tiěgǔ,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浩然正气:正大刚直的气势。
铮铮铁骨: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
据此任选三个成语作答即可。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蕴含:yùn hán ,包含;内含。
精髓:jīng suǐ,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对联分上下两联,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
要做到平仄相
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上联中“白头翁”偏正短语,“红娘子”与之结构一致;“百合”是数量词,可用“五倍”与之相对。
据此作答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C.句式杂糅,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可以在“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前面加上谓语动词“受到、得到、获得”,或者将其改为“观众和业内人士一致好评”;
故选C 。
6. 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文学常识与名句
出处
诗人①______(人名)月夜吟诗,写下“②______,月是故乡明”知今夜白露
既降,天气转凉,思绪乘着月色回乡。
《月夜忆舍弟》
李商隐笔下“③______,______。
”两句使用比喻修辞,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至死不渝。
《无题》
刘禹锡引用典故,写下“④______,______”表达对故友的思念,对岁月变迁
的感慨。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李白“⑤______,______”表明,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相信会有一
天破万里浪到达理想的彼岸,即只要坚定信念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行路难》(其一)
欧阳修表示,“醉能同其乐,⑥______,太守也”,醉能与民同乐,醒能以文记
事,是太守。
《醉翁亭记》
温庭筠的“⑦______,人迹板桥霜”传颂千古,纯然写景,不说辛苦愁思,而
意味自在其中。
《商山早行》
【答案】 ①. 杜甫 ②. 露从今夜白 ③. 春蚕到死丝方尽 ④.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⑤. 怀旧空吟闻笛赋 ⑥. 到乡翻似烂柯人 ⑦.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⑧.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⑨. 醒能述以文者
⑩. 鸡声茅店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是的
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露、蜡、赋、翻、醒、茅。
二、阅读(3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戏曲艺术是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复合演剧体系,在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中综合程度最高。
戏曲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最主要、最突出的在于虚拟性,对舞台时空的处理简洁灵动,极力追求神似而不是一味追求形似,极大增强了艺术内涵和感染力。
高度的程式性是戏曲艺术又一个显著特质,它是反映生活的具体化表现形式,并由此延展至其他各个方面,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发展为约定俗成的基本规制。
上述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戏曲被普遍认可的三大特质,它们支撑起了戏曲艺术的巍峨殿堂。
传承发展戏曲艺术,就要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将这些艺术特质发扬光大。
【材料二】
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3年新年戏曲晚会于2022年12月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排演录制,2023年1月1日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
整台晚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11个优秀戏曲节目,生动展示了新时代戏曲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展现了中国戏曲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体现了新时代戏曲艺术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坚定决心。
其中,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品,广西戏剧院创演的壮剧《黄文秀》选段、彩调剧《木匠哥的钢琴梦》选段,在2023年新年戏曲晚会上精彩亮相。
这是广西戏剧院继2014年桂剧《打棍出箱》、2017年壮剧《冯子材》、2020年壮剧《黄文秀》、2021年彩调剧《新刘三姐》、2022年壮剧《新铜鼓谣》先后亮相新年戏曲晚会后,第六次登上新年戏曲晚会舞台。
彩调剧《木匠哥的钢琴梦》是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指导剧目,是广西向党的二十大献礼重点剧目。
该剧是一部用广西彩调艺术讲述中国故事、用小人物的创业历程展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新剧目。
而壮剧《黄文秀》则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黄文秀的事迹创作而成,重现了她担任广西百色市百坭村第一书记的场景,大量的广西风情民俗入戏,使作品充盈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材料三】
现在,媒体本身产生迭代演变,新媒体形态应运而生,地方戏曲与媒体的合作关系需要按照新规则重新建立,相关主体正在尝试以自媒体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推广。
以某短视频平台为例,吉剧、淮剧、秦腔等地方剧种,从制作精良程度到传播策略运用,都不逊于京剧、评剧等大剧种。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该短视频平台实现覆盖98.83%国家级非遗戏剧项目,视频累计播放600亿次,共获赞22亿次。
7. 下面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戏曲在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中综合程度最高,因为其是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复合演剧体系。
B. 戏曲被普遍认可的三大艺术特质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C. 彩调剧《木匠哥的钢琴梦》是一部展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新剧目,多次登上春晚的舞台。
D. 应运而生的新媒体形态,从制作到传播策略的运用上,对助力地方剧种的发展传播不是很有益处。
8. 下面对以上材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说明了戏曲被普遍认可的特质及应结合新时代要求发展这些艺术特质。
B. 材料二按时间顺序列举亮相新年戏曲晚会的具体剧目,展现了壮剧不断发展的最新成果。
C. 材料二第二段中加点的两个“重点”,体现了彩调剧《木匠哥的钢琴梦》受重视程度之高。
D. 材料三画线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短视频平台对传播所有非遗剧目的重大作用。
9. 结合材料二、三的相关内容,请你说说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戏曲艺术。
【答案】7. B 8. D
9.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②融风情民俗入戏,展现鲜明的地域特色。
③利用新的媒体形态,重新建立地方戏曲与媒体的合作关系规则,尝试以自媒体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推广。
(意对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的“戏曲艺术是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复合演剧体系,在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中综合程度最高”可知,前半句是戏曲艺术的一大特点,后半句是其地位,二者并无因果关系;
C.有误,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中“其中,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品,广西戏剧院创演的壮剧《黄文秀》选段、彩调剧《木匠哥的钢琴梦》选段,在2023年新年戏曲晚会上精彩亮相”可知,“多次登上春晚的舞台”错误;
D.有误,结合材料三“现在,媒体本身产生迭代演变,新媒体形态应运而生,地方戏曲与媒体的合作关系需要按照新规则重新建立,相关主体正在尝试以自媒体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推广。
以某短视频平台为例,吉剧、淮剧、秦腔等地方剧种,从制作精良程度到传播策略运用,都不逊于京剧、评剧等大剧种。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该短视频平台实现覆盖98.83%国家级非遗戏剧项目,视频累计播放600亿次,共获赞22亿次”可知,“对助力地方剧种的发展传播不是很有益处”错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由材料三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该短视频平台实现覆盖98.83%国家级非遗戏剧项目”可知,短视频平台覆盖了98.83%的非遗戏曲剧日,“短视频平台对传播所有非遗剧目的重大作用”分析错误;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中“整台晚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11个优秀戏曲节目,生动展示了新时代戏曲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展现了中国戏曲薪火相传的使命担当,体现了新时代戏曲艺术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坚定决心”可概括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中该剧是一部用广西彩调艺术讲述中国故事、用小人物的创业历程展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新剧目”“大量的广西风情民俗入戏,使作品充盈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可概括为:融风情民俗入戏,展现鲜明的地域特色。
结合材料三中“现在,媒体本身产生迭代演变,新媒体形态应运而生,地方戏曲与媒体的合作关系需要按照新规则重新建立,相关主体正在尝试以自媒体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推广”可概括为:利用新的媒体形态,重新建立地方戏曲与媒体的合作关系规则,尝试以自媒体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推广。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军毯
马宇龙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
”孙瑞斌已经为他压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
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
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
②在一旁的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
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
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
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
看到这个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
它,暖,真暖。
”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
孙瑞斌说:“爸是感觉身上冷,要盖上这个老毯子。
”说着就要把毯子往父亲身上扯。
忽然,父亲僵硬了一年的胳膊猛地抬了起来,挡住了孙瑞斌手中的毯子。
③孙瑞斌和妹妹都吃了一惊。
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
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
接着,父亲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
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④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
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
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
只穿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
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脚下一软,终于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
他被放平,躺在了木筏子上。
接着,一个毯子盖住了他。
刺骨的冷渐渐被温暖代替,他就像是躺在火盆前,暖烘烘地睡去了。
⑤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个草绿色的毯子。
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个战士把他背了回来。
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
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说:“这怎么行?这怎么行?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
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
⑥这些往事,其实父亲很早就告诉过孙瑞斌。
只是这些年,父亲长期卧床,混混沌沌,孙瑞斌忙于照顾,竟然忘了有这么一档子事。
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
走前叮嘱他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
只是这么多年,军毯的主人依旧没有着落。
⑦那天,孙瑞斌听说了一件事:当地有个农民,收集了一大批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服、红军刀、红军水壶等老物件,把自家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上下两层的红色博物馆。
孙瑞斌循着地址找了过去,参观之后,感动不已。
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物件中,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父亲渡河的情景。
这些物件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不比父亲和他的军毯逊色。
⑧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
孙瑞斌离开博物馆前,一遍遍抚摩着陪伴了他们家半个多世纪的毯子。
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⑨军毯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
每一个来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它的故事:“这个毯子的来历,要从一名叫孙士田的离休老干部说起。
孙士田,山东阳谷人……”顺着讲解,人们跟孙瑞斌一样,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里。
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选自《少年文摘》2023年第4期,有删改)
10. 本文以“父亲的军毯”为线索,情节生动。
请站在孙瑞斌的视角上梳理与军毯相关的事件。
①____________——父亲讲述军毯往事——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11. 在“好词好句大家赏”环节,你选定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分享,并准备从“人物描写、修辞手法”等角度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12. 文章以“军毯”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13. 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领巾的孩子”的意
蕴。
【答案】10. ①. 父亲病中寻军毯②. 父亲临终嘱托找军毯主人③. 将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11. 示例一:人物描写。
运用神态描写,生动描写了卧床的父亲见到军毯后的激动,表现了军毯对父亲的非凡意义。
示例二:修辞手法。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卧床一年的父亲见到军毯后脸上泛起红晕,眼睛散发光彩,从侧面表现出军毯对父亲的重要意义和父亲对军毯的珍视。
12. 点明了写作对象,揭示军民情深的主旨;充当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13. “老人”代表着与孙士田一样的父辈形象,“中年人”代表着孙瑞斌和妹妹等中年群体的形象,“孩子”代表着下一代青少年的形象。
军毯陪伴了孙士田家半个多世纪,又在红色博物馆中被更多人熟知,体现了人民军队的精神和军民互助精神代代传承,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
第一空,结合第①段“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第
③段“妹妹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的想法。
父亲的眼神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
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了一个老旧的毯子”可知,父亲病中寻找军毯;
第二空,结合第⑦段“后来,父亲安详地走了。
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可知,父亲临死前嘱托要找到军毯主人;
第三空,结合第⑩段“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军毯送进了这家红色博物馆,还像一个亲历者一样,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他父亲的故事”可知,孙瑞斌将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题目要求从人物描写、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中任选其一,进行赏析。
结合“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仿佛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分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这是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描绘出了病中的孙士田看到毯子时的激动心
情,突出了毯子对他的特殊意义,为下文交代毯子的由来做铺垫;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写父亲见到军毯后的奇特变化,会让读者思考为什么他的“脸上忽然泛出了红晕,眼睛里散发出奇异的光彩”?为什么“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这在表现手法上是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对军毯背后故事的好奇,并为下文写军毯的来历做铺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毯子的突然亮相,唤醒了他沉睡已久的灵魂”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军毯“唤醒”生病卧床的父亲,赋予军毯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看到军毯后精神状态好转,同时也表
现了军毯对父亲的重要性。
据此回答即可。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分析。
文章第①段写父亲念念不忘军毯,第④段回忆军毯盖在昏迷的父亲身上,第⑤段交代了父亲军毯的来历,第⑥至⑨段写孙瑞斌不忘父亲嘱托追寻军毯的主人,最后捐给了博物馆。
由此看出题目“军毯”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点明了写作对象;由⑨段“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揭示文章军民情深的主旨,红军精神和军民互助精神有了传承与发展。
同时这个题目还有悬念的作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据此回答即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段。
结合文章结尾“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分析,这写的是人们在参观红色博物馆时的情景,“满屋子静悄悄的”写出了人们在参观红色博物馆时的庄重、肃穆的情景,渲染了寂静、严肃的氛围,人们被军毯的故事及其他每一个物件背后故事的动容;而提到的“老人”“中年人”和“孩子”分别代表了老、中、青三代人,“老人”代表着与孙士田一样的父辈,“中年人”代表着孙瑞斌和妹妹等中年群体,“孩子”代表着青少年,既写出了全民对于这段历史的动容;也由“孩子”寓示着革命历史的传承,红军精神和军民互助精神有了传承与发展,“军毯”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所熟知,丰富了文章的精神内涵,深化文章主旨,令人回味无穷。
据此回答即可。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句词人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B. 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含蓄地写出了词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借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词人却因忧愁思念而难以入睡。
D.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了词人郁闷伤感,无法释怀的情感。
15. 根据你的知识储备,对词作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进行赏析。
【答案】14. D 15. 示例: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愿,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