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眩晕中医特色护理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眩晕中医特色护理体会
祖国医学有“无虚不作眩”之说[1],眩晕是因风阳上扰、痰瘀内阻使脑髓不充所致。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为在肝、肾、脾。
临床辩证常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四型。
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本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院在临床实践中,针对眩晕进行中医特色护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针对该病发病的病因病机。
根据不同的症型,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用药及针刺等方面进行中医特色护理。
标签:眩晕;护理;中医特色
1 肝阳上亢
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重,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肋痛,口苦,舌红苔黄,脉数。
护理原则: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护理措施:(1)病室应凉润通风,光线柔和,避免噪音刺激。
(2)保持情绪稳定,使其心情舒畅。
与病人保持良好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使其了解自我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3)饮食宜清淡为主,低盐低脂,禁食辛辣、刺激、油腻及过咸之品。
有条件者可适当食用清蒸甲鱼以滋阴潜阳,平时可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萝卜、海带、海参等。
食療方:菊花粥、芹菜凉拌海带。
(4)遵医嘱可行针刺、按摩,可针刺风池、太冲、合谷、肝俞等穴,予以重刺激,以平肝潜阳、疏肝活络。
头昏脑胀者,可予以冷毛巾外敷额头,或每晚用温水泡足30~60 min,以助安睡。
(5)汤药宜早晨空腹时稍凉服。
2 痰浊中阻
症见眩晕耳鸣,头昏如裹,甚至视物旋转欲倒,胸脘痞闷,哎恶痰涎,食少多寐。
舌苔白腻,脉濡滑。
护理原则:去湿化痰。
护理措施(1)痰湿较盛的患者应居住在宽敞明亮、通风、干燥、温度适宜的房间。
症状较重者应卧床休息,呕吐严重者应取侧卧位。
素体肥胖者应适当控制饮食。
(2)畅情志,多用正面例子,解除病人负面、焦虑,紧张的情绪,从而调动病人的积极情绪。
(3)饮食宜清淡化痰健脾利湿、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之品、可薏苡仁、赤小豆、山楂、黄瓜等燥湿化痰之品;高血压患者饮食不宜过饱,急性发作期呕吐剧烈者暂时禁食。
食疗方:荷叶粥、薏苡仁冬瓜粥等,可用陈皮泡水代茶饮。
(4)配合针刺内关、丰隆、解溪、中脘等穴位,给予强刺激,用泻法。
(5)汤药宜热服,宜少量多次频服,并可服药前口含姜片,或服少许姜汁。
3 气血亏虚
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护理原则:补气养血,健运脾胃。
(1)保持病室安静、温暖的环境,在做各项操作时动作宜轻柔,以免
加重病情。
注意防寒保暖,保证充足睡眠。
重症患者宜卧床休息为主,康复期可安排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气功等体育锻炼(2)保持身心愉悦,避免刺激,调气和息。
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饮食宜少食多餐,以细软、滋补为主,嘱患者多食健脾肾、益气血之品,如瘦肉、动物内脏、蛋等。
忌烟酒、辛辣、煎炸的食物。
食疗方:莲子红枣粥、黄芪粥、茯苓粥。
(4)配合针刺气海、关元、足三里、百会、脾俞等穴位。
(5)中药宜饭前温服或热服。
4 肾精不足
症见眩晕日久不愈,精神萎靡,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健忘,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遗精滑泄,或五心烦热。
舌红少苔,脉细弱。
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脉弱尺甚。
护理原则:补益肾精。
(1)根据证型安排病床。
阳虚者宜住温暖处,阳光充足,避免风寒;阴虚者宜居住在凉润通风,光线不宜过强。
病人应每天坚持锻炼,注意劳逸结合,节房事,少用脑,可配合气功锻炼。
(2)劝慰患者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乐观平静,减轻焦虑情绪,以配合药物治疗。
(3)饮食宜以补益作用食物为主,富于营养,可多食补肾生精的滋补品,偏阴虚者宜食甲鱼、紫菜、黑木耳等。
食疗方:黑芝麻捣碎煮粥。
偏阳虚者宜食萝卜、榴莲、羊肉、山药等温补之品,忌食羊肉、辛辣,食疗方:参茸鸡肉汤。
(4)配合针刺或艾灸肾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太溪等穴,针刺用补法。
(5)偏阴虚者,中药汤剂宜温服。
偏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通过对病人的辩证施护,从不同方面给予适当的中医特色护理,对促进病人康复和减少发作次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以,在具体的临床实践操作中,要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对病人进行中医特色护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而为病人提供正确、有效、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和措施。
缩短患者病程,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国杰,盛灿若,严洁.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