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建史0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的邑有时设市。 中等的邑有时设市。“市”与“井”常连在一 起,称“市井”。市在居民点中,即在邑中,而居 市井” 市在居民点中,即在邑中, 民点必然有井。 民点必然有井。对于市井的由来有一说是因为每天 人们都会去井边打水, 人们都会去井边打水,一些商人就将井边作为货物 交换的场所。 交换的场所。
• 城与国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殷商 • 商城(郑州) 商城(郑州)
(1)郑州市区内 (2)仲丁隞都 城墙周长近7公里; (3)城墙周长近7公里; 城垣内面积3.4平方公里; 3.4平方公里 城垣内面积3.4平方公里; 包括城外郊区手工业作坊总面积达25 25平方公里 包括城外郊区手工业作坊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 (4)货币--贝币 货币--贝币 --
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2000年前, 夏代始年大约为公元前2000年前,夏商分界大 2000年前 约为公元前1600年。 约为公元前1600年 1600 据史记载,夏代共有17位帝王,曾迁都十次。 17位帝王 据史记载,夏代共有17位帝王,曾迁都十次。 夏代最后一位帝王夏桀建都于渑(mian) (mian)池 夏代最后一位帝王夏桀建都于渑(mian)池(河南渑 )。而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 而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 池)。而中国最古老的城市规划思想,大概在奴隶 社会开始的前后期诞生的。 社会开始的前后期诞生的。 夏代考古实物的匮乏与中国“断代工程” 夏代考古实物的匮乏与中国“断代工程”的研 究。
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夏商周时期
第二讲
一、中国城市的产生 •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 考古学: 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 3000考古学:“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200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0年)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历史:相当于从传说的黄帝时代,经尧、 历史:相当于从传说的黄帝时代,经尧、舜、 禹到夏朝前期的数百年间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邑与都(1) • 邑与都
1)邑与都:“邑”象征土地和人民,实际上指生产对 邑与都: 象征土地和人民, 象和劳动力。可见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 象和劳动力。可见邑不仅是指城市, 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是大邑, 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是大邑,农夫居住的是小 邑。 尔雅》中载: 邑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 2)《尔雅》中载:“邑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 为之林” 这种邑可以明显的看出实即一般村落。 为之林”,这种邑可以明显的看出实即一般村落。 左传》中载: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 3)《左传》中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 邑曰筑,都曰城” 这种邑都是奴隶主的驻地。 邑、邑曰筑,都曰城”,这种邑都是奴隶主的驻地。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殷商 • 殷墟(安阳小屯) 殷墟(安阳小屯)
(1)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商代后期王都,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历时273 273年 (2)商代后期王都,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历时273年 公元前1395 1395- 1123年 (公元前1395-前1123年) 沿洹huán huán河两岸带状连片发展 (3)沿洹huán河两岸带状连片发展 面积24 24平方公里 (4)面积24平方公里 (5)文物遗存丰富 (6)一定的功能分区 七大古都之首(安阳、西安、洛阳、北京、 (7)七大古都之首(安阳、西安、洛阳、北京、开 南京、杭州) 封、南京、杭州)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西周 • 西周城市的发展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制度更为发展和健全的朝 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时代,原因有二: 代,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时代,原因有二: 分封诸侯巩固政权, (1)分封诸侯巩固政权, 分诸侯,建蕃卫” 周公“兼治天下, “分诸侯,建蕃卫”,周公“兼治天下,立七 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全国建立起许多 统治中心。 统治中心。 (2)周王朝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歧邑(陕西歧山) 歧邑(陕西歧山) 沣fēng水(西岸丰京,东岸镐京)(宗周) fēng水 西岸丰京,东岸镐京)(宗周) )(宗周 洛邑(成周) 洛邑(成周) 政治--周公营洛邑、陪都;经济-- --周公营洛邑 --“ (政治--周公营洛邑、陪都;经济--“此天 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一、中国城市的产生 • 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 (3)社会第二次大分工与固定交换场所的出现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 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夏 • 夏代城市的概况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殷商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殷商 ——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殷商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殷商

殷墟甲骨文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铜器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西周 • 奴隶制鼎盛期
代商而起的西周, 代商而起的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 代。周族原来的居住地,在关中西部,其农业生产 周族原来的居住地,在关中西部, 水平就比较高,它们的祖先后稷曾被誉为神农氏。 水平就比较高,它们的祖先后稷曾被誉为神农氏。 周太平王时,进行过一次政治改革, 周太平王时,进行过一次政治改革,结束了游牧生 定居岐山一带,即已形成了居民城镇, 活,定居岐山一带,即已形成了居民城镇,灭商之 其都城一直建在丰水两岸。 后,其都城一直建在丰水两岸。并在洛阳兴建了王 城和成周城,作为陪都,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 城和成周城,作为陪都,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 周代在区别南北地理位置和建城理论方面具有 长足进步, 长足进步,使周都城的建设成为对后世具有长远影 响的标准。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有重大发展, 响的标准。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有重大发展,比如 周易》 诗经》 《周易》和《诗经》,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代 表。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西周 • 西周的国都
西周延续了275年 是奴隶制较为稳定的时代。 西周延续了275年,是奴隶制较为稳定的时代。 275 反映在国都建设上,自武王建国后, 反映在国都建设上,自武王建国后,都城一直在丰 水旁的丰镐(hao)二京 另外, 二京。 史记》记载, 水旁的丰镐(hao)二京。另外,据《史记》记载, 在成王时, 在成王时,由周公营建了东都洛邑王城和成周两座 城市。以后到了东周,都城即以洛邑为基础。 城市。以后到了东周,都城即以洛邑为基础。 洛邑城遗址为不十分规则的方形,面积约2890 洛邑城遗址为不十分规则的方形,面积约2890 *3320米 如以米折合周代尺度, 方九里” *3320米,如以米折合周代尺度,与“方九里”记 载大致相近。中心部分的建筑遗址, 载大致相近。中心部分的建筑遗址,分布在城中央 偏南,也与“王城居中”相符。 偏南,也与“王城居中”相符。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西周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西周 —— •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 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 市普遍较小。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 市普遍较小。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度,推动了周代筑 城高潮的兴起。 城高潮的兴起。 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 (2)形成三级城邑网。即周天子所居王都—诸 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 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城)三级。 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 (3)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 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 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 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 (4)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 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建筑材料也有了发展。周人发明了瓦, (5)建筑材料也有了发展。周人发明了瓦,使 得西周建筑基本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况。 得西周建筑基本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况。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夏 • 城市和宫殿建筑群的组成方式
(1)宫殿与庭院 (2)台(坛)的出现 (3)墓地与祭神、祭祖、祭祀建筑的演变 墓地与祭神、祭祖、 例证: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遗址。 例证: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遗址。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殷商 • 殷商城市的概况
古代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社会是商代。 古代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社会是商代。在城市 发展史上是正式形成雏形的时代。考古中已发现较 发展史上是正式形成雏形的时代。 多商代城市遗址。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多商代城市遗址。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既是 夏代末期城市,也是商代早中期遗址; 夏代末期城市,也是商代早中期遗址;郑州商城和 湖北盘龙城,是中期遗址; 湖北盘龙城,是中期遗址;著名的河南安阳殷墟是 晚期遗址。 晚期遗址。 从殷墟中出土的甲骨文中祭祀占卜的记录, 从殷墟中出土的甲骨文中祭祀占卜的记录,说 明了商代帝王崇尚占卜。 明了商代帝王崇尚占卜。现代已经大量挖掘的阴虚 建筑遗址,就有很多祭祀建筑, 建筑遗址,就有很多祭祀建筑,说明商代帝王极端 崇尚鬼神迷信,城市的迁徙与兴建都与占卜有关。 崇尚鬼神迷信,城市的迁徙与兴建都与占卜有关。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夏 • 确定了城市最初发展的一些概念
在《史记.夏本纪》中说,“禹都阳城”,“南 史记.夏本纪》中说, 禹都阳城” 面朝天下” 阳城据学者考证, 面朝天下”。阳城据学者考证,认为在今河南登封 县境内。登封位于嵩山南麓,可以认为, 县境内。登封位于嵩山南麓,可以认为,古代第一 个都城位于这样一座高山之下,夏禹又“ 个都城位于这样一座高山之下,夏禹又“南面朝天 接帝王位, 下”接帝王位,这样就造就了都城的方位和高山关 系的重要影响。夏代对天文观察和相地勘察的发展, 系的重要影响。夏代对天文观察和相地勘察的发展, 可能就城市的方位确切性和具体选址规划提供了理 论与技术支持, 论与技术支持,使城市能够山前阶地营建并保证了 主方位朝向南方。 主方位朝向南方。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邑与都(2) • 邑与都
地官·小司徒 九夫为井, 《周礼·地官 小司徒 》载:“九夫为井,四井为 周礼 地官 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 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 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邑与市、城与国 • 邑与市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殷商 • 早期都城偃师尸沟乡遗址
(1)洛阳市东30公里 洛阳市东30公里 30 汤都西亳所在? (2)汤都西亳所在? 三道城墙,大城、小城、 (3)三道城墙,大城、小城、宫 城 280万平方米 (4)280万平方米 意义: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都建 意义: 有多重城墙和“宫城居中” 有多重城墙和“宫城居中”的先 河。
二、夏商周时期的城市——夏 • 夏代城市建设的范围
据《史记》等古籍记载,夏代自禹建国后400 史记》等古籍记载,夏代自禹建国后400 多年,共迁都10 10次 迁都范围大致在今河南省内, 多年,共迁都10次。迁都范围大致在今河南省内, 只有北面有两次跨过黄河迁徙到山西的安邑或陕西、 只有北面有两次跨过黄河迁徙到山西的安邑或陕西、 河南之交地区。 河南之交地区。其都城建设活动范围限制在沿河南 省的黄河两侧地带, 省的黄河两侧地带,而以现洛阳以东洛河两岸为中 以后,历代一直以洛阳作为国土的“中心” 心。以后,历代一直以洛阳作为国土的“中心”, 从而奠定了国家文化政治中心最初的地位。 从而奠定了国家文化政治中心最初的地位。
城与国是一个意义,国与土义同, 城与国是一个意义,国与土义同,国(國)象 土象意。当时的城有的外筑土墙, 形,土象意。当时的城有的外筑土墙,有的外为沟 有的外为木栅栏,说明城是防御的构筑物。 池,有的外为木栅栏,说明城是防御的构筑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