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思想: 一、“仁”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
均、和、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孔
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格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使动用 法
祸起萧墙:
•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 萧墙: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
—屏风(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者 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 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 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古 人 一 般 房 屋 建 筑 结 构
孔子的治国主张
思考:冉有前后矛盾的两句话表明了冉 有口心不一,对此,孔子的态度如何?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疾:憎恨,厌恶。舍曰:避而不谈。
思考: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反 对什么呢?
• 对内:做到均安民和。(“均无贫,和无 寡,安无倾”)
• 对外:“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反对战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欲速则不达。 • 朽木不可雕也。 • 四海之内皆兄弟。
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 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 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 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 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 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
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
先秦散文
历史散文 诸子散《邹》《触》
百家争鸣
儒家《论语》 道家 墨家 法家
1998年1月,世界 诺贝尔奖获得者在 巴黎集会,发表宣
言:“人类要在 21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2500年, 去吸取孔子的智 慧。”
用比喻
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陈: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 列:职位。止:不去。
• 翻译:能施展才能就充任职位,否则 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危”“颠”就好比现在的季氏 “相”指辅佐的人,就好比季路和冉有
季氏与季路现在的情况就跟危,颠的情况 是相似的 因此这里用了“类比论证方法”
思考:当听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的 消息,孔子有何反应? • “求,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与: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思考:孔子为什省略么句反:昔对者讨先伐王以颛之臾?
为东蒙主
•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
——不可伐
•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
——不必伐
• ③是社稷之臣也
•
——不当伐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 之过与?
状语后置:虎兕于柙出,龟玉于椟中 毁
虎兕:比喻季氏 龟玉:比喻颛臾 看管人,保管人:冉有,季路
比喻论证方法
思考:对讨伐颛臾一事冉有、季路 真的是“皆不欲”吗? 并列
•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 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翻译: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地很 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 子孙留下祸害。
判断句
何以伐为?
• 何以……为? • ——固定搭配,表反问语气。
思考: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
子当即给予反驳。如何反驳?引用了哪
些话?用了哪些比喻?
何,疑问
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句能宾者止语”前。
用类比: 转折
置。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即来 之,则安之。
请大家想想本文的主题应当是什么?
• 答:本文记录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明了孔子 反对战争,坚持礼治,施行仁德、仁政的思想 和主张。
季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早 年弟子,比孔子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曾 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 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权臣 家臣(学生) 老师
季氏
争权 夺利
冉有、季路
文谋武勇
孔子
礼治 仁政
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所说的一段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
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所说的一段话:"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关键词语是: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 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 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思考:孔子与冉有、季路的对话从 那句开始? •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古义: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 于颛臾有事
孔子(551-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 末期鲁国人。中国 历史上最重要的思 想家,中国第一个 伟大的教育家。
《论语》是记载孔 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书,是儒家的重要
经典著作。
孔子的思想
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 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 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谥 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鲁国 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冉有(前552年生,卒年不详)姓冉,名求,字子有, 也称冉有,鲁国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季康子任 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 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臣,参与季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