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课件09魏晋玄学及其时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代虽易,门第则递嬗相承。政府虽分南 北,门第则南北相通。故在此时代中,政 治上虽霍乱迭起,而大门第依然安静。彼 辈虽不关心政事,而政府亦不奈之何。此 乃当时历史大病痛所在。然中国文化命脉 之所以犹得延续不中断,而暇开隋唐之盛 者,亦颇有赖于当时门第之力。”(钱穆)
二、“个人”的觉醒与魏晋南北朝的学术 思想
魏晋玄学及其时代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性格
1、统一与分裂;2、皇帝专权与贵族政 治;3、南北与胡汉;4、个人与门第;
“六朝贵族既不是氏族贵族,也不是武人出 身的领主阶级,其基础是已成为地方望族 的官僚世家。这个定义有两层意义:其一, 六朝贵族已非古代贵族,他们是历经官僚 制时代亦即皇帝政治的时代而形成的中世 贵族;其二,虽说是中世贵族,但并不等 同于欧洲、日本所看到的领主阶级。” (内藤湖南)
“名理之学,特别是由研究治国平天下之方法产生 出来的。分职取士考绩刑罚之问题,即名实问题。 讨论此等问题的原理乃生名学”(汤用彤)
“名理者,名分也,人君臣民各有其职位,此政 治之理论也。又为名目之理,识鉴人物,论人物 之性也。……欲天下得治,即须分职任官适当, 如是须知人。……汉人之清议,即批评国家之特 殊事务与特殊人物,名理之学,即论述此等原理 也。……名理家自称根据孔子正名之说,实取法 家之精神,……又名理之学混杂有道家之学 说……。”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 为天地万物皆以பைடு நூலகம்为本。无也者,开物成 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 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 身。”(《晋书》王衍传)
“裴徽谓王弼曰:无者诚万物之所资,然 圣人莫有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王 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训,故不说。 老子是有者,故恒言无,所不足。”
三、名理之学与玄学
名理之学为汉学之反动。其研究之问题不一定 与汉学异,然其研究之方法的确与东汉人不同, 趋向简单、抽象、合理化之途径,要抓住那最 重要的原理。更进之,要给政治人事找一形而 上的根据。玄学为名理之学的更进一步,正如 名理为清议之进一步。要给政治人事找一形而 上的依据,最容易的自然是往老庄找。此因一 方面老庄之形上学本出色,而汉人又本喜老庄 也。
“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 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 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存言非得象者也。存象非得意者也。象生 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着乃非其象也。言 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着乃非其言也。 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 象者也。”(王弼)
“何晏尝谓圣人无喜怒哀乐。王弼则认为: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 也。神明貌,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 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 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 复应物,失之多矣。”
1、纯文学观念的诞生及其条件:
2、人生内在价值的发现与道家思想:
3、名理之学与清议:人物品鉴与对人的 内在品德的发现: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 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 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 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 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 知有功德与无也。”(《世说新语》)
“当时人观念,似乎认为一人之德性,可在其人之 日常生活与其声音仪容中表出,而一切外面之遭 遇与作为,则可存而不论。此种德性之表出,而 成为一固定之格调,时人谓是其人之标致,亦称 标格,或风标,或风格,或标度。犹之此后宋儒 之爱言气象。要之总是就其人之表现在自身者言。 此种气象与标致之表现在人之自身者,亦即是其 人之品格与德性。而此种品格与德性,则实具一 种动的潜力,使他人与之相接而引起一种仰钦欣 羡之心,受其干扰,群相慕效,此乃其人格一种 内在影响力。此种潜力之发为影响,在魏晋人则 称之为风流。”(钱穆)
刘劭《人物志》:
偏至之材;兼材;“若其人又能兼德,此种人 则可谓之圣人。”“兼德而至,谓之中庸。” 中庸则是圣人。“中庸之德,其质无名”; “博学无所成名”;“毋意、毋必、毋固、毋 我”。
“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 明。”
“名教:汉以名教治天下,此即谓以周孔之 学治天下,因孔子主正名。名教一方面崇 礼乐,因礼乐正名位。另一方面重刑名, 同时一方面重名节,《日知录》谓汉代以 名教治天下即教人好名誉也。另一方面教 人做官。因此,从名教与顺自然完全对 立。”(汤用彤)
“士族”与“门第”的兴起:
“自东汉有察举,而门第始兴起。远溯西汉,士人参政之 制已确立,而儒家素重敬宗恤足,于是各自在其乡里形成 盛大之士族。由于经学传家而得仕宦传家,积厚流光,遂 成为各地之大门第。下至三国,大门第已普遍出现。…… 陈群为曹魏定九品中正制,亦变通东汉察举制订之,而陈 群亦是世家名门之后。可见门第起源,与儒家传统有深密 不可分之关联。非属因有九品中正制而才有此下之门第。 门第即来自士族,血缘本于儒家,苟儒家精神一旦消失, 则门第亦将不复存在。上所阐述,正可说明魏晋南北朝时 代所以儒业不替,经学犹盛之一面。”(钱穆)
名家的方法论,即言意之辨,成为玄学的
先导。王弼以为汉人讲象数,为言不得 意。……言为意之代表,最要者为得 意。……言或象数为第二重要者。故讲易 不应拘拘于象数,而应得圣人之意。象数
之学至此乃被丢开,是可以说为玄学之开
始。因王弼乃专讲形而上学,真正的学问
不在讲宇宙之构成与现象,如汉人所说然, 而在于讲意——本体,讲本体论。(汤用 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