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提升训练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美人》提升训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基本巩固★
一、(2020.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虞美人①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①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

本词作于南唐灭亡后。

1.这首词中多处运用对比,请找出一处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在描写“愁绪”方面,本词与《相见欢》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一赏析。

二、(2020.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词中表达物是人非之感,传达无限怅恨之叹的句子是:。

(2)“春花秋月”为什么会使李煜发出“何时了”的感慨?请简要说说。

2.王国维评价末二句时说:“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你能说说这两句如此感人的原因吗?
三、(2020.浙江模拟)阅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完成后面小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上阕以乐景写哀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一字为全词的诗眼。

2.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2020.四川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人们多以为是美好的,但词人厌烦其无尽无休,企盼其早日“了”却;这些意象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悲苦。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描写出明月照耀下夜阑人静的环境,词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故国的美好月色,真是不能忍受。

C.“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形象,写出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断,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D.这首词采用问答,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2.这首词的下阕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赏析。

五、(2020.山东模拟)阅读李煜的《虞美人》,完成题目。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中“不堪”一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为什么一江春水会“向东流”,请分别用地理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解释。

★迁移延伸★
一、(2020.江苏模拟)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蒙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蒙处。

”这二句写登临即景。

杨柳如丝,细雨绵绵,霏霏雨幕中,柳丝轻拂。

远处烟雨笼罩,呈现出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

B.“楼儿忒小不藏愁”转入触景伤怀的心理表现。

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句中的“藏”字,表现了词人对如许愁苦的隐忍、按捺。

C.词的下片“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是词人在急切盼归不成之后的心理活动。

词人拈来一个“天怜”,把客愁乡思表现得更加突出,意思更深了一层。

但“天”怜则怜矣,却不能赐以归舟,而只能“借与花消遣”。

D.“海棠”两句,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槛(栏杆),红绿相映。

词人欲赏花遣愁,映人眼帘的,是竞相吐艳的红海棠。

欣喜之情,油然而起。

2.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以描写景物为主,勾画出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首句中叠字的运用,增加了词作的韵律美,渲染出柔美朦胧的春景,“丝丝”二字同时引出下文的抽象“愁绪”。

B.“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一句,“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感情色彩显得更浓重。

然而,幻想毕竟不是现实,幻灭后只能更添忧愁。

C.“天怜”两句,一“怜”一“借”,自怜自悯,自我安慰,婉转含蓄地表达了他乡孑然之苦,以及思乡怀人、愁苦难消的复杂心理活动。

D.下片开头便揭示了这首词词的主旨,词人在外漂泊,心情惆怅,思乡归家之心热切。

词人并不刻意雕琢词采,而是随性而发,自
然天成。

纤细精巧的语句慢慢串联出一首哀婉悲切的游子思乡佳作。

二、(2020.北京高一期末)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________________(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

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三、(2020.湖南模拟)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登古邺城①
岑参
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②。

城隅③南对望陵台④,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⑤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

注释:①邺(yè)城:春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

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yú):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

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

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1.下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东风,在古诗中尤为常见,如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如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等等,与本诗的“东风”一样都在暗示春天已到来,并呼应结句“春色”。

B.飞云殿,从名称上可以使作者想见当年的气势。

而今,在春风的吹拂下依然彰显其当年的兴盛。

C.诗的最后两句用“人去尽”总承上四句,春色依然,人事俱非,这两句既是对春色的感叹,又是对古人不常在,事业不常在的感叹。

D.这首诗通过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写出古都邺城的“四空”,凭吊古迹,惋叹人生,寓情于景。

E.开头说“复何见”,结尾说“为谁来”,两处问句呼应,加深了这种感叹的分量,全诗遂在不尽的感叹中结束。

2.试赏析次句的“空”字。

四、(2020.江苏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虞美人
周邦彦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

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①。

添衣策马寻亭堠②,愁抱③惟宜酒。

菰蒲④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注:①篷:船帆,此代指船。

②亭堠:古时观察敌情的岗亭。

此借指驿馆。

③愁抱:愁怀。

④菰蒲:两种水草名。

1.请结合上阕清静淡雅的景致,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两句展现的画面。

2.请说说这首词的下阕运用了什么手法,委婉地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2020.安徽高一期末)阅读叶梦得(宋)的词《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①置酒来禽②花下作》,回答小题。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

美人不用敛蛾眉③,我亦多情,无奈酒阑④时。

注:①干誉、才卿:皆叶梦得的朋友。

②来禽: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

③蛾眉: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

④酒阑:酒已喝干。

1.“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化用了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意,下列诗句中也化用了前人诗意的一项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2.赏析诗句“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的精妙之处。

3.结合下阙内容,说说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