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第二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精卫填海》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3 精卫填海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

3.认识“勇敢"的行为,学习这种精神,培养正义感。

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理解神话内涵,感受神话魅力及精卫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少女:小女儿。

溺:溺水、淹没。

故:因此。

堙:填塞。

上节课我们已大致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看看精卫填海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2.揭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品读感悟:
1.精卫鸟填海的原因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2.精卫填海表达了她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了表达对夺去她生命的东海的愤怒。

3.精卫是怎样填海的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你觉得我们能从精卫身上学到什么
不畏艰险、坚持不懈、顽强不息。

5.你认为精卫能把大海填满吗?
不能,虽然精卫填海的精神可嘉,但神话反映的是上古先民美好的愿望,因为他们无法战胜自然、解释自然,所以将愿望付诸神话中,这是神话的本质。

精卫填海的最后结局只是精卫鸟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没有点明它填平了大海。

6.这则神话故事反映了什么主题?
本文通过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抗争,同时也歌颂了他们不畏艰险,坚持不懈、顽强不息的精神。

7.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的、坚定的、顽强的、不畏艰险的精卫。

想一想具有精卫填海精神的人还有哪些?
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孙敬悬梁苏秦刺股
拓展阅读
说一说:精卫填海的意思并写一句话。

精卫填海: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本课指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造句:在重重的困难下,科技人员凭着精卫填海的精神,终于把“嫦娥四号”送上月球。

课堂练习:
一、选择
1.这篇课文出自于()。

A.《三字经》
B.《山海经》
2.精卫“衔西山至石木,以湮于东海”的原因是( )。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二、课文梳理。

传说精卫因为_________而填海,用西山上的_____和_____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终于填平了______的故事。

课堂练习:(答案)
一、1.B2.A
二、游泳溺亡树枝石块东海
课堂小结:
精卫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可敬可叹,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国神话故事,有着浓浓的人情味,更饱含着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事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

各个民族和地区都有着自己的神话传说,同学们可以拓展视野,去读一读国外的神话故事。

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然后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___精卫填海
原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心情:愤怒
精神:不畏艰险、坚持不懈、顽强不息。

【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古典神话文本的认读难度较大,虽然这篇很简单,却是为以后古文教学提供范例。

我结合学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总结出学习文言文的三部曲,即读通课文、读懂内容、读出感受。

并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孩子去感悟、去实践。

在合作学习中,使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

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为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但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还不够,今后要自己多发现,自己多体验,做得更好一些。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