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坊形式组织《金匮要略》教学的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工作坊形式组织《金匮要略》教学的体会
张皞珺
【摘要】工作坊( workshop )教学模式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以工作坊形式组织《金匮要略》教学,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新知识,提高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能力与知识的融合。
以工作坊形式组织《金匮要略》教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思维,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6(031)016
【总页数】3页(P2433-2435)
【关键词】工作坊;《金匮要略》;教学
【作者】张皞珺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银川 7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教管论坛】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诊治杂病的专著,是辨治内伤杂病临床思维方法学的专著,也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专著。
该课程是在学生即将进入临床课程学习时开设,此时,学生已学过《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但尚未接触临床,运用理法方药的综合能力还没有建立起
来,《金匮要略》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诊疗思维及应用经方治疗杂病的辨证论治能力。
由于《金匮要略》成书年代久远,言简意深,学生很难理解,学习的兴趣不高。
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查阅多种参考资料,力求全面、系统地讲述条文,尽述仲景学术观点,以期学生能掌握仲景之学术思想,但由于“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与吸收,未能充分关注课堂氛围的调节和学生兴趣、创造力的激
发”[1]。
结果往往是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效果不理想。
如何
才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以工作坊形式组织《金匮要略》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最早源于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以培养工程设计与建筑
设计为宗旨的包豪斯学院(Staatliche Bauhaus,1919—1937),是一种集教学、
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2]。
工作坊实践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3]。
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促使学生将所学
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有效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1 小组合作学习是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的主要学习形式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课堂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场所,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中, 座位安排是学生一致面向教师和黑板,这便于学生听课,也便于教师与学生沟通,但这样的课堂座位限制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
为了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我们以5~7人一组,U型安排学生的座位(我们每班35人左右),这样,学生和师生
均可以清楚地看到彼此,没有任何遮挡,是否全勤也一目了然,既杜绝了学生玩手机、睡觉、看其他书籍,还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学生也不会随便缺课、早退。
各组成员以循环报数方式确定(如一个班分5组,则报数至5循环),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汇总讨论结果,确定小组发言人。
每一次的小组发言人尽可能不重复,保证学生有均等的机会得到锻炼。
这样,小组内部学生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增加,单位课堂时间内,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总数增多,提
高了课堂的效率。
1.2 问题的设置是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的灵魂精心设置教学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来组织和实施《金匮要略》课程教学是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的灵魂。
问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沟通和对话。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与知识的融合。
那么,问题的设置该注意些什么呢?
1.2.1 重视知识的关联性,温故而知新《金匮要略》言简意赅,学生理解原文
深意有一定的困难,为帮助学生深入领会原文精神,要重视知识的关联性,通过已有知识的巩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学习痰饮病的治疗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①痰饮的病机是什么?②痰饮的病理特点是什么?③治疗痰饮病为什么“当以温药和之”?请同学思考、交流,并由小组发言人报告小组答案。
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既复习巩固了水液输布的知识,又理清了痰饮病的治疗总则“当以温药和之”的来龙去脉,对其所以然心中明了,为接下来治疗痰饮病方药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再比如治疗风水表虚的防己黄芪汤与治疗风水挟热的越婢汤,分析原文所给出的症状,都有汗出、恶风、身肿、脉浮,那么,临床如何区分应用?防己黄芪汤既然治疗风水,为何不用祛风药麻黄或防风?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结合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所学知识,根据两方的病因病机,可以进一步完善两方的适应症,而药物的选用、取舍则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两方的理解,加深了记忆。
学习苓桂术甘汤时,通过甘姜苓术汤与苓桂术甘汤临床能否互用的问题,既帮助学生重温了甘姜苓术汤的功效和适应症,又使学生深入领会了苓桂术甘汤组方用药的特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2.2 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的能力提高学生临床辨证论治能力是《金匮要略》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揭示仲景组方用药规律和临床应用金匮方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以便学
生能扎实掌握《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为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临床辨证思维和应用金匮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名医应用经方的经典案例是必要的。
案例的引入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从理论上对治疗风水表虚的防己黄芪汤与治疗风水挟热的越婢汤进行鉴别之后,引入相关病例,请学生依据病史资料,判断选用防己黄芪汤还是越婢汤,小组发言人必须说明选方的依据。
教师对每组发言进行归纳后,呈现在黑板上。
即使有错误认识,也不立刻纠正,而是让正确答案在学生的讨论中自然浮出。
对讨论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梳理点拨。
由于经典案例中患者临床表现不会如教材中规整出现,面对错综复杂的症状,初涉临床课程的学生辨证时常常简单地以症对证,忽略了辨证过程中的相互印证,如学生见到心悸气短即辨为心气虚,不管患者是否有气虚的其他症状,更忘记了水饮凌心,心脉痹阻同样可以见到心悸气短。
根据学生的陈述,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所在,通过讲析,展示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中医临床思维模式,巩固并加深理解证和病因病机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总结是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环节以问题为导向组织教学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对于学生给出的各种答案,教师如果不做总结,则教学内容如一盘散沙凌乱无序,重点难以凸显。
因此,教学过程中,每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以精炼准确的语言总结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防己黄芪汤与越婢汤的鉴别应用,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从两方的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几方面进行总结,如此,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可以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1.4 传统讲授方式可以穿插于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当中传统讲授方式与工作坊教学模式并不矛盾,对于一些通过教师简短精讲学生可以很好掌握的内容,可以采用精讲的形式讲授。
由于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已经将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调动起来了,穿插一些短时间的精讲内容,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投入,仍然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1 工作坊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工作坊(workshop)教学模式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新知识,提高了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到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进而激发出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课间,学生积极与老师探讨自己或亲朋好友的病情;课后,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阅读《金匮要略》相关的书籍。
学生在内心深处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学习不再是被动和盲目的。
2.2 工作坊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的
改革和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行为目标不再是通过控制的方式实现学生知识的线性积累,而是通过民主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建构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最终把学生培养成‘生成知识的人’和完满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主体”[4]。
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建构力、想象力、批判力
和创造力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的临床经验,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才能对学生行为进行适时的控制和监督。
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除了认真备课,吃透原文精神,还要精选案例、设置问题、预设讨论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建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与学生和谐共处,明确学习任务,提出活动时间限制,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紧张有序地学习。
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归纳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善于捕捉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2.3 工作坊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合作成为教学
过程,或者说教学过程就是合作的具体教学形式”[5],学生之间的合作明显增强
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互帮互学、互相带动、共同提高,不仅学习了书本知识,更促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相关文献】
[1] 黄越.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大学教师角色——以翻译课堂教学为例[J].大学教育科
学,2011(6):56-60.
[2] 武艳.英国舞团工作坊教学模式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9(2):64-68.
[3] 王云儿.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发展新趋势探析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1(2):45-48.
[4] 胡芳.批判知识观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2):3-8.
[5] 唐松林.国外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7(4):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