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茶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一、有机茶园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茶树病害按照危害部位可分为叶病、茎病和根病。叶病是指发生在茶树芽叶上的病害,常见的种类有茶饼病、茶白星病、茶炭疽病和茶云纹叶枯病等;茎病是指发生在茶树经杆上的病害,通常见到的有茶树地衣、苔藓和寄生性植物等;根病是指发生在茶树根部的病害,常见的有茶苗根结线虫等。由于茶树的收获部位是嫩梢,因此叶部病害的危害性相对较大,特别是茶树芽梢上的病害,对产品和质量的影响更为直接。

1.1茶白星病

茶白星病又名点星病,是茶树上一种重要的芽叶病害,在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多分布在高山茶园。主要危害春茶和夏茶的嫩叶、新梢,影响新梢的生长,病叶加工的成茶味苦、色浑、易碎。

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初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小病斑,直径小于2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周围有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散生黑色小粒点,一张嫩叶上多达百多个病斑。

发病规律: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次年春季,当气温升至l0℃以上时,在高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害幼嫩芽梢。低温多雨春茶季节,最适于孢子形成,引起病害流行。高山及幼龄茶园容易发病。土壤瘠薄,偏施N 肥,管理不当都易发病。

防治措施:

(1)加强茶园肥培管理,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病力。

(2)秋季结合深耕施肥,将根际枯枝落叶深埋土中,减少翌年发病来源。

(3)喷施10%多抗霉素75-125 g/亩(600-1000倍液)。

(4)非采摘期用0.6%-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

1.2茶饼病

茶饼病又名茶叶肿病,常发生在高海拔茶区,危害嫩叶、嫩梢、叶柄,病叶制成茶味苦易碎。

症状:初期叶上出现淡黄色水渍状小斑,后渐扩大成淡黄褐色斑,边缘明显,正面凹陷,

背面突起成饼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后转为暗褐色溃疡状斑。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或越夏。温度15—20℃,相对湿度85%以上环境容易发病。一般3—5月和9—10月间危害严重。坡地茶园阴面较阳面易发病,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肥不当、遮荫茶园也易发病。

防治措施:

(1)茶饼病可通过茶苗调运时传播,应加强检疫。

(2)勤除杂草,茶园间适当修剪,促进通风透光,可减轻发病。

(3)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冬季或早春结合茶园管理摘除病叶,可有效减少病菌基数。

(4)喷施10%多抗霉素75-125 g/亩(600-1000倍液)。

(5)非采摘期用0.6%-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

1.3茶炭疽病

茶树炭疽病各产茶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当年生成叶,病健组织分界明显,病斑大小常以中脉为界。病原称茶盘长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茶梅等。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茶树病组织里越冬,借雨水飞溅传播。已经有多种有效防治方法。

症状:主要危害成叶或老叶,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产生,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或呈不规则形大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

发病规律:分布于全国各产茶省(区)均有发生,但以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发生较重。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次年当气温升至 20℃,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孢子,借雨水传播。湿度25— 27℃,高湿条件下最有利于发病。全年以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发生最盛。扦插茶园、台刈茶园,叶片幼嫩,水分含量高,有利于发病。偏施N肥茶园发病也重。

防治措施:

(1)加强茶园管理,增施磷肥、钾肥,提高茶树抗病力。

(2)适时用药防治,防治时期应掌握在发病盛期前,可选用99%矿物油乳油100倍液。

(3)非采摘期用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1.4茶云纹叶枯病

茶云纹叶枯病又称叶枯病,是常见成叶、老叶病害之一,我国各茶区均有发生。病害发

生严重的茶园呈唱片枯黄色,叶片早期脱落。枝梢枯死,幼龄茶树则可整株枯死。

症状:为害叶片,新梢、枝条和果实上也可发生。老叶和成叶上的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初为黄褐色水浸状,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后变褐色,一周后病斑由中央向外渐变灰白色,边缘黄绿色,形成深浅褐色、灰白色相间的不规则形病斑,并生有波状,云纹状轮纹,后期病斑上产生灰黑色扁平圆形小粒点,沿轮纹排列。嫩叶和芽上的病斑褐色、圆形、以后逐渐扩大,成黑褐色枯死。嫩枝发病后引起回枯,并向下发展到枝条。枝条上的病斑灰褐色,稍下陷,上生灰黑色扁圆形小粒点。果实上的病斑黄褐色,圆形,后成灰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有时病部开裂。

发病规律:茶云纹叶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发病组织或土表落叶中越冬。竖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遇水萌芽,从茶树表皮或伤口侵入,经过5~8天出现新病斑,孢子随风吹、雨溅传播。全年除严寒外,均能发病,以高湿季节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由于本病的病原是一种兼性腐生菌,凡茶树树势健壮,抗病性极强;相反茶树生长衰弱,抗病性极弱。在夏季凡土层浅薄,茶树根系发育不良,或幼龄茶树根系尚未充分发育,均会因水分供应失调,叶片上出现日灼班,而病菌随机侵染。采摘过度、遭受冻害、虫害等致使树势衰弱,均有利于发病。台刈、密植茶园及扦插苗圃,发病也较重。品种间有抗病性差异,一般大叶种如云南大叶种、福建水仙、广东水仙等较感病;而小叶种则较抗病。

防治措施:

(1)秋季结合深耕施肥,将根际枯枝落叶深埋土中,减少翌年发病来源。

(2)加强茶园肥培管理,提高茶树抗病力。

(3)喷施10%多抗霉素75-125 g/亩(600-1000倍液)。

(4)非采摘期用0.6%-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防治。

(5)采用植物提取液防治。

1.5茶轮斑病

茶轮斑病又称茶梢枯死病,分布全国各茶区,常造成大量落叶,严重时引起枯梢,致使树势衰弱,使茶叶产量下降。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叶片染病嫩叶、成叶、老叶均见发病,先在叶尖或叶缘上生出黄绿色小病斑,后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病斑,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具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间变成灰白色,湿度大时出现呈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子实体。嫩叶染病时从叶尖向叶缘渐变黑褐色,病斑不整齐,焦枯状,病斑正面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