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宋词中的高楼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宋词中的高楼意象
作者:刘艳平
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01期
不知从何时起,高楼这一景致开始被文人们喜欢,儿时学唐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一句,让我们记住了高楼那高耸陡峭的严肃。

而当读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则知道了登高楼可以望远的道理。

直到看到“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时,才发觉那看似威严耸立的高楼能令人如此伤心暗淡。

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历经大唐鼎盛的高楼,到了宋代,又赋予什么样的深意呢?让我们看看词人们是怎样抒怀的吧。

身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一生享尽歌舞宴乐狂放之乐。

但当一切浮华散尽之后,登上高楼,这位高官却只能望尽天涯路,独上高楼,望而不见,绿叶凋落,芳菲凋零,离愁却无法排遣。

好在他在历经人生的大起大落后仍能保持理性,他不将自己的伤痛撕破,血淋淋地呈现给世人看,只是在细微的景物上,暗抒情致。

如他的《踏莎行》中的一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人人都在凭栏,人人都在看风雨,人人都在看草看花,却唯有晏殊看到了细草在那春天的烟霭中有忧愁的意味。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傍晚,落日照着楼头,在失群的大雁的哀鸣声中,这个远离故土,流落江南的人正在凭楼远望,面对着一片萧瑟的景象。

“落日楼头”,会使人想起日渐衰败的南宋朝廷,孤鸿哀鸣,正是辛弃疾身世飘零,英雄失志的象征。

接下来的“无人会,登临意”,词人看刀抚剑,希望杀敌立功,但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把四周的栏杆拍遍,慷慨悲歌。

在其他词人那里,高楼更是“别有几番滋味”的,范仲淹的“明月高楼休独倚”,是自劝,也是自解,更深一层的则是思乡之苦;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说不尽的相思,那排遣不尽的忧愁,花不能解,水不能带走;在欧阳修那里“楼高不见章台路”,山重水复,关山阻隔,即使登上高楼,也看不到丈夫,一个可悲可叹的妇人形象跃然纸上;一向狂欢终了的晏几道在“舞低杨柳楼心月”的狂欢后,也只剩下“梦后楼台高锁”的孤寂;一向学问深厚,天赋极高的秦观,在登上高台时也只感叹“倚楼极目,时见栖鸦”的荒凉;即使是一向豪迈大度的东坡,在空楼中也只能感叹“空锁楼中燕”,景物依然,只是人已不在,只有每年来此筑巢的燕儿,能述说那烟云一般缥缈的往事吧。

高楼,西楼,楼空,楼头,楼台,夕阳,残照,明月,晚霞。

抒不完的国家变迁,唱不尽的人世悲欢。

让我们把《诗经》、汉赋、唐诗先束之高阁,打开宋词,闻一闻透过纸背的墨香。

打开扉页,揽词自看时,我们总会觉得词人们的点点落寞和闲愁透过“高楼”这个意象,伴随着词人孤独的身影,在夕阳的残照里,透过芳香的书页,穿越千年,向我们袭来。

时间的长河,永不停歇地奔腾汹涌,朝代的兴替,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宋王朝的特殊性,使词人的作品大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历经千年,宋代的硝烟已在日升月落中化为尘埃,但词人们给我们留下的词中的感悟和感伤,又怎能在历史的烟云中散去呢?
(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