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对话剧作品的情节推动作用 —以话剧《宝岛一村》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音乐对话剧作品的情节推动作用
——以话剧宝岛一村为例
摘要:"眷村",对于内地的年轻人们而言,是一段不曾为内地人们所知晓的浪漫爱情故事。
由于各种各方面的特殊原因,内地的年轻人们对于中国历史那段时期的台湾几乎没有了解。
我们不是很清楚在那个特殊的中国历史发展年代里台湾到底究竟曾经发生了什么,也不清楚我们的同胞在台湾如何的过着和生活。
《宝岛一村》作为一部已经火了十余年的台湾爱情浪漫话剧,见证了一段海峡两岸人民之间暌隔六十年的浪漫美好记忆和真挚浪漫情感,见证了台湾不同时代的社会转型、不同成长年龄段各族群的彼此相互沟通谅解,诉说了那个不说很多可能就注定会随即永远消失的爱情故事。
本文通过分析对话语戏剧中三个最具有重要代表性话剧音乐的案例分析,浅析话剧音乐对于整个中国话剧的巨大推动力和作用。
关键词:眷村;思乡;爱
1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宝岛一村》从第一批来到岛上的眷民渴望回乡,到眷村的第二代人出生、扎根,再回到大陆探亲。
通过3个半小时的话剧来展现60年的沧桑过往,生动形象的刻画书写着小半个中国的历史。
这部在豆瓣享誉无数好评有着9.2高分的话剧《宝岛一村》,在中国话剧届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具有着跨时代的非凡意义。
在这部话剧中,每一幕每一场之间插入的音乐把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展露的淋漓尽致,其中选择的的音乐也多为大家的所熟知,将音乐与话剧作品完美的合二为一,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是观众跟方便理解人物。
1.2 音乐对于艺术作品的意义
一部优质的舞台艺术作品主要取决于情节、人物、场景与背景音乐等。
首先,话剧本身是音乐与画面相互结合的艺术,人的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是在第一时间接受讯息,其次话剧本身带有多种不同的功能性。
其中,背景音乐的作用是当前推动电影人物背景与故事情节融合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即使是非常容易吸引观众的剧情及非常完美的人物形象,没有通过音乐来进行渲染,观众依然不会对它有很强的视觉带入感。
而倘若在任何一部话剧作品中,随意地插入一首流行歌曲作为这部话剧作品中的背景音乐,即使它拥有很好的话剧情节与故事人物,观赏者一样不会对它有任何代入感。
因此,背景音乐搭配需要按照人物
刻画与故事情节的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搭配,不一样的故事情节与不同人物刻画则需要分别搭配不一样的音乐,才能呈现出令观众称赞绝佳的舞台效果。
2 《宝岛一村》作品分析
2.1 创作背景
《宝岛一村》这部话剧描述了三代人,三代眷村的居民,一个来自不同地方数量巨大却又成为了统一时代背景下的同一类人,从离开时的浓浓乡愁再到认同这里是家的过程,是一大群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重新开始的旅程。
用欢笑和泪水,反差与诙谐幽默的手法,真实的还原了60年来“眷村人”的生命历程。
用三个半小时叙说几十年间的时间里,人物关系,历史故事的戏剧性变化,使得《宝岛一村》成为有着“时间记忆”功能的文化载体。
由中国四面八方的普通百姓交织组成的“眷村人”,形成了这种“种族融合”的“眷村”历史。
因为一个个普通人,也正是这一个个普通人,有着割不断也舍不得割去的大陆的血脉情缘。
也正是由于这段历史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才导致大陆的同胞们更加迫切的想要了解那时候那个背景下的台湾同胞经历了什么。
2.2 内容梗概
战乱,孕造了宝岛一村这个特殊的村子,孕造了“眷民”这个特殊的族群,又因为正是时代的变迁,也使得这个村子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同是天涯沦落人,几代人的悲欢离合在这里上演,磕磕绊绊互相搀扶着走过几十年,有欢笑,有泪水,有爱,也有恨,重复的希望或是失望着,一起度过这段不寻常的眷村生活。
老赵的丈母娘钱奶奶在恨,恨她自己经营半辈子的饭馆毁于一旦;小朱在恨,恨他一如往常出门,却被迫抛妻弃子,独闯海岛;周飞官也在恨,恨他自己的同袍爱人驾驶战机坠毁于大陆战场,自己被迫无奈驾驶着飞机逃往台湾。
这是战争年代的洪流之下,无数个普通人和普通家庭的一个个缩影。
他们用对时局的懊恨编织起一张张思念家乡的大网,把对故土的四年,对亲人的想念包过其中,以为拖着这张网就可以让自己忘不了失败的痛苦,就可以时刻准备好被动员反攻回去,回到家乡安居乐业。
但从盛夏到寒冬,从春节到中秋,一个个寒暑交替,让“回家”这个小小心愿变得越来越渺茫,靠着恨意和愤怒已经支撑不了太久。
于是,老赵丈母娘拿出了从大陆带来的擀面杖,手把手细心地教隔壁的媳妇儿如
何包包子;小朱和被赶出家门的本地媳妇开始了两人搭伙过日子的生活;周飞官虽然被停飞,但也还默默替同学照顾着妻子小孩。
时间一点点过去,几户人家在眷村扎根,随着孩子们一天一天的慢慢长大,心里也就默默的明白了,那个日夜思念的家或许只能深深藏在心底了。
然而,他们都只是这时代的普通人,最后一切的一切,终究是大梦一场空,除了心里那些难以言说的爱恨情仇在缓缓流淌,什么都没有留下。
在最后的结尾,那些在眷村长大的孩子们重新聚集在一起,在眷村拆掉的那一刻,一起重温儿时共同长大的童年岁月,也对那个不平凡的童年时代做个最后告别。
告别从北平带来的一台唱片机,告别躲在防空洞里的一声悄悄话,也告别那段一起并肩走过的美好青春。
这个岛上眷村,多半生的爱恨恩怨情仇都在此瞬间发生,谁又能真正放得下呢?于是,他们也像父辈一样,纷纷离开这里,却又时刻念兹在兹,凝结和形成一辈子的故土乡愁。
《宝岛一村》通过极其质朴和细腻的抒情叙事表现手法,在对戏剧中生活细节的巧妙处理上别具一格,展示了这样一群永远走在
回家路上的人的那种乡情、乡愁。
这样一组特殊年代所定格的特殊群像,时刻在撼动着广大观众的心灵,也使得许多观众在某种情感上与之产生了强烈共鸣,与其剧中人一同感受
欢笑、泪水、思念、沉痛。
该剧无论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刻画的深厚扎实性,还是故事情节推理逻辑的严谨性,都称得上这是一部杰出的中国现实主义戏剧。
3 《宝岛一村》中音乐对于情节发展的推动分析
3.1 《Final Breath》
3.1.1 音乐赏析
歌曲的名字直译叫做《最后一口气》,安静的像是沉浸在结冰的湖面,天上的星星,月亮,悦动演示着光辉,再回头看看,等的人早就不在了,能陪你的也就这些星月,山野。
而这首音乐在话剧中出现的时间恰好是在第一幕第五场结束时,关于戴笠是否死了大家的众说纷纭后,旁白带出了当时的情境。
该歌曲没有一句歌词,但是却表达出了眷村人那百味杂陈的心情。
3.1.2 实时社会背景
宝岛一村是个空军眷村,村子里的人们最怕的就是在傍晚时分,看到几位穿着整齐的军官们来敲飞行员家的门,或听到电话铃声响起。
接着,就知道,又有一户人家回不去了。
旁白告诉我们的,不只是一架架摔了的飞机,更是眷村中,这一个个家庭对于回家希望的
破灭。
故事一开场,一群老兵排队领取眷村门牌号,就有不少让人瞠目捧腹的故事笑料;随后,当赵家、周家和朱家陆续搬进来“成型”后,登场的便是淋漓尽致、洋洋洒洒的百态人生。
老朱、老周和老赵经常在大榕树下讨论着“戴笠到底有没有死”,那段“不见的人都凑到一块去了?这么说的话,孙中山和袁世凯可以一起打麻将,希特勒在一旁端茶倒水,梅兰芳也来上一段……”更是让大家笑得前俯后合。
而更多的时侯便是让我们看的心中无限悲楚:老赵家丈母娘教台湾的太太做包子的时候,口里总是默默念叨着“天津,我家,我老家……”,拎着从祖传的擀面杖连比带划,黯然垂泪。
大家来到台湾的第一顿年夜饭,纷纷举杯敬酒提出新年希望"明年就回去过年了"。
如云说:“老赵你好幸福,你有妈妈在身边,我先生已经两年没有见到他妈妈了。
所以今天我代表所有的人来敬你”话音落下所有人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抬头望着北极星的方向,心里算着回家的路,我们有多久没有回家了呢?
3.1.3 对于剧情的推动作用
戴笠是否死了?他是回了大陆叛逃了他的组织还是阵亡于战场我们无从得知。
但我们知道的是,他回不来了。
在众人纷纭中,灯光变暗,响起了音乐。
在那一刻,仿佛一切都静止了,悲痛、叹息、怅然。
说不清是在感慨什么,但是一切又被伤感所笼罩。
在音乐的烘托下,旁白的解读显得一切那么的合情合理,音乐逐渐结束,下一幕的故事逐渐开始,但是,刚刚还在伤痛中的我们好像也和当时的人们一样,经历过失去的悲痛,又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
在音乐的推动下,一切自然而又平静,像潺潺河水宁静的诉说着眷村一代人的往事。
3.2 《往事只能回味》
3.2.1 音乐赏析
3.2.1.1 歌词品鉴
除了悠扬而又略带伤感的音乐旋律之外,最让人唏嘘的,是歌词中传达出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对负心人的感慨和怨念。
歌词虽然简单却有着宋词的韵味,寥寥几语,营造了一种隽永的意味。
时光已逝永不回,伴随这年龄的增长,对于过往的事情会反复感怀,充满了怨念和不舍,这种感觉,就像对负心爱人的感情,充满了怨恨又充满了不舍。
歌词只有短短九句,但在内容上层层递进,从对一段时间恍如已逝的深切感怀,再到对爱人的伤心怨
念,不断递进后再向前一步推进,最后在“我只有在梦里相依偎”戛然而止,充满了无限想象的同时,也为话剧的剧情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首歌中,风即来即去,不为谁而停留半步,也不为谁而等待几时。
大毛与大牛的青梅竹马就像歌词里所写的一样,春风又吹红了花蕊,你也添了新岁。
眼前的彼此还是彼此,但却又似曾相识。
人心像是一架做工最精密的相机,它把过往的美好留在了时间的缝隙中,只要人心向生,美好必将被保存。
而在你我走过的时间长河里,一定会有零零星星的过往,在某一个疏影横斜水清浅的黄昏,在某一个薰风草木酣的午后,心中留存的底片就会被冲洗出往日的颜色,肆意舞动着绚丽缤纷的姿态。
两个人的爱情又何尝不是,我以为你会等我,我以为你退缩。
抛开无悔的背后,一切都是那么的可说又不可言。
然而,花蕊依然会红,海水依旧很蓝,歌声还在飘荡,而那一段段的青春与爱恋已凝成了心灵底片,在春去秋来的风里结成了回忆的故事。
3.2.1.2 曲式分析
歌曲采用的是单二部曲式,两个乐段彼此独立又紧密结合。
从旋律构成来说,音乐素材虽然简洁但又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从结构上来看,乐曲一共四个乐句,第四乐句重复
第二乐句构成了abcb的曲式结构,但是这并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音乐的再次升华,符合在中国传统作品创作中重复下句的手法。
也符合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从和声调试来看,歌曲采用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更加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气质也更加复合充满中国传统诗词韵味的歌词。
3.2.2 新一代人的落地生根
这首音乐是在话剧的第二场刚开始,灯光渐亮。
留声机中传出了六十年代国语歌曲《往事只能回味》。
第一代“眷村人”变成了中年人。
老赵坐在藤椅上;朱家正中央的电线杆也还在,小朱坐在家中一张小方桌前;周宁在家里听一台收音机。
年轻人跑过舞台,村子中充满着朝气。
小毛以说书人的身份出现在舞台一侧的聚光中,介绍起了在舞台上展开的情景。
所有角色也根据小毛的念白说明上、下场。
这一群原本以为很快就要回家的人们就这么住了下来,从想回家,到这里变成他们的家。
剧情发展的同时,大牛和大毛出生了,眷一代孕育了眷二代。
在眷村出生长大的新一代不愿意向命运低头。
青梅竹马、互生爱意的大毛与大牛悄悄约定:“一定要走出去”。
但是《往事只能回味》的幕前插曲也注定了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只能沦落天涯仍未忘彼此的遗憾。
多少凄苦、隐忍的岁月,他们也都要慢慢从青葱黑发走到鬓间银丝。
两小无猜的大毛与大牛也在异国赌场重温着往日旧梦:
“我一年最多睡了 300 张不同的床。
”
“你好忙啊。
你在干什么?”
“……在,找你吧。
”
大牛即便已经立业成家,也还是忘不了眷村里那个女孩,曲终人散怎叹花谢花落,一语成真的命运感让人不禁唏嘘。
在这个小眷村里,人们心中对“家”的概念渺茫却又好似更加坚定了一些。
3.2.3 对于剧情的推动作用
伴随着灯光的逐渐亮起,优雅而不幽怨的音乐也开始轻轻吟唱。
第一代人的渐入中年伴随着新一代人的逐渐长大。
吾心安处是故乡,而心在哪里呢,家又在哪里呢?第一代人的逐渐迷茫与第二代人的新一轮期待在这循环的曲调和轻轻地吟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歌词也为后面剧情的做出了铺垫。
显然,这段音乐已经不仅仅简单的承上启下。
他更深入这一幕这一场的灵魂之中。
我们回味往事,往事也只能回味,而每一个话剧的观众想必也
一定在沉思,到底曾经是层样的过往,让当时的人们颠沛流离。
3.3 《三朵花》
3.3.1 音乐赏析
“一朵花对的是喜相逢,两朵花对的是燕双飞,三朵花对的是心上人”
第二幕第八场一开头,韩宝仪的经典之作一直《三朵花》出现了,看似欢快轻松的曲调作为后面剧情的铺垫,细细品味会发现,其实并没有这么欢快。
剧中,大车要去参加电视台的“三朵花”节目,邻居周宁先替他演练- -番,起唱了一个字“我”,众人齐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周宁说:“错!这首现在是禁歌,全部带走!”接下来,二毛又接唱:“走遍漫漫的天涯路,望断遥远.的云和树!”周宁又说:“错。
”大家不明白为什么又错,周宁说“没有理由!就是错!”如果知道这是一首1930年代的上海老歌,诉尽爱情失意的裒怨,就理解深谙党国禁忌的周宁何以说“错”。
接下来周宁自己对出了一首英文歌:“ whoa, whoa,whoa, yea, yea- -1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这场对歌既传达出村邻里间亲密无间的情感,又不着痕迹地将那一时代国民党意识形态的虚弱性暴露无遗。
而纵观整个话剧,当时那种压抑的这能至北京,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在音乐的带动下,整个话剧再次让人陷入沉思。
3.3.2 这里就是家
剧场空间不仅能逼真地还原现实生活环境,更具有特殊的赋义能力。
舞台与演区的分割、观众对演出的聚焦式欣赏、观演之间活生生的交流。
从防空洞的约定再到分开,许多年后后,大牛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见到大毛。
在牌桌前,二人没有缠绵,也没有倾泄的眼泪,平静的对话简单的拥抱,人到中年的大牛与大毛马上回到当下的生活角色中,这才是足够真实的现实。
我们不禁唏嘘泪目。
曾经,或许真的就只能是曾经了。
4 整体艺术表达
4.1 眷历史的以点映射
《宝岛一村》有一个相对另类的舞美设计:眷村三家人的三间房子一字排开,中间的朱家屋顶上戳着一根电线杆,最后巧夺天工地做成可以旋转的样子,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场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使部分情节的发展充满了情景再现的感觉和身临其境的氛围。
全村人寻找出走的离家逃跑如云的那场戏,整个布景都在推动下旋转。
如云走到前台,轻轻
一探身,在铁轨上又忍住了。
为了养长子,这个挣扎求生的女人没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这就是残酷的人生故事。
在三家人都将要回大陆探亲的那场重头戏,三场戏同时在舞台上出现,同一个舞台的空间里面如果把重头戏拍出电影感,恐怕很难真正达到一家人在舞台上的这种效果。
舞美运用了极简的舞台布置,只在舞台上摆放三把一字排开的椅子椅子,每一把的位置决定了整个家庭的位置。
这三把椅子分别组成出他们去拜访三次亲戚的模样。
随着舞台灯光的变化,北京、山东、上海的场景同时呈现在同一个舞台上。
简单而丰富。
此外,还有最后一场大戏:在村子拆迁前的最后一个除夕夜,村子里的老人们和小孩们都回到了村子里,热闹的气氛很快就聚拢了起来,这也是来自王伟忠真实的眷村回忆。
随着即将被拆除的眷村成为历史,一个时代即将结束,但生活还在继续。
60年前,成千上万的同胞们万万没有料到会来到这个孤岛上的眷村安家,在最后的绝望与无奈中聚集了眷村这一桌酸甜苦辣的宴席。
现在这三场盛宴即将结束,觥筹交错间,欢声笑语里,大家满眼都是泪。
4.2 细节化的真实人物色彩
剧中丰富饱满的感情和人物性格直接地反映了戏剧艺术作品的核心主题和其思想的内涵,使得戏剧艺术作品更加具有独特的文化审美和艺术价值。
《宝岛一村》的典型和细节具体化的人物并不是单纯的"定义人物",而是更加地追求了我们传统的戏剧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细节化,每一个典型的人物角色都被赋予了鲜明的语言特征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特征,使作品更具象征性和隐喻性。
这出戏的作者就像用一个巨大的显微镜去观察一个小角色被放大的命运,里面包含着“你,我,他”。
老一代的村落被时间的洪流被动地带向未知的天空和土地,新一代的“眷村人”则主动选择离开,努力开拓疆土,努力创造新的生活和故事。
这个眷村是远方,也是自己的故土。
从一心期盼着的离开,到一心的守候,再到远处的守望。
每个活在剧中的人都是总在苦苦思索自己是否"认命",他们总在"接受与反抗"中苦苦徘徊。
亲情、友情、爱情,种种的感情,五味杂陈。
4.3 舞台上的生活再现
该剧的布景和舞美设计简单、真实,舞台上和背景描绘的是一个眷村的日常生活地图,舞台的布景是两个木框搭建的简易组合式房屋,在着两个房屋一共生活了三户人家;村口的榕树下四张铁皮椅子,陪伴了眷村四个孩子和老人的成长和一生;神秘而黑暗的防空洞是眷村四个老人"开小会"的场所和地方。
这样一个舞台的整体在给大部分观众带来艺术感
受和审美的同时尽可能地充分还原了眷村日常生活的原貌。
《宝岛一村》的巧妙台词运用既是真实质朴的,又是超脱的。
在这样一部剧作中,台词的巧妙运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手段之一,它不仅能够用来刻画一个人物的其性格特征,还甚至可以很好地用来充分展现一个人物剧情的发展和其变化,从而更好地充分体现出了一部剧作的真实性和主题思想。
5 结论
这不是对政治立场的一般阐释,《宝岛一村》这部话剧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与政治、地域、文化的冲突,回归到人性最本质的真、善、美。
赖声川的《宝岛一村》与其说是对台湾的大规模演出,不如说是对这个眷村真实历史和生活的具体呈现。
随着人们逐渐远离家乡,从流浪的游子逐渐成为眷村的居民,扎根在这个台湾的眷村,残破的房屋承载了几十年的感情和寄托。
台湾眷村像一个温馨的大家庭,邻里相亲相爱,山山水水彼此温暖,拥有许多浓得化骨都分不开的真实历史回忆和爱情故事,感性的情怀和力量永远不容我们小觑。
在正片话剧中,穿插着十余次各种背景音乐。
二门今天所选的三首这是最具代表性的。
《Final Breath》对于伤感场景的氛围渲染,《往事只能回味》在整体灵魂层面的表现力,《三朵花》从艺术角度对人物的刻画等等。
用背景音乐把血浓于水的思乡情感紧密地结合,并将之作为一部渗透全台湾的话剧,把人性最单纯的一种思乡情绪也在这样的话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王茜.《宝岛一村》:眷村的感性情感记录[J].中国戏剧探究.2011SK193
[2]王茜.《宝岛一村》在泛着泪光的笑声中呈现历史镜像[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DOI:10.13867/ki.16745442.2012.02.008.
[3]刘钱倩.电影《霸王别姬》中音乐对情节的推动作用[J].博士论坛,2017(16).
[4]孔朝蓬,王珊.电影音乐对影片情节叙事的构建[J].文艺争鸣.2010( 06) .
[5]王欣.论电影音乐的审美认知[J].黄钟( 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 06) .
[6]陈靖.简论电影音乐的功能及其主体性[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09) .
[7]雅乌塔罗.电影音乐的抒情功能及其变现特征的审美心理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 03) .
[8]雅乌塔罗.从审美心理角度论电影音乐三个功能及表现特征[D].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2005.
[9]陈靖. 简论电影音乐的功能及其主体性[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 09)
[10]胡青龙,姜红,郅红.《和谐视域中的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电影文学,2010(16).
[11]朱明月.《永远走在回家的路上》[J].方艺术,2019( 04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