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的损失值是怎么核算出来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难的损失值是怎么核算出来的?
根据世界银行一项预算,2011年日本的大地震和海啸是有史以来损失最严重的一次灾难,最后的账单——2350亿美元(约15000亿人民币)。

2008年四川的大地震,虽然伤亡人数上远远超过日本,可是世行预算最终经济损失约为290亿美元(约1800亿元,中国公布的数字为8451亿元)。

过去的两三天,四川地震受灾地区的政府在社交媒体上逐渐公布已经统计到的伤亡人数,以及倒塌房屋、损坏的房屋、电线、水库、堰渠等。

截至周日晚上,有媒体统计雅安地震已经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亿元。

同时,一份咨询公司的经济学家将雅安地震最终的经济影响估算成了423亿。

那么,经济学家是如何估算自然灾害的经济损失,为什么不同的计算又有这样的天壤之别呢?
和金融危机一样,经济学家通过建立数据模型来衡量灾难的大小。

以地震为例,它带来的经济损失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首先是对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直接破坏,譬如一个发电站的倒塌以及在事故中死亡的员工。

这是灾区政府和民间立即就着手统计的数字。

其次,电力的丧失对发电站的拥有者来说造成了产出的停止以及直接经济损失。

最后,供电的停止还会给所有用户的经济活动带来间接的损失。

很容易想象,衡量这三种后果的难度是渐进的。

比如生产饲料的希望集团声称面临的损失将高达数亿元,这个估算的背后可能包括了厂房的损失,产量受到限制,以及受灾客户订单的损失。

但是如何去除本来就日渐萧条的养猪业和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呈现地震的打击,并不简单。

(更不用说走好赢得政府援助和稳定投资者信心这根平衡木。


可以看出全面的衡量灾害损失并不容易,经济学家的工作远远不是汇总各方面报道的数字这么简单。

有些讽刺的是,在这方面最有经验的是军队,因为在战争中,轰
炸战略目标的动机往往是造成最大的敌方损失,包括直接和间接经济后果。

现代经济学中对灾害统计的研究,也是始于二战美国空军的战略轰炸计划。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学本身的进步,特别是在微观层面的量化模型越来越贴近现实,也让统计自然灾害损失的工作更加可信,当然也更复杂。

比如经济学家会问自己,面对灾难,人的决策诱因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些因素互动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蜂拥至灾区的记者很可能导致灾区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让已经短缺的物资更加难以满足需求。

有时候,灾害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则不那么直接。

例如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过后,经济学家在日本其他地区观察到了可支配收入消费出现降低。

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日本人对同胞的同情和哀悼之心降低了消费欲望,也可能因为部分可支配收入转变为了捐款,用来购买救灾物资。

对比文章开头世界银行对日本海啸和汶川地震损失的估算你会发现,同样级别的灾害发生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后果。

汶川地震的伤亡人数虽多,最终经济损失却相对较小。

这是为什么,经济学家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一般来说,低收入、依靠农业的地区直接经济损失可能看上去很严重——电视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在芦山县周边大量的瓦房倒塌——但是间接的经济后果不会那么深远。

而在中等或更发达的地区,因为供应链和服务业与外界的交流更加复杂,间接经济后果很容易就能超过直接损失。

在这个话题上再进一步,你会发现大力发展经济和降低自然灾害的经济后果这两个目标可能出现冲突。

在云贵川山区,依赖集约宅基地、盖高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期促进了经济指标的进步,可是当地震来临之时,你会发现它的短处和昂贵的代价。

在尽一切努力降低未来地震中直接损毁财产和生命的同时,了解经济学家对灾难损失的调查方法,政府和民间组织应当反向思维,看到我们发展模式中其他隐藏和已经暴露出来的威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