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在80,90年代的文学创作态度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朔公然宣称谁要戏就给谁写戏,率先给自己的作品开价。 即对文学性质和功能都做了确定不移的世俗化解释。 在80.90年代他的写作态度是试图“把责任扔到九霄云外”。 王朔认为作家是普通人,把作家身上那神圣的光环抹掉了,他 认为作家创作并不是多么的神圣,多么严肃的事情,因而他提 出了作家创作只是一种职业,文人无非是用笔写字,编故事娱 乐百姓的行当„„,就像农民种地收粮一样,只是一种赖以谋 生的手段和工具。在王朔看来,文学创作仅仅是一种“娱乐”, 一种“谋生手段”,不再以崇高展示伟大。 在他的作品中,这些“痞子”们关心的是社会能给他们提供 怎样的空隙,怎样的便利以及能获得多少利,出发点是享乐的, 利己的,实用的。比如在《顽主》中,“三T”公司特设“三T”文学 奖。授奖大会上,台上是伪劣作家和假冒政府官员,台下是奔 免费饮料和舞会而来的男男女女,奖品是副食店废弃的咸菜坛 子。
关键词一:“调侃”
即在文体上创建的“侃爷式”的新京味小说和在文化上追求都市潜 意识的快意释放。
调侃的态度体现在王朔的作品中,主要就是一些不加修饰的粗糙的所谓 的“痞子语言”,在他那里没有什么正经,严肃,神圣,高尚。通过对话式 的‘神侃’来刻画人物,推动故事发展。 在《顽主》这篇小说中,王朔虚构了一个“三T”公司,以“替人解难、 替人解闷、替人受过”为宗旨,作品中的主人公用最虔诚的正经去干最荒唐 无聊的事情,甚至包括替别人谈恋爱!小说中的人物并非没有任何文化教养, 然而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几乎全部体现在一张嘴上——调侃、贫嘴,造成高 级或低级的笑料。于是就有了小说中这一幕:
王朔简介
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他的 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 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 有风格,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 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 英立场都有嘲讽,后进入影视业,电视剧《渴 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
《顽 主》
王朔作品中的人物似乎都是痞子,这些人没有远大的理想,整 天无所事事,神吹胡侃,一副没心没肺的模样。其实是一种生活方 式的选择,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和抵制。满口仁义的真人君子在“ 顽主”们看来是社会正真败坏的蛀虫,而“忠孝礼仪” 的千年旗 帜在他们眼中只是风口浪尖的幌子,恨不得将其连根拔起而做到无 欲则刚,刚烈洒脱进而能玩世事于掌控之中:“笑天下该笑之事, 讽世间该讽之人”。在“顽主”们看来,一切虚妄的价值观念都该 被嘲笑,一切假仁假义的理想主义都该被讽刺,王朔不遗余力地嘲 笑那些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嘲笑理想主义者,嘲笑将道德、理想这 些大词汇当饭吃的人。他颠覆了一切正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在《顽主》中,一开始他就拿文学开涮。以嘲弄文学青年和文学 开始,“三T”公司所办的授奖仪式则将嘲弄推向高潮。业余文学爱 好者宝康写了一些作品,渴望得到社会承认,“三T”公司特设“三T” 文学奖。授奖大会上,台上是伪劣作家和假冒政府官员,台下是奔 免费饮料和舞会而来的男男女女,奖品是副食店废弃的咸菜坛子。
关键词四:“自我炒作”
“自我炒作”如果拨去道德的外衣,其性质无疑会成为一种无成 本的自我宣传。王朔经常在媒体露面,嬉笑怒骂,出言不逊,或贬 低自己,或嘲讽他人,笑金庸,贬鲁迅,骂孔子。 我们且不对王朔的人品和“言行”做道德上的评价,且就这种哗 众取宠、自我炒作的个人行为在客观上所起的轰动效应来说,确实 使他赚足众人的眼球,不仅为王朔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润,也为王 朔的成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朔将“类型化人物”用于文学创作,例如《顽主》中的几个主 角,都和《私人订制》《甲方乙方》有共同点,都是一些社会青年 通过组织奇怪的,不为人常见的活动,来实现自我,博得眼球。或 是贬低自己,吸引大众。 比如《千万别把我当人》中,中年大夫和唐元豹之间有这样一段 对话:
"我改。" "改屁!你这辈子改过什么,除了尿炕改了,生来什么模样现在还是什么模样。 "少妇哭闹起来,"不过了,坚决不过了,没法过了,结婚前还见得着面儿,结婚后 整个成了小寡妇。" 少妇一抬手把桌上的杯子扫到地上,接着把一托盘茶杯挨个摔到地上。马青也 抓起烟灰缸摔在地上,接着端起电视机:"不过就不过!" "别价。"少妇尖叫着扑过来按住他的手,"这个不能摔棗你是来让我出气的还是 来气我的?" "你说过你丈夫急了逮什么摔什么。"马青理直气壮地说,"你又要求我必须像他。 " "可我丈夫急也不摔贵重物品,你这是随意发挥。" "你没交代清楚。" "这是不言而喻的。" "好吧,电视机放回去。下边该什么词儿了?" "真差劲,看来你们公司没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就把你派来了。下边是我爱 „„" "我爱你。" 马青和少妇愣愣地互相看着。
关键词三:“反传统”
这种态度主要通过他笔下的“文化边缘人” 的生活和价值观体现出来。 很自然的对于社会现有秩序和对于他们的文 化心理相背离的传统思想进行反叛与抗击。他们 对现实的反抗主要表现为一种语言上的调侃与讽 刺,他们所拥有的心态是一种充满绝望的怨怼。 对一切所谓的正统都看不惯,瞧不起,充满对知 识分子的嘲讽。
顽主,是北京地区对聪明仗义但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但 不堕落的一种社会人员的统称
内容简介: 青年于观、马青、杨重办了一个以“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 人受过”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三T公司。一时间,客似云来。杨重替 某医生与女友刘美萍谈恋爱;马青替一男子舌战娇妻;经理于观接 待号称作品应获大奖的“作家”宝康。但很快,事情的发展出乎意 料,杨重的顾客刘美萍竟对他有了爱慕之心;为“作家”宝康举办 的颁奖大会,不得不临时抓人商场扮演发言的名人;怕女友在分手 时掉泪的人前来求助,结果要告吹的女友正是刘美萍;替顾客照料 患重病的老太太,最后却被其亲属告上法院。三T公司被停业整顿, 同时也接到了法院的传票,老太太的亲属们坐在营业部要求赔偿损 失„„于观、马青、杨重三人走上大街以冲撞其他人来发泄怒气, 没有人理睬他们,当他们离开已停业的公司时,发现门口排起了长 长的队伍,都是需要帮助解决生活难题的人。
这种调侃虽然境界并不高,但是确实是文革后压抑氛 围的释放。摆脱了“寻根文学”和“第五代”的沉重深度 模式。一家替人解难解闷替人受过的公司,一群油腔滑调 机智诙谐的青年,一个个真实得可触可摸的生动场景……看 似调侃、胡闹、玩世不恭,实际上亮出的全是生活的本色。
关键词二:“赚钱”
即新发迹的文化个体户代表
“下面我们做一次小小测验,请不要紧张,就像小时候你父母对你提问一样,回 答不上也没关系,相信你能会回答地很好,都不是些很难的问题,千万别紧张。” “请吧,”唐元豹诚恳地说,“我尽量满足各位。” “谢谢,”大夫说,“下面开始,请看我手中的卡片。这上面画着一只猴子和 一个人,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能否用一句话说明人与猴子最根本的区别——请你 回答。” “猴子全身有毛,人只有几处有毛。” “回答正确,得分。” “下面我问第二个问题,还是这张卡片,这只猴子和这个人,是猴子的脸皮厚 呢还是人的脸皮厚抑或是一样厚——请你回答。” “人脸皮厚。” “回答错误——扣分!” “没错。”唐元豹看到刚得的分被扣光,有点急,“是人脸皮厚么,猴子的脸 老是红的,而人几乎不红,明显厚于猴子。” “你错了,应该说猴子的屁股老是红的,而人的屁股几乎不红,——晒也不红, 当然问题不在这儿,我问的是脸而不是屁股。这一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猴子脸皮厚 ——因为人没脸。” “那你冲着我的是什么?” “面,面部。”大夫沉着地说,“这是一道思辨题,你没有正确理解题意。”
以《顽主》为例看王朔在80,90年代的文学创作态度
大纲
王朔简介 《顽主》内容简介 创作态度 1.调侃 2.赚钱 3.反传统 4.自我炒作
王朔简介
王朔,我国著名作家,编剧。1958年,出生 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宁岫岩,1976年毕业于 北京四十四中学,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 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 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 作为生。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短篇小说《 等待》发表于当年《解放军文艺》文学杂志第11 期),自1984年初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小姐》 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 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 了数十集电视剧。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 国,从事自由写作。
小说写到:大会继续庄严隆重地进行,宝康代表获奖作家发 言,他很激动,很感慨,喜悦的心情使他几乎语无伦次。他谈到 母亲,谈到童年,谈到村边的小河和小学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吱 吱呀呀声,他又谈到了少年的他的顽劣,管片民警的谆谆善诱, 街道大妈的嘘寒问暖。他谈得很动情,眼里闪着泪花,哽咽不语, 泣不成声,以至一个晚到的观众感动地对旁边的人说:“这失足 青年讲得太好了。” 作者明显持憎恶态度的是以《顽主》中赵尧舜为典型的一类 人物,赵尧舜是那种典型的“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人。他虚 伪、做作,外表一副正人君子、仁厚长者的风范,内心却是极其 阴暗和卑劣的。 而当作品写到赵尧舜内心阴暗卑劣时:赵尧舜为了报复于观 马青他们,故意用公用电话学着别人的腔调辱骂于观的父亲,用 心何其歹毒下作。
王朔自己曾深有同感地说:“影视创作为我带来了远超出小说 创作的名声和收益,如果我没有适时地转入影视创作,十有八九我 至今仍在黑暗中摸索,写吐了血也不为人所知„„”。 影视传媒的作用使王朔受益匪浅,王朔成功的利用了这一点。 利用媒介,将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1988年,对王朔来说,是名符 其实的幸运年,他的四部小说分别被改拍成电影:《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改编建新导演),《大喘气》(改编自《橡皮人》, 叶大鹰导演),《顽主》(改编自同名小说,米家山导演),这一 年在电影界被称为“王朔年”。所以说,无论是从作品本身中间, 还是他写作品的出发点上,都是围绕着“赚钱”这一论调展开。
"你这个不要脸的还回来干吗?接着和你那帮哥儿们'砍'呀?" 一个年轻的少妇在自己的公寓里横眉立目的臭骂马青。 "别回家了,和老婆在一起多枯燥,你就整宿地和哥儿们神'砍'没准还能'砍 '晕个 把眼睛水汪汪的女学生就像当初'砍'晕我一样,卑鄙的东西!你说你是什么鸟变的?人 家有酒瘾棋瘾大烟瘾,什么瘾都说得过去,没听说像你这样有'砍'瘾的,往哪儿一坐就 屁股发沉眼儿发光,抽水马桶似的一拉就哗哗喷水,也不管认识不认识听过没听过,早 知道有这特长,中苏谈判请你去得了。外头跟个八哥似的,回家见我就没词儿,跟你多 说一句话就烦。"
在这其中其实蕴含着作者很深的思想那就是“反精英论”和揭示 社会中一部分人人性的虚伪和扭曲。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出赵尧舜教 训于观马青杨重时俨然自己一副全能上帝人类精英的架势,王朔对 此是恨之又恨的。王朔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止一次地提出“反精英 论”,他认为这是违背众生平等的原则的。这就很有力度地刺痛了 社会上一些自诩为精英的所谓学界名流。 王朔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用“调侃”的“痞子语言”来描述这些 痞子们的生活。而他们的生活特点,又可以用一个“轻与重”来概 括: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轻轻松松地活着”,他们的确也做到了 这一点,但是他们的“轻”,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最后得到的却 是生活失重后的焦虑。本身也就展现了王朔自己对于这种传统的憎 恶。
"我爱你。"马青重复了一遍,看到少妇仍没反应,十分别扭地又说,"别闹了,宝 贝儿。" 少妇笑了起来。 马青涨红脸为自己辩解:"我没法再学得更像了,这词儿扎人。" "好好,我不苛求你。"少妇笑着摆摆手,"意思到了就行。" "其实我是心里对你好,嘴上不说。" "你最好还是心里对我不好,嘴上说。" "现在不是提倡默默的奉献吗?"马青的样子就像被武林高手攥住了裤裆,"你生起 气来真好看。" "好啦好啦,到此为止吧,别再折磨你了。"少妇笑得直打嗝地说,"真难为你了。 " "难为我没什么,只要您满意。" "满意满意。"少妇拿出钱包给马青钞票,"整治我丈夫也没这么有意思,下回有事 还找你。“
比如在《顽主》中,“三T”公司特设“三T”文学奖。授奖 大会上,台上是伪劣作家和假冒政府官员,台下是奔免 费饮料和舞会而来的男男女女,奖品是副食店废弃的咸 菜坛子。
"我问的是奖杯。" "地上。"马青指了指众人脚下的坛坛罐罐。 "就这个!?"于观举起一个大肚坛子难以置信地端详,猛地顿在地上,愤怒地 说 ,"这是腌鸭蛋的坛子。" "你别火呀,头儿。"马青笑嘻嘻地说,"这坛子沉着呐。您不给钱让我弄坛子, 弄来这咸菜坛子就不错了,什么坛子不是坛子?" "得,这回坛子胡同了。"于观绝望地说,"我怎么能不动声色地给著名作家们 每人发一个咸菜坛子?人家准会恼我们。" "昨晚偷的这些坛子?"杨重小声问马青。 "哪里,"马青说,"正经是我们胡同口副食店赞助的。头儿,人家可要鸣谢 , 我答应人家了,不能言而无信。"
关键词一:“调侃”
即在文体上创建的“侃爷式”的新京味小说和在文化上追求都市潜 意识的快意释放。
调侃的态度体现在王朔的作品中,主要就是一些不加修饰的粗糙的所谓 的“痞子语言”,在他那里没有什么正经,严肃,神圣,高尚。通过对话式 的‘神侃’来刻画人物,推动故事发展。 在《顽主》这篇小说中,王朔虚构了一个“三T”公司,以“替人解难、 替人解闷、替人受过”为宗旨,作品中的主人公用最虔诚的正经去干最荒唐 无聊的事情,甚至包括替别人谈恋爱!小说中的人物并非没有任何文化教养, 然而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几乎全部体现在一张嘴上——调侃、贫嘴,造成高 级或低级的笑料。于是就有了小说中这一幕:
王朔简介
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他的 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 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 有风格,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 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 英立场都有嘲讽,后进入影视业,电视剧《渴 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
《顽 主》
王朔作品中的人物似乎都是痞子,这些人没有远大的理想,整 天无所事事,神吹胡侃,一副没心没肺的模样。其实是一种生活方 式的选择,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和抵制。满口仁义的真人君子在“ 顽主”们看来是社会正真败坏的蛀虫,而“忠孝礼仪” 的千年旗 帜在他们眼中只是风口浪尖的幌子,恨不得将其连根拔起而做到无 欲则刚,刚烈洒脱进而能玩世事于掌控之中:“笑天下该笑之事, 讽世间该讽之人”。在“顽主”们看来,一切虚妄的价值观念都该 被嘲笑,一切假仁假义的理想主义都该被讽刺,王朔不遗余力地嘲 笑那些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嘲笑理想主义者,嘲笑将道德、理想这 些大词汇当饭吃的人。他颠覆了一切正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在《顽主》中,一开始他就拿文学开涮。以嘲弄文学青年和文学 开始,“三T”公司所办的授奖仪式则将嘲弄推向高潮。业余文学爱 好者宝康写了一些作品,渴望得到社会承认,“三T”公司特设“三T” 文学奖。授奖大会上,台上是伪劣作家和假冒政府官员,台下是奔 免费饮料和舞会而来的男男女女,奖品是副食店废弃的咸菜坛子。
关键词四:“自我炒作”
“自我炒作”如果拨去道德的外衣,其性质无疑会成为一种无成 本的自我宣传。王朔经常在媒体露面,嬉笑怒骂,出言不逊,或贬 低自己,或嘲讽他人,笑金庸,贬鲁迅,骂孔子。 我们且不对王朔的人品和“言行”做道德上的评价,且就这种哗 众取宠、自我炒作的个人行为在客观上所起的轰动效应来说,确实 使他赚足众人的眼球,不仅为王朔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润,也为王 朔的成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朔将“类型化人物”用于文学创作,例如《顽主》中的几个主 角,都和《私人订制》《甲方乙方》有共同点,都是一些社会青年 通过组织奇怪的,不为人常见的活动,来实现自我,博得眼球。或 是贬低自己,吸引大众。 比如《千万别把我当人》中,中年大夫和唐元豹之间有这样一段 对话:
"我改。" "改屁!你这辈子改过什么,除了尿炕改了,生来什么模样现在还是什么模样。 "少妇哭闹起来,"不过了,坚决不过了,没法过了,结婚前还见得着面儿,结婚后 整个成了小寡妇。" 少妇一抬手把桌上的杯子扫到地上,接着把一托盘茶杯挨个摔到地上。马青也 抓起烟灰缸摔在地上,接着端起电视机:"不过就不过!" "别价。"少妇尖叫着扑过来按住他的手,"这个不能摔棗你是来让我出气的还是 来气我的?" "你说过你丈夫急了逮什么摔什么。"马青理直气壮地说,"你又要求我必须像他。 " "可我丈夫急也不摔贵重物品,你这是随意发挥。" "你没交代清楚。" "这是不言而喻的。" "好吧,电视机放回去。下边该什么词儿了?" "真差劲,看来你们公司没经过良好的职业培训就把你派来了。下边是我爱 „„" "我爱你。" 马青和少妇愣愣地互相看着。
关键词三:“反传统”
这种态度主要通过他笔下的“文化边缘人” 的生活和价值观体现出来。 很自然的对于社会现有秩序和对于他们的文 化心理相背离的传统思想进行反叛与抗击。他们 对现实的反抗主要表现为一种语言上的调侃与讽 刺,他们所拥有的心态是一种充满绝望的怨怼。 对一切所谓的正统都看不惯,瞧不起,充满对知 识分子的嘲讽。
顽主,是北京地区对聪明仗义但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但 不堕落的一种社会人员的统称
内容简介: 青年于观、马青、杨重办了一个以“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 人受过”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三T公司。一时间,客似云来。杨重替 某医生与女友刘美萍谈恋爱;马青替一男子舌战娇妻;经理于观接 待号称作品应获大奖的“作家”宝康。但很快,事情的发展出乎意 料,杨重的顾客刘美萍竟对他有了爱慕之心;为“作家”宝康举办 的颁奖大会,不得不临时抓人商场扮演发言的名人;怕女友在分手 时掉泪的人前来求助,结果要告吹的女友正是刘美萍;替顾客照料 患重病的老太太,最后却被其亲属告上法院。三T公司被停业整顿, 同时也接到了法院的传票,老太太的亲属们坐在营业部要求赔偿损 失„„于观、马青、杨重三人走上大街以冲撞其他人来发泄怒气, 没有人理睬他们,当他们离开已停业的公司时,发现门口排起了长 长的队伍,都是需要帮助解决生活难题的人。
这种调侃虽然境界并不高,但是确实是文革后压抑氛 围的释放。摆脱了“寻根文学”和“第五代”的沉重深度 模式。一家替人解难解闷替人受过的公司,一群油腔滑调 机智诙谐的青年,一个个真实得可触可摸的生动场景……看 似调侃、胡闹、玩世不恭,实际上亮出的全是生活的本色。
关键词二:“赚钱”
即新发迹的文化个体户代表
“下面我们做一次小小测验,请不要紧张,就像小时候你父母对你提问一样,回 答不上也没关系,相信你能会回答地很好,都不是些很难的问题,千万别紧张。” “请吧,”唐元豹诚恳地说,“我尽量满足各位。” “谢谢,”大夫说,“下面开始,请看我手中的卡片。这上面画着一只猴子和 一个人,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能否用一句话说明人与猴子最根本的区别——请你 回答。” “猴子全身有毛,人只有几处有毛。” “回答正确,得分。” “下面我问第二个问题,还是这张卡片,这只猴子和这个人,是猴子的脸皮厚 呢还是人的脸皮厚抑或是一样厚——请你回答。” “人脸皮厚。” “回答错误——扣分!” “没错。”唐元豹看到刚得的分被扣光,有点急,“是人脸皮厚么,猴子的脸 老是红的,而人几乎不红,明显厚于猴子。” “你错了,应该说猴子的屁股老是红的,而人的屁股几乎不红,——晒也不红, 当然问题不在这儿,我问的是脸而不是屁股。这一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猴子脸皮厚 ——因为人没脸。” “那你冲着我的是什么?” “面,面部。”大夫沉着地说,“这是一道思辨题,你没有正确理解题意。”
以《顽主》为例看王朔在80,90年代的文学创作态度
大纲
王朔简介 《顽主》内容简介 创作态度 1.调侃 2.赚钱 3.反传统 4.自我炒作
王朔简介
王朔,我国著名作家,编剧。1958年,出生 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宁岫岩,1976年毕业于 北京四十四中学,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 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 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 作为生。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短篇小说《 等待》发表于当年《解放军文艺》文学杂志第11 期),自1984年初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小姐》 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 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 了数十集电视剧。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 国,从事自由写作。
小说写到:大会继续庄严隆重地进行,宝康代表获奖作家发 言,他很激动,很感慨,喜悦的心情使他几乎语无伦次。他谈到 母亲,谈到童年,谈到村边的小河和小学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吱 吱呀呀声,他又谈到了少年的他的顽劣,管片民警的谆谆善诱, 街道大妈的嘘寒问暖。他谈得很动情,眼里闪着泪花,哽咽不语, 泣不成声,以至一个晚到的观众感动地对旁边的人说:“这失足 青年讲得太好了。” 作者明显持憎恶态度的是以《顽主》中赵尧舜为典型的一类 人物,赵尧舜是那种典型的“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人。他虚 伪、做作,外表一副正人君子、仁厚长者的风范,内心却是极其 阴暗和卑劣的。 而当作品写到赵尧舜内心阴暗卑劣时:赵尧舜为了报复于观 马青他们,故意用公用电话学着别人的腔调辱骂于观的父亲,用 心何其歹毒下作。
王朔自己曾深有同感地说:“影视创作为我带来了远超出小说 创作的名声和收益,如果我没有适时地转入影视创作,十有八九我 至今仍在黑暗中摸索,写吐了血也不为人所知„„”。 影视传媒的作用使王朔受益匪浅,王朔成功的利用了这一点。 利用媒介,将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1988年,对王朔来说,是名符 其实的幸运年,他的四部小说分别被改拍成电影:《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改编建新导演),《大喘气》(改编自《橡皮人》, 叶大鹰导演),《顽主》(改编自同名小说,米家山导演),这一 年在电影界被称为“王朔年”。所以说,无论是从作品本身中间, 还是他写作品的出发点上,都是围绕着“赚钱”这一论调展开。
"你这个不要脸的还回来干吗?接着和你那帮哥儿们'砍'呀?" 一个年轻的少妇在自己的公寓里横眉立目的臭骂马青。 "别回家了,和老婆在一起多枯燥,你就整宿地和哥儿们神'砍'没准还能'砍 '晕个 把眼睛水汪汪的女学生就像当初'砍'晕我一样,卑鄙的东西!你说你是什么鸟变的?人 家有酒瘾棋瘾大烟瘾,什么瘾都说得过去,没听说像你这样有'砍'瘾的,往哪儿一坐就 屁股发沉眼儿发光,抽水马桶似的一拉就哗哗喷水,也不管认识不认识听过没听过,早 知道有这特长,中苏谈判请你去得了。外头跟个八哥似的,回家见我就没词儿,跟你多 说一句话就烦。"
在这其中其实蕴含着作者很深的思想那就是“反精英论”和揭示 社会中一部分人人性的虚伪和扭曲。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出赵尧舜教 训于观马青杨重时俨然自己一副全能上帝人类精英的架势,王朔对 此是恨之又恨的。王朔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止一次地提出“反精英 论”,他认为这是违背众生平等的原则的。这就很有力度地刺痛了 社会上一些自诩为精英的所谓学界名流。 王朔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用“调侃”的“痞子语言”来描述这些 痞子们的生活。而他们的生活特点,又可以用一个“轻与重”来概 括:他们的最高理想就是“轻轻松松地活着”,他们的确也做到了 这一点,但是他们的“轻”,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最后得到的却 是生活失重后的焦虑。本身也就展现了王朔自己对于这种传统的憎 恶。
"我爱你。"马青重复了一遍,看到少妇仍没反应,十分别扭地又说,"别闹了,宝 贝儿。" 少妇笑了起来。 马青涨红脸为自己辩解:"我没法再学得更像了,这词儿扎人。" "好好,我不苛求你。"少妇笑着摆摆手,"意思到了就行。" "其实我是心里对你好,嘴上不说。" "你最好还是心里对我不好,嘴上说。" "现在不是提倡默默的奉献吗?"马青的样子就像被武林高手攥住了裤裆,"你生起 气来真好看。" "好啦好啦,到此为止吧,别再折磨你了。"少妇笑得直打嗝地说,"真难为你了。 " "难为我没什么,只要您满意。" "满意满意。"少妇拿出钱包给马青钞票,"整治我丈夫也没这么有意思,下回有事 还找你。“
比如在《顽主》中,“三T”公司特设“三T”文学奖。授奖 大会上,台上是伪劣作家和假冒政府官员,台下是奔免 费饮料和舞会而来的男男女女,奖品是副食店废弃的咸 菜坛子。
"我问的是奖杯。" "地上。"马青指了指众人脚下的坛坛罐罐。 "就这个!?"于观举起一个大肚坛子难以置信地端详,猛地顿在地上,愤怒地 说 ,"这是腌鸭蛋的坛子。" "你别火呀,头儿。"马青笑嘻嘻地说,"这坛子沉着呐。您不给钱让我弄坛子, 弄来这咸菜坛子就不错了,什么坛子不是坛子?" "得,这回坛子胡同了。"于观绝望地说,"我怎么能不动声色地给著名作家们 每人发一个咸菜坛子?人家准会恼我们。" "昨晚偷的这些坛子?"杨重小声问马青。 "哪里,"马青说,"正经是我们胡同口副食店赞助的。头儿,人家可要鸣谢 , 我答应人家了,不能言而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