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复习)测试题2(无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无锡市长安中学九年级语文复习:模拟测试题2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l、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懵.懂(měnɡ)毛骨悚.然(sǒnɡ)B.风糜.(mǐ)争妍斗嫣.(yán)
C.深邃.(suì)鳞次栉.比(zhì) D.杀戮.(lù)锲.而不舍(qi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
..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其中就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茉莉花》。

B.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切实执行
..自己入党时的誓言。

C.那天,我和他在车站依依惜别,而后就南辕北辙
....,各奔东西了。

D.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

3、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C.才美不外见.见:看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同,一样。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也是成败的关键。

B.在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海尔推出了全球可去除PM 2.5的首台空调。

C.天气冷得出奇,北风卷起雪花,漫天飞舞,又随着风的消歇纷纷扬扬地洒落在地上。

D.忽视母语的修养与学习,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渐消退。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街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

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迎接朝阳和大海。

①溪流婉蜒,如一条银蛇,
②几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A.③⑤②④① B.③⑤②①④ C.①④③⑤② D.①③②⑤④
二、阅读与赏析(49分)
(一)(12分)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

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

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

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椽②也。

”及为丞相椽,选授堂邑县尹。

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

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④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养浩至,尽置诸法。

民甚快之。

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颁德。

【注】①平章:元代官职,职权类似宰相。

②台椽:台指高级官署,椽泛指官员。

此处可表赞赏意,为“栋梁之才”。

③淫祠:在正神(谷神、土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如供奉“狐仙”、“蛇妖”等的祠堂。

④朔望:朔,每月初一。

望,每月十五。

6、下列句中的“而”与“迫而还之”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拔山倒树而.来B.溪深而.鱼肥
C.为坛而.盟D.足肤皲裂而.不知
7、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张养浩在路上拾到别人遗失的钱币后还给别人,展现了其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

B.张养浩读书勤奋,而他的父母却制止他读书,认为他还小,不必多读书。

C.当他人说住的官舍对他不利时,张养浩却居住于此,说明张养浩并不迷信。

D.张养浩主张德义教化,不歧视有犯罪前科的人;对残害百姓者给予坚决打击,受到百姓称颂。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分)
①读书不辍.辍:②大奇.之奇:
③以盗目.之目:④尝.杀人尝: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分)
译:
(2)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2分)
译:
(二)(4分)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①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抬荷听雨声。

【注】①崔雍崔衮:作者的两位朋友。

10、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1)首句刻画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2分)
答:
(2)对于诗中的“秋阴不散”,你如何理解?(2分)
答:
(三)(4分)
科学家发明“人工树叶”
①在许多科学家的眼中,树叶是利用太阳能的“高手”。

如果能人工造出“树叶”,能源问题或许就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几十年来,研制“人工树叶”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终极奋斗目标之一。

②最近,美国科学家丹尼尔·诺切拉宣布其发明了一种廉价高效的“人工树叶”。

这种人工树叶可以持续进行光合作用达45小时,它的形状像扑克牌,但比扑克牌要薄。

你只需要将它放入水中,置于阳光下,它便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并将这两种气体存储在燃料电池中,以此发电。

一加仑的水(约合3.78升)生成的电量足够满足一间房子整天的电力需求。

这个发明被认为是人类寻找替代能源的征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甚至有人认为这片小小的“树叶”可能将彻底解决未来的能源和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

③“人工树叶”通过一种化学催化材料,利用镍和钻,在阳光照耀下进行“半光合作用”,将水在一定的电压下高效地电解为氧气,同时产生质子和电子;产生的质子与电子可以结合,生成氨气,提供一种清洁的能源。

比起硅光电池板,这种“人工树叶”显然更便宜。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不“挑食”,所以完全可以把各种废水喂给它用来发电。

诺切拉发明的人
工树叶进行光合作用的效率大约是自然树叶的10倍。

可以乐观地认为,将来人工树叶的光合效率将更高。

该项发明的核心在于发现了高效廉价的电解水的电极催化材料,从而让规模化应用成为可能。

④“人工树叶”可以高效储能,并有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白天,将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力通过电解水转化为氢气和氧气,作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晚上或阴雨天,又可以随时通过燃料电池将储存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⑤人们在为这一发明兴奋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所谓的“人工树叶”其实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

首先,‘“人工树叶”并未真正实现自然界早已运行上亿年的树叶的全部功能,它仅仅模仿了树叶光系统中的局部功能。

其次,它的运行也要依赖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来完成。

再次,它还需要新型的廉价的压缩气体系统以储存所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然后用于发电。

因此,要把这一发明真正规模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1、第②自然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12、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人工树叶”具有哪些优点?(2分)
答:
(四)(4分)
欣赏
①欣赏,未必要登临山巅。

②流岚飞雾,峰峙崖端,山后叠山,海上升月,都让人心旷神怡。

浩叹天宇广袤,神州万象。

③欣赏,也未必要置身影院。

飞瀑轰谷,烈马长啸,耕牛欢啤,鸟鸣啁啾,皆让人流连忘返。

陶醉于鼓瑟吹笙,转轴拔弦。

真正善于欣赏的人,无处不可以欣赏:上坡时的蹬足,逆流中的奋篙,盲人挪动的拐杖,乃至一块丑石、一截根木。

真正善于欣赏的人,无时不可以欣赏:公鸡的雄唱,纤夫的浑号,列车开启时的引笛,乃至夕晖里的一阵夯声,婴儿的一夜长啼,水田上的一片蛙鼓。

④善于欣赏顽童,功在他独具慧眼。

善于欣赏根木,高在他独运匠心。

善于欣赏嚎啕中的悲壮,他必定饱经沧桑。

善于欣赏残缺中的奇美,他必定深谙花好月圆。

只是欣赏花容玉颜、海誓山盟,是欣赏者的肤浅。

只是欣赏俯首贴耳、拍马溜须,是欣赏者的低劣。

只是欣赏金钱,难保证他的人格。

只是欣赏顺达,断不定他的挫折更多。

平庸者的欣赏只在有字处读书有声中听乐。

深刻者的欣赏在于欣赏纹络里镌刻的思想无声处滚动的惊雷。

⑤要善于欣赏他人——善于欣赏对手,他才可以襟怀磊落,避短扬长。

更要善于欣赏自己——善于欣赏自己,他才可以临危不惧,棋出高筹。

船欣赏了帆,船以远行;箭欣赏了弓,箭以远射。

更多地欣赏生活,生活更多地欣赏他。

善于欣赏,便是善于真正地生活。

13、本文的主要论点是什么?(1分)
答:
14、选文第④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答:
(五)(15分)
冬日絮语
冯骥才
⑴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了岁月。

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

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为了。

⑵岁月是用时光来计算的。

那么时光又在哪里?在钟表上,日历上,还是行走在窗前的阳光里?
⑶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镜框。

节候变换着镜框里的风景。

冬意最浓的那些天,屋里的热气和窗外的阳光一起努力,将冻结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总是先从中间化开,向四边蔓延。

透过这美妙的冰洞,我发现原来严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

那一如人的青春的盛夏,总有荫影遮翳,葱笼却幽暗。

小树林又何曾有这般光明?我忽然对老人这个概念生了敬意。

只有阅尽人生,脱净了生命年华的叶子,才会有眼前这小树林一般明彻。

只有这彻底的通彻,才能有此无边的安宁。

安宁不是安寐,而是一种博大而丰实的自享。

世中惟有创造者所拥有的自享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⑷朋友送来一盆“香棒”,放在我的窗台上说:“看吧,多漂亮的大叶子!”
⑸这叶子像一只只绿色光亮的大手,伸出来,叫人欣赏。

逆光中,它的叶筋舒展着舒畅又潇洒的线条。

一种奇特的感觉出现了!严寒占据窗外,丰腴的春天却在我的房中。

怡然自得。

⑹自从有了这盆“香棒”,我才发现我的书房竟有如此灿烂的阳光。

它照进并充满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根叶梗,把它们变得像碧玉一样纯净、通亮、圣洁。

我还看见绿色的汁液在通明的叶子里流动。

这汁液就是血液。

人的血液是鲜红的,植物的血液是碧绿的,心灵的血液是透明的,因为世界的纯洁来自于心灵的透明。

但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纯洁,而整个世界却仍旧一片混沈呢?
⑺我还发现,这光亮的叶子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存在,而是为了证实阳光的明媚、阳光的魅力、阳光的神奇。

任何事物都同时证实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

伟大的出现说明庸人的无所不在;分离愈远的情人,愈显示了他们的心丝毫没有分离;小人的恶言恶语不恰好表达你的高不可攀和无法企及吗?而骗子无法从你身上骗走的,正是你那无比珍贵的单纯。

老人的生命愈来愈短,还是他生命的道路愈来愈长?生命的计量,在于它的长度,还是宽度与深度?
⑻冬日里,太阳环绕地球的轨道变得又斜又低。

夏天里,阳光的双足最多只是站在我的窗台上,现在却长驱直入,直射在我北面的墙壁上。

一尊唐代的木佛一直伫立在阴影里沉思,此刻迎着一束光芒无声地微笑了。

⑼阳光还要充满我的世界,它化为闪闪烁烁的光雾,朝着四周的阴暗的地方浸染。

阴影又执著又调皮,阳光照到哪里,它就立刻躲到光的背后。

而愈是幽暗的地方,愈能看见被阳光照得晶晶发光的游动的尘埃。

这令我十分迷惑:黑暗与光明的界限究竟在哪里?黑夜与晨曦的界限呢?来自于早醒的鸟第一声的啼叫吗……这叫声由于被晨露滋润而异样地清亮。

⑽但是,有一种光可以透入幽闭的暗处,那便是从音箱里散发出来的闪光的琴音。

鲁宾斯坦的手不是在弹琴,而是在摸索你的心灵;他还用手思索,用手感应,用手触动色彩,用手试探生命世界最敏感的悟性……琴音是不同的亮色,它们像明明灭灭、强强弱弱的光束,散布在空间!那些旋律片段好似一些金色的鸟,扇着翅膀,飞进布满阴影的地方。

有时,它会在一阵轰响里,关闭了整个地球上的灯或者创造出一个辉煌夺目的太阳。

我便在一张寄给远方的失意朋友的新年贺卡上,写了一句话:你想得到的一切安慰都在音乐里。

⑾冬日里最令人莫解的还是天空。

⑿盛夏里,有时乌云四合,那即将被峥嵘的云吞没的最后一块蓝天,好似天空的一个洞,无穷地深远。

而现在整个天空全成了这样,在你头顶上无边无际地展开!空阔、高远、清澈、庄严!除去少有的飘雪的日子,大多数时间连一点点云丝也没有,鸟儿也不敢飞上去,这不仅由于它冷冽寥廓,而是因为它大得……大得叫你一仰起头就感到自己的渺小。

只有在夜间;寒空中才有星星闪烁。

这星星是宇宙间点灯的驿站。

万古以来,是谁不停歇地从一个驿站奔向下一个驿站?为谁送信?为了宇宙间那一桩永恒的爱吗?
⒀我从大地注视着这冬天的脚步,看看它究竟怎样一步步、沿着哪个方向一直走到春天?
15、联系全文,说说冬天的哪些景物触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4分)
答:
16、选文第⑸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
17、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说说选文第⑷⑸自然段中所写“香棒”在文中起的作用。

(4分)
答:
18、选文第⑽自然段中写鲁宾斯坦的琴音有什么作用?(3分)
答:
(六)(10分)
19、根据课文默写。

(10分)
①,万里念将归。

(王勃《山中》)
②曲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③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⑤,露为风味月为香(苏轼《莲》)
⑥,一任群芳妒。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⑦,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⑧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⑨,相伴过年华。

(葛天民《迎燕》)
⑩爱惜芳心莫轻吐,。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三、表达与交流(66分)
(一)(6分)
20、随着微博的发展,有关部门打算实现“微博实名制”。

对此有人表示支持,认为实名注册将有效减少微博上不负责任的发言以及有害的信息;但也有人表示反对,认为将个人信息放在网上,会产生巨大的安全漏洞。

请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字数不少于80字。

(6分)
(二)作文(60分)
21、我们的生命由无数个一刻组成,总有那么一刻,让你铭刻在心,甚至终身难忘。

那一刻,或许让你欢欣鼓舞,或许让你黯然神伤,或许让你振奋激越,或者让你感动欣慰……
请以“让我记住这一刻”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⑴字数不少于600字;⑵文中不得出现校名及自己的姓名,如需出现一律用“×××”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