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四制)12《古代诗歌三首》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 词 赏 句
从
(词、句)
中,我看到了一个_______的
湖阴先生。
品 词 赏 句
你 能 说 出 它 的 奇 妙 么 ?
这 句 诗 历 来 被 人 称 赞 ,
诗 人 情 怀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半山:据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 王安石故居距城七里,距紫亦七里,路程 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故安石晚年号半山 老人,园亦因此得名。
bǒ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知 人 论 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
徐州)人,祖籍洛阳,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曾任监察御史,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 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 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 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 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 《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读 诗 悟 人
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民的
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读 诗 悟 人
晚唐时期的特殊环境造就了一批忧 国忧民的爱国诗人,这些诗人心中萦绕 着一种王朝末世的阴影,诗歌中显露出 的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而杜牧 恰恰生活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使得他的 这首《江南春》多了一份历史凝重感与 诗人无奈感。
过华清宫绝句(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出苦难,带着对刘禹锡的崇敬读。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重复读)
目 录
第
读 诗
三 章
悟节
人
第第
品 味 赏
二 章 节
潜 心 涵
一 章 节
析咏
江南春
〔唐〕杜牧 tí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2.这样的江南,你认为那里的生活会是怎
样的?调动你的想象说一说吧。
品 味 赏 析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 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 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 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同学 们认为“千里”好还是“十里”好?说明 理由。
品 味 赏 析
1.在景物描写上,前两句和后两句有
活动二:
1.大家知道淘金者吗?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
料,谈谈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银河上牛郎
织女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结合前面的理解,
展开想象谈一谈。
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辅 助 资 料
淘金,指淘金者们打捞起河里或湖里的污泥后,在淘盘将污
泥洗涤,以便找出污泥里的天然金沙。唐朝诗人刘禹锡曾有描写
淘金女的诗.其一云:“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
文 学 常 识
《书湖阴先生壁》中“书”
是写的意思,在这里是“题
诗”。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
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
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
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
常往来的朋友。
预 习 分 享
通过预习,你读出了些什么?分享交流。
资 料 辅 读
即使是允许“茅檐”代“庭院”,那庭院 中被扫的也不应该是“苔”。苔是长在潮湿的 地方的,是紧附于其他物体上的,用扫帚是扫 不去的。
“扫”的常用义是“清除”,是“用扫帚 除去尘垢”,解释“茅檐”为代指庭院,“长” 为“常”,全是为了适应一个“打扫”,在其 他场合并不容易找到例子。我们应该看到, “扫”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描、画。
资 料 辅 读
房其 无 子实 苔 是, 的 新“ 房 苫茅 檐 过檐 , 的长 像 。扫 笔
静一 无样 苔长 ”长 说的 的一 是画 ,。
诗 人 情
三 章 节
怀
第
品 词 赏
二 章 节
句
第
预 习 分
一 章 节
享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qí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tà
两山排闼送青来。
文 学 常 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谥文,封荆国公。众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 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 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其二云:“潜逃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景 语 皆 情 语
“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
沉。”假如你是刘禹锡,你看到
此景,你内心里会怎样想?
资 料 辅 读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 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 和州刺史。而这首组诗就是在被贬途中所写。刘禹锡写诗常借物抒情言志, 牛郎和织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称,和高高在上、距己遥远的朝中之位类似。 刘禹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诗人为苍生 造福的社会理想永不改变。刘禹锡期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有 一番作为,纵然是恶浪频袭也不改入世的初衷。由此可见,诗人百折不挠、 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多么让人欣羡!
诵 读 技 能
1.根据七言绝句特点来划分平仄,并根据平长仄短的方
法来试读古诗,平长仄短。
2.要体会和把握节奏感。
3、注意轻重音的把握。
目 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第
第
第第
读 诗 知
五 章 节
景 语 皆
四 章 节
语 浅
三 章
意节
朗 读 知
二 章 节
知 人 论
一 章 节
其情
更 诗诗
人语
深意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诗 人 情 怀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作者将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浓缩 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 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最后所 写午梦残破颇有“梦里不知身是客”意 蕴。
背 景 介 绍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 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王安石于神 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 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去世,在金 陵郊外的半山园居住长达十年。在这段 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的杨德逢交往 甚密。
1. 根 据 资 料 , 谈 谈 对 刘禹锡的认识。
2. 结 合 具 体 的 诗 句 , 感受诗人心境。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杨柳枝》
一种奔腾流走的活力和弃旧图新的乐观精神, 烙印在作者生命里。
课 堂 小 结
其人:豪放、乐观
其诗:豪健、俊朗
几经坎坷,屡遭贬谪,你要我愁,我
偏乐。带着刘禹锡的一腔孤愤读。
傲视忧患、独立不移、迎接苦难、超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背 景 介 绍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浑厚勤
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
茅檐长扫静无苔,
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
花木成畦手自栽。
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课 堂 小 结
诗歌总是通过寥寥数笔,描画一 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 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 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发。 三首古诗,家国情怀,让我们再次领 略到那种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兼济天下 的抱负。
学 习 目 标
诵读,体味诗之意境
品读,掌握借景抒情
悟读,体会诗人感情
文 学 常 识
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
畴。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
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七言绝句是讲究格律的,一般情况下,
我们根据现代汉语的声调习惯,把一声、二声归为平声,
三声四声归为仄声
什么不同?
2.作者在濛濛的烟雨中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品 味 赏 析
诗人的视野超出历史的长河, 看到了南朝留下来的一座座庙宇, 他想到的只是这些吗?
资 料 辅 读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以做大厦将倾之势,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的腐蚀着这个伟人的身体。而另一 方面,宪宗当政后,醉心于自己平淮西等一点点成绩,由由然的做 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韩愈上《谏佛骨表》、险些 丢了性命。宪宗被太监杀死后,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惯例提倡 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 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朗 读 知 诗 意
1.结合课下注释和搜集到的资料, 了解《浪淘沙》诗意。
2、把自己的疑惑和感悟记录下来, 小组分享解惑。
语 浅 意 更 深
活动一:
诗人笔下的黄河是怎样的?请结合诗中
具体的语句进行赏析。
可以用“从诗中——(词、句)中,我
看到/听到/感受到一条——的黄河”为句式
说话。
语 浅 意 更 深
拓 展 作 业
1.课外积累诗词。
2.尝试自己写一首七言律诗。
文 学 常 识
杜牧,是晚唐诗人中,影响力较
大的诗人之一,他与李商隐被后人尊 称为"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 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 《樊川文集》。
潜 心 涵 咏
1.齐读感知,了解诗意。
2.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江南春景怎么样?
品 味 赏 析
1.作者是如何描写春景的?抓住了那些意
象?这些意象又有什么特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读 诗 悟 人
如果《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
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忧国之
虑,那么《过华清宫》中"一骑红
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
是忧民之愤,《泊秦怀》中"商女
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
花》。"更是劝谏后的无奈。
目 录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