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囊肿的效果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囊肿的效果研究
宋春新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中医医院,江苏常州 213300)
【摘要】目的 研究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囊肿的效果。
方法 采用电脑随机的方式,将肾囊肿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常规组35例采用开放手术,研究组35例采用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
结果 研究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常规组(5.71%VS22.85%),P<0.05。
结论 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囊肿,疗效突出,值得推荐。
【关键词】肾囊肿;后腹腔镜手术;疗效
【中图分类号】R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18.93.02
肾囊肿是一种囊性肿块,在人体肾脏内部可见,当肾囊肿压迫而使得尿路梗阻或血管闭塞时,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以往通常采用开放手术进行治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且创伤大,腹腔镜技术因为创伤小、安全、术后恢复快以及高效等优势,备受临床青睐[1]。
本次研究着重探讨了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囊肿的疗效。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04月~2017年04月间我院收治的70例肾囊肿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并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将其划分为2组,各组病例数占35例。
其中常规组有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35~64岁,平均(43.34±10.2)岁,病程2~11年,平均(5.6±1.3)年,左侧18例、右侧17例;研究组有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34~67岁,平均(44.21±11.7)岁,病程3~11年,平均(5.7±1.5)年,左侧19例、右侧16例。
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发现P>0.05,无差异,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用肾囊肿开放术,全麻,保持健侧卧位,取患侧第十二肋位置,行斜切口,将Gerota筋膜切开,肾脂肪囊与肾脏分离,显露肾囊肿,将囊肿顶部轻提,囊壁钝性分离,尽量将囊肿拉出肾门,囊肿壁切开并排出囊液,尽量多切除囊壁,观察有无其他肾脏病变和活动性出血现象,而后留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将切除的囊壁组织送检。
研究组: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具体操作方法为:全麻,保持健侧卧位并垫高,腰桥抬高,常规铺巾、消毒术区,在患者髂前上棘以上1.5横指处行一个大约15 mm左右的横切口,通过该切口在患者腹膜后间隙置入球囊,注气800 ml,确保腹膜后间隙扩张充分,选择10 mm大小的腹腔镜套管置入。
而后在患者第十二肋缘下置入直径为5 mm的套管,在腋中线髂嵴上方置入直径为5 mm(或10 mm)的套管,充气之后,将肾脂肪囊与肾脏显露并分开,而后将囊壁剪开,排出囊液,与肾实质相距3~5 mm的位置,将囊壁切掉,如果发生出血现象则立刻予以电凝止血处理,腹腔气体排净,留置引流管,在切口关闭之前需详细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
手术完成之后,将囊壁组织送检。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复发率。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研究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5.71%;常规组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22.85%,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但研究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常规组(P<0.05)。
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手术情况(x±s)
小组术中平均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研究组31.3±7.646.7±11.5 5.5±2.1
常规组212.5±55.679.6±16.111.7±4.3 t19.1029.8377.664
P<0.05<0.05<0.05
(下转95页)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不断的改变,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的患病率随着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疾病患病率而逐渐增加,临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认为与血小板聚集、血管内壁斑块破裂及血栓的形成导致心肌缺氧缺血等因素有关[4]。
故临床治疗尽早恢复血运、改善微循环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既往临床首选治疗方式,其可以快速开通闭塞动脉,恢复血运,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氯吡格雷是临床常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选择性的抑制血小板受体与二磷酸腺苷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此外,氯吡格雷可阻断血小板活化,进而预防冠状动脉闭塞和狭窄,改善血液循环,改善临床症状。
但氯吡格雷属于前体型药物,临床需经肝脏激活才可发挥作用,引起细胞色素P450酶含量增加,增加出血发生率。
而尿激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降解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凝块,从而发挥溶栓作用;此外,还可提高血管中ADP酶活性,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胸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且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结果提示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显著,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可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临床疗效,缩短症状改善时间,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率,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 冯绿竹.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
死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5(04):568-569.
[2] 王海波,黄宜杰,吴强,等.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08):574-577.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
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本文编辑:王雨辰
3讨论
肾囊肿在男性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现阶段临床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和原因,有人认为,肾囊肿的发生或许与肾小管憩室形成增多密切相关[2]。
疾病早期症状并不特殊,大部分患者都在中年之后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囊肿压迫肾蒂血管、输尿管,进而产生血尿、腰痛、泌尿系统感染等表现。
B超、CT是当前临床诊断肾囊肿的主要方法,通过影像学技术,能够对病灶具体部位予以确定。
临床治疗肾囊肿,通常有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术两种,以往所采用的开放术式,虽然疗效一定,但由于创伤大,患者不耐受而逐渐被弃用。
腹腔镜技术的出现,取代了以往传统的开放术式,因为创伤小、术后康复快、有效、安全等优势,备受临床青睐。
经腹膜后腹腔镜手术的实施,使手术入路更加直观,便于医师熟悉解剖关系,与此同时,在此种术式下,对腹腔内脏器、腹腔内环境的影响较小[3]。
所以,术后胃肠道反应、腹腔感染的几率大大降低。
综上,相比以往开放术式而言,腹腔镜手术后复发率低,术中出血量低,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P<0.05),可将其作为临床治疗肾囊肿首选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兴国,贾全安,黄品信,曹君.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
右肾囊肿及右肝囊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01:71-73.
[2] 周发友,王玉清,万水,耿勇,谷炎.腹膜后腹腔镜手
术治疗肾囊肿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防治[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02:140-142.
[3] 张建平,刘洁,李亮,赵永强.两种途径进行腹腔镜去
顶减压术治疗肾囊肿的疗效观察[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2:62-64+68.
本文编辑:吴卫
(上接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