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慰问信,温暖了林区一代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区丈化罗
一封慰问信,温暖了林区一代人
◎洪宪存
打捞岁月的长河,总是会让人回想起一些陈年往事,泛起情感的浪花,让人欢喜,让人伤感,让人难忘。

摆放在绥棱林区博物馆的一封建局初期的慰问信,黄草纸自制的信封上用毛笔书写着“慰问信”三个字,这封慰问信虽历经60多年风雨沧桑,字迹依然清晰,保存完好。

说起这封信,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那是1953年2月12曰,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黑龙江森林工业委员会、黑龙江森林工业管理局、黑龙江森林工业工会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黑龙江森林工业委员会,联合写给绥棱森林工业分局职工医院的慰问信,慰问医院和伤病职工。

据一位当年在出河场工作的抬木工人回忆,当时自己因扭伤腰,在医院治疗。

那天听了院长宣读慰问信:“职工医院,全体休养员同志:我们知道为了巩固国防,支援我们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所以你们在林业建设中,因为某种原因患了病或负了伤,而现在正在医院休养,但是我们全体职工,并没有忘掉你们这些亲爱的同志,都关心着你们早曰恢复健康,并让我们代表林区全体职工向同志们致以真诚的慰问敬礼…
…”
这封慰1'可信全文共计有800多文字,大家听完,整个医院沸腾了,那殷切的关怀在字里行间,如节曰的浓浓暖意,温暖在每个人的脸上,一股股暖流迅速蔓延开来,温暖了整个林区职工群众。

这种感动,让老抬木工人深深感受到只有在新中国、新林区才有的幸福,这也让他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以往心酸往事…

还是解放前,他因家庭生活所迫,来到绥棱林区当上一名“木把”,开始伐木生涯,当时生活很苦。

特别是曰伪时期,林区工人被把头骗来,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穿的是更生布,麻袋片,吃协合面窝窝头、野菜,住阴冷潮湿的地嘗子,还要受曰本兵、警察、把头、监工的剥削和欺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经常有工人暴尸山林无人过问。

再看看眼前,想想今天,上级领导在节曰里没有忘记我们,发来慰问信关心这些在旧社会当牛做马的老“木把”,眼泪哗哗而下。

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当家做了这片l J j林的主人,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野外工作发放劳动保护,大衣、棉裤、棉帽子、手套和饭盒都发放,每天吃得饱、穿得暖呼呼的。

说起这些,这位老抬木工人心里乐滋滋的。

工作起来热情高涨,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拼命干活。

他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就是,多生产木材,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支
43(2019-2)7^.3
林区文化
岁月漆处的奖章(外-篇)◎李善杰
1954年,那一个外业期的经历,组成了父亲森调生涯中一串传奇的故事。

外业期开始,父亲任小队长的小队,被林业部通报批评了。

一个工人独自上山承担森林调查中的欣线任务,天黑了,人却没有回来。

父亲带人找了一夜,终于在第二天早上,在深山里找到了迷失方向的工人。

父亲的小队被林业部通报批评。

接下来父亲的做法就不一样了。

听父亲讲这段往事的时候,我很好奇。

我问,爸,你当时胆子怎么这么大?父亲说,嗨,不懂呗,第一年当小队长,我哪知道啥规矩!挨批评就挨批评吧,接下来的活儿得干好。

父亲动了脑筋。

12个工人,分四组,自由组合,时间自由,每天完成砍线任务3000米。

当时其他小队每天的进度是1000-2000米。

父亲不知道哇。

没有通讯设备,深山密林的,他自己轮足了劲砍一天,心里有底了,定下了3000米的冃标。

他负责检查,天天把
援抗美援朝战争。

那年
全林区开展抗美援朝运
动,全体职工响应号召,
踊跃捐献工资,几天时
间就捐献出3000多元。

每当想起这些,心中无
比自豪。

就是因为这份自
豪,这位老把头始终记
挂着这封饱含温度的信
件。

在经过老医院拆迁,
机关办公楼迁址,山下
重建等多个周转,他最
终收藏到了这封慰问
信,并视如珍宝锁在家
中的保险柜子里。

在得
矢口林业局建立林区博物馆后,这位耄耋老人用颤抖的双手委托家人将这封信件上交要求馆藏。

就是为了要后代子孙记住这份历史,记住那个无私奉献的火热岁月。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60多年过去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手机、微信等通讯工具的普及,已很少有人使用邮信这种方式传递信息了。

但是关爱职工群众的优良传统始终传承,曾经的发慰问信、慰问金,在冬运木材生产时期转变为局领导深入一线送酒、送饺子、送棉衣棉裤、送猪肉,还有火辣辣的“文艺活动”走进生产一线的帐篷里。

如今森工林区已经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曾经冬季围绕木材生产采、集、运的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已经成为历史,曾经的人声鼎沸已经被树枝沙沙的林涛所代替。

但老一辈林区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和忘我工作的历史却永远刻在时光的车轮上。

就如这躺在博物馆里陈列着的慰问信,每次看到它,参与过、感受过、亲历过冬运木材生产的林区工作者们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耳边都会响起“顺l L j倒”的号子声,眼前都会浮现起“哈腰挂哟”战友们一起装车、卸车的场景。

这封信记载的是一段上级党委对林区工人的关爱,展示的却是老一辈林区人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为了支持国家开发、建设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精神,见证了艰苦岁月林业人的精神风貌。

如今随着木材停伐,我在告别从事了30多年的木材生产战线岗位,成为林区博物馆的负责人。

这里陈列着许许多多林区开发、建设、发展时期的老物件,50年代林区工人穿的工作服,60年代工作时的生产工具,70年代时的油锯,80年代百万亩人工林时的奖杯…
…每一件都在讲述着一个难忘而非凡的往事,静静向游客诉说着林区过去的沧桑岁月发展史,也展望着时代的进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