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饮酒微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饮酒微课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诗歌饮酒微课
这是诗歌饮酒微课,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诗歌饮酒微课第1篇
一、教材分析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在语文版实验教材中,《饮酒》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都是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
立异、张扬个性的21世纪,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不长,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四、设计思路
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下解读。
然后在上课时师生再对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解惑答疑。
学习这首诗,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及其思想人手,理解本诗中的重点句子。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作者感情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
中灵活运用。
五、教法:
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中国的山水与文人的关系导入,山水有了文人的诗歌才名扬天下。
庐山之所以被称为隐逸圣地,就是因为陶渊明曾在其山脚隐居。
二、文学常识作者介绍
利用大屏幕简单介绍陶渊明的相关资料(从名、时、地、评、著五方面入手)。
请同学们交流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介绍陶渊明生平经历,以及辞官隐居的原因。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曾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一
类小官;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他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当时社会局势动荡,仕途险恶,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秉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念,陶渊明终于辞官回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解决生字生词问题。
2.指名朗读
请单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相互对照,把握正确的字音。
3.品味诵读
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这是一首田园诗,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可先由单个学生示范,最后大家齐读,初步感悟诗歌的意蕴。
4.小组合作
指导学生先独自结合书下注释对诗文内容进行理解,有疑义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尽量要符合原诗的语言风格。
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四、解题答疑加深理解
读完译完之后会发现,诗歌全篇并无一字写酒,为何题目为——饮酒?
(明确: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一共二十首。
为诗人酒后所做,在二十首诗的前面是一段序文。
让我们先来了解这段序文,因为这段序文对二十首《饮酒》组诗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五、研讨赏析品味诗情
师生合作完成,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进行理解赏析。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世俗往来的名利纷扰”。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的含义如何理解?
明确: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
关注的问题。
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前四句为诗歌的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刻画了诗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
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语道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交融的名句,富有意境。
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谈出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
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生活的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5.请同学们结合之前对诗句的理解,说说这首诗在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诗人完成了情、景、理三方面的巧妙融合。
诗人写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里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山的人和那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总的说来这首诗语言虽浅显,但结构精妙,意境高远,哲理深刻。
六、再次诵读尝试背诵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感情非常率真,一切都很自然,
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今天的我们也很有启发。
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一个社会当中,虽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但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世俗的纷扰和诱惑,那么我们就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情变得的宁静。
就可以如古人一般,品味人生的悠然。
诗歌饮酒微课第2篇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huán)。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我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建造屋子,但却没有听到世俗交往的纷扰。
问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思想远离尘世,心所在的地方也就变得安静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抬头无意之中看见了南山。
傍晚山气朦胧,夕阳西落,鸟儿相伴飞回山林。
这里边有隐居生活的真正乐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
诗歌饮酒微课第3篇
导语: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
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
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
(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
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
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
‘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
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
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
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
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