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儋元锡》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李儋,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时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诗文好友。
李儋在长安和作者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作者写了这首诗寄赠答谢。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花里叙别起,又以花开一年结,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人事变迁的慨叹。
B.颔联“世事”与颈联“邑有流亡”相合,“春愁”又与首联“花开”暗合,上下浑融,衔接自然。
C.“西楼望月几回圆”暗含奔赴西楼、仰观天空、计算时日、期待思念等动作与心理,极富张力。
D.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章法严密,对仗工整,语言简淡,情感激愤,堪为七律名篇。
15.颈联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赏析。
(6分)
答
14、D这首诗语言浅近易懂,情感强烈却是怨而不怒,主要是表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
15、①对自己晚年多病的慨叹。
②渴望回归田园,身居异乡,思乡渴望归乡的惆怅。
③为官无能的自责与惭愧。
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有愧,流露出未能尽责的惭愧。
④对百姓疾苦的深刻同情和对朝廷前途的忧虑。
(每点2分。
答到“进退两难的苦闷与矛盾。
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却又放心不下滁州百姓,流露出诗人进退两难的苦闷。
”亦可酌情给分。
)
【注释】
⑴李儋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⑵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
黯黯:低沉暗淡。
一作“忽忽”。
⑶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
⑷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
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⑸问讯:探望。
【翻译】
记得去年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时节与君相逢而又分别。
过了一年,又到花开时节。
世事茫茫,难以预料。
春愁使我心神黯淡,夜晚难以入睡。
因身体多病而想念田园乡里。
城邑中有百姓流离失所,真是愧对官吏的俸禄。
听说你们想来探望我,我常在西楼盼望,已经有好几个月了。
【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怀时事,思念友人的情怀。
开头意在说明花落花开,别来不觉又是一年。
中间四句触景生情,写一年来的感受。
世事渺茫难料,因而愁绪满怀;从自身来讲,既多病而思归,又为没有能做好父母官而自愧。
最后两句表示渴望和友人畅叙。
全诗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为七律中名篇。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
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
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
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
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
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
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
这就是此诗的政背景。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
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
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
“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
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
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
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
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和语言技巧,并无突出的特点。
有人说它前四句情景交融,颇为推美。
这种评论并不切实。
因为首联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颔联以情叹景,也是伤心人看**,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可谓情景交融。
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诵,主要是因
为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
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
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巩溪诗话》)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
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