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单元教学】八上第一单元任务一新闻阅读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新版部编教材在八上第一单元设置“活动·探究”任务群学习内容,这是初中生初次开展的新样式语文学习活动,从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到学习方法都需要进行变革。
首先,是系列任务的“群”学习。
具体任务有三点:新闻阅读、新闻采访以及新闻写作,学习任务由阅读、口语交际到写作,由课内到课外,体现了语文探究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系列任务明确了各自的学习重点,新闻阅读学习重点在于消息文体特征的把握,为新闻写作中必做任务写一则消息做好铺垫。
其次,体现任务型学习的特点。
一是任务目标清晰,凸显任务驱动学习功能。
教材单元开头即呈现“活动任务单”,明确各项任务的具体内容。
二是贯穿学习策略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具体明确。
新闻阅读的课文前提供了三点策略,可以作为学习的路线图,有序展开得法的学习。
另外,教材旁批、注释以及补白的知识短文,既有陈述性知识,也有过程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阅读提供了便捷路径。
再次,进行群文阅读的实践尝试。
从单篇阅读到多篇联读,符合平时阅读新闻的习惯,也是一种真实性的新闻阅读。
学习情境中的群文阅读,与日常新闻阅读又具有区别性,更注重阅读方法的习得。
本单元群文阅读注重整体阅读、比较阅读与探究阅读,同时,又是基于文体特征的阅读,即依据新闻文体特征展开阅读教学,学习信息的筛
选与甄别,进行概括与归纳等逻辑思维训练,突出学生主体阅读,渗透批判性思维训练。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不同新闻文体特点,准确迅速地获取信息。
2.通过比较阅读,把握消息、特写以及通讯等新闻文体的特点。
3.揣摩新闻作者的立场与情感倾向,尝试从读者的角度思考新闻的内容与价值取向,培养思辨意识与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时数】3-4课时
【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阅读,把握消息、特写以及通讯等新闻文体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结合教材,了解新闻阅读的目标与方法
1.阅读单元活动任务单,了解单元学习的目标。
①阅读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单,了解本单元学习有哪些任务?任务清单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
阅读后交流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新闻阅读、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
任务清单的重点在于消息、特写以及通讯的阅读与写作。
学习难点在于两点:一是如何通过采访实践,搜集新闻素材;二是新闻写作任务的多样性,必做作业为撰写一则消息,还要在特写、通讯、新闻花絮等文体中任选一项完成,这样的写作具有选择性,更具有挑战性。
②任务清单为何按照这样的顺序编排?讨论明确:任务第一步新
闻阅读,是为了初步把握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新闻文体的特点,这样才能根据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
第二步新闻采访,一方面为新闻写作准备新鲜的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围绕一次语文探究活动,全方位多维度感知各种信息,进行消息、特写、通讯以及新闻花絮等多种文体练习。
2.阅读任务一“新闻阅读”导学内容,交流新闻阅读的策略。
阅读后讨论交流,明确阅读策略以及阅读重点:第一,通读本单元课文,归纳新闻提供的主要信息;第二,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写作特点;第三,阅读过程中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还要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新闻的内容;第四,能够从新闻专业视角阅读新闻报刊以及网站新闻。
二、通读课文,了解获取新闻主要信息的方法
1.浏览本单元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
讨论明确:《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三篇消息的标题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飞天”凌空》主要写了第九届亚运会中国16岁运动员吕伟10米高台跳水夺冠。
《一着惊海天》主要写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2.想一想,如何快速地获取新闻的主要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获取主要信息的一般方法。
消息的标题(或副标题)一般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当代社会新闻为了增加消息的趣味性,会选择独特的视角设置亮点,增加感情色彩,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标题不能完全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开头导语进行概括。
特写、通讯具有文学性,需要根据全文内容概括报道对象的主要事迹。
三、细读文本,把握新闻主要文体特点
(一)阅读《消息两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把握消息正文的结构特点。
①阅读三则消息的导语,概括三则导语的基本特点。
三则导语的共同之处在于用简要的文字呈现最重要、最有亮点的新闻事实,突出重点,用事实说话,开启全篇。
②细读毛泽东《消息两则》,两则消息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
先引导学生分析主体内容安排的特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主体部分交代渡江的时间、地点、过程,描述了我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势,揭示了敌军溃败的原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介绍了三路大军的战况,展示了敌人溃退的败状,分析了敌军惨败的原因。
再从毛泽东写作两则消息的历史情境,还原读者的阅读心理。
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其一,人民解放军战士读了两则消息,会怎么想?其二,国民党的将领以及士兵读到消息,会怎么想?其三,处于战火中的百姓以及解放区的人民,会怎样想?其四,国外人士读到这些消息,会怎么想?
归纳:消息撰写者的受众意识,决定了消息呈现的选择视角和主要事实。
2.分析消息的时效性(新近发生的事件)、真实性(用事实说话)。
①分析四则消息电头。
发布新闻单位:新华社、路透社(负责任的媒体,言之有信,言之有据)
发布地点:长江前线、斯德哥尔摩(新闻事实的发生地,贴近现场,真实准确)
发布时间:某年某月某日(时间准确,前两则消息说明某时,表明战况紧急)
②分析正文内容,如何体现消息的时效性、真实性?引导学生从列举的时间、地点、关键事实、引用数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3.品味消息的语言特点,作者在遵守文体规范的基础上体现个性色彩。
①消息语言的共性特点:准确、简明、形象。
示例分析: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结合语境,分析加点词语的准确性、简明性、形象性。
)
②消息语言的个性特点:个体色彩、时代色彩、地域色彩
例一: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此消息发表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作者毛泽东的语言多用白话语体,间杂文言词汇,即通俗易懂,又简练蕴藉,体现了消息作者的个体色彩与时代色彩。
当代新闻作者会在写作语言中增加感情色彩,表达亲切自然,注重沟通读者的心灵,强化抒情色彩,缩短读者与新闻事实的情感距离。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下消息中的语言进行比较分析。
(二)阅读《“飞天”凌空》《一着惊海天》
1.阅读《“飞天”凌空》,思考:如何展现特定场合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剖面?分析新闻特写场景再现的具体手法:
①定点观察。
如开头的特写镜头:“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
②动态呈现。
第2、3、4段将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成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每一个细节。
③虚实结合。
在描写实景的同时,发挥联想与想象,叙述观众的体验与感受,同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生动形象地刻画。
2.阅读《一着惊海天》,思考:这篇通讯为什么能够打动人心?引导学生重点从三个方面探究这篇通讯的写作特色:
①典型材料选择。
围绕标题“一着”“惊海天”展开讨论,把握这则通讯选材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②呈现重要细节。
抓住通讯中的细节描写,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③浓郁的抒情色彩。
结合通讯中的直接抒情语句与间接抒情的语句,通过诵读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总结归纳,掌握新闻不同文体特点。
利用旁批、补白以及任务三知识短文内容,结合个人的阅读认识,梳理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指导阅读课本补白处知识短文:《什么是
新闻特写》《新闻写作》《怎样写消息》,比较归纳,筛选相关文体知识。
引导学生从篇幅、报道对象、时效性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四、阅读探究:新闻强调“用事实说法”,作者立场何在?读者如何在场
1.揣摩作者立场与情感倾向。
《消息两则》如何体现毛泽东的立场?一是通过战争进程的描述,体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立场;另一方面,通过直接评论,点明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以及军队溃败的原因。
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与人民立场。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结尾交代新闻背景,补充说明资金的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体现作者敏锐的民主意识与分权意识,只有管评分离,才有可能产生公正、公平。
《“飞天”凌空》展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刚刚走向世界体育舞台的民族自豪感,在正面描写运动员的精彩画面的同时,侧面描写外国记者以及印度观众的言行,突出爱国主义立场。
《一着惊海天》一方面表达作者对海军战士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另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感。
2.新闻的内容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报道,也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思想认识,任选本单元的一则新闻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历史、文化以及生活,进行多向度思考讨论,
例如:诺贝尔奖评选将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分离的做法,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做法?请举例说明。
可以引导学生从正面谈谈生活中类似的做法,从而印证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公正性;也可以从反面举例,说明管评一体化的危害,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公,影响管理者的公信力。
五、拓展延伸,学习在生活中用专业的眼光去阅读新闻
1.如何阅读一份报纸。
选择当地近期的一份日报或晚报进行阅读方法指导。
重点学习:第一,浏览报纸,了解本期报纸报道新闻的主要信息;第二,精读感兴趣的新闻,了解新闻具体事实,捕捉新闻线索,同时结合自己的思想认识或生活实际加以评判;第三,了解报纸不同版面的主题词,揣摩报纸的基本特点与服务的读者定位。
2.利用网络进行新闻专题阅读。
如围绕近期“共享单车”新闻进行专题阅读探究:《摩拜单车精细化运营成果引领行业共享单车进入“新赛道”》《共享单车结束上半场:二三梯队“逃离”一二线城市》《上海共享单车堆积如坟这样的共享几时休?》《200志愿者引导共享单车有序停放》
网络阅读后,可以从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的利与弊、兴起的原因与发展的前景等角度展开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专题展开深度阅读,结合生活体验与社会认识,写写新闻评论,培养学生的思辨性读写能力。
3.盘点收获,总结学法。
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新闻的基本步骤、一般方法,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学习的收获。
结语: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新闻作品在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的基础上,更具有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文本呈现方式更趋丰富多样,在文字基础上,融入图片、音像等超文本信息,因此需要我们在把握新闻文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学会阅读图像、观看视频,培养自己的媒体素养,这样才会在众多的讯息中辨别有价值的信息,有自己独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