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通常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 管理学、人口学、人类学等等。 社会科学的形成远远迟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 从具体时间来看,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 以经验的方法对社会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都是 从18世纪中后期才开始独立出来,到19世纪才 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系统的理论结构。
(三)反实证主义方法论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之后,各种反实证主义或非 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纷纷出现。 主要的有现象学与理解方法、批判理论、建构 主义等。
1、现象学与理解方法
在现象学者看来,社会世界是由不同意义构成的一个世界, 社会成员以此作为参考构架来理解和解释现象。常识构架 包括一套社会规则和标准,它们是社会成员形成其社会世 界图景的基础。社会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社会世界建构的过 程。 现象学和解释学观点与实证主义方法论有根本的不同。首 先,他们主张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有明显的不同, 表现在研究对象和目的等方面,特别重视理解方法。其次, 重视对社会行动及其意义的研究,重视价值问题,倡导特 定的分析视角。第三,以个体主义方法论为特征。从韦伯 到许茨,他们都是唯名论者,关注对行为个体的研究。第 四,倡导定性研究方法,而不是定量研究方法,如实地研 究法、人类学的“深描”(thick description)法等。
理论的三层次
宏观理论(或者说一般性理论)往往以整体性的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 解释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它的体系通常十分庞大, 结构十分复杂,概念高度抽象,应用领域广泛,有时人们将这种类型的 理论称为“巨型理论”。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 微观理论关注的则是行动个体之间的互动层面的现象与问题。具有微观 分析取向的学者,普遍强调微观个体实在的重要性。 中观理论则介于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两者之间的理论,其抽象层次和所 解释的对象都介于二者之间。这种理论是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 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 组假定所组成,通过逻辑推导可以从这些假定中产生能接受经验研究证 实或证伪的具体假设。它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比如,社会学中常见 的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角色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等等,都是 这种中层理论的例子。
具体分析
(1)中国学者缺乏研究方法方面的专门训练(教育 本身存在问题),更显现出研究方法学习的重要性。 (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从国外引进。改革 开放后,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成就一是因为社会实践 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二是国外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半 个世纪以来取得的最新学术成果及其体现的新视野、 新方法、新手段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多学科和 跨学科方法的普遍采用。 (3)学科研究交叉性强。多学科和跨学科方法的普 遍采用。
1、从孔德到涂尔干
孔德既是社会学的创始人,也是“实证主义”观 点的首倡者。在《实证主义概论》中孔德把“实 证”定义为: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 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 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孔德的思想后来由涂尔干加以发展和具体化,从 而使所谓的科学的社会学思想成熟起来。涂尔干 认为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social facts)。他同时坚持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自然 科学是一致的。
于他生活的特定社会的东西,哪些是构成普遍人性的
东西时,这种区分才有意义。——【法】让· 皮亚杰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社会科学”条目:经 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指社会及文 化人类学)、心理学(指社会心理学)、地理 学(指社会及经济地理学)、教育学(指学习 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的研究 领域)、历史学(介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 间的学科) 联合国教科文《社会及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主 流》: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人 口学、语言学、人类学、史学、艺术及艺术科 学、法学、哲学。认为前5种学科属于社会科 学,后6种属于人文科学。
3、建构主义
三个方面:第一,所有的建构主义者都反对把科学仅 仅看成是理性活动这一传统的科学观。第二,几乎所 有的建构主义者都采取了相对主义认识论的立场,他 们强调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弱决定的,并且削弱甚 至完全否定经验世界在限定科学知识发展方面的重要 性。第三,所有的建构主义者都认为,自然科学的实 际认识内容只能被看成是社会发展过程的结果,并被 看成是受社会变量影响的。 目前,建构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 影响。它涉及到不同学科、源于不同流派的各种社会 研究,如科学知识社会学、常人方法论、科学修辞研 究、符号人类学、女性主义理论、后结构主义和后现 代主义理论等。
1、从孔德到涂尔干
孔和涂代表实证主义的经典阶段。其基本特征: 第一、认为社会(科)学在学科性质上与自然科 学诸学科是一致的,社会学完全可以借用自然科 学的研究程序并纳入科学之列。 第二、认为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事实(对象)是 一种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 第三、主张整体主义的方法论。
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简史
(一)人文社科方法论草创阶段(19世纪以前) 16世纪以前,学者们集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于 一身,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尚未分 开,方法论带有整体性质。 16世纪至19世纪初叶,人文社科方法论的开 始进入独立考察阶段(表现为哲学方法论): 康德的先验逻辑思想隐含辨证逻辑和概念方法 论,黑格尔创立了辨证逻辑。
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简史
(二)唯物辨证法和实证主义方法论阶段:19世 纪以来 人们通常把源于孔德,主张社会科学与自然科 学具有一致性,并寻求普遍规律性的观点称之 为实证主义(positivism)。 实证主义经历了三个阶段:以孔德和涂尔干为 代表的经典实证主义阶段、20世纪40—60年 代的工具实证主义阶段和后实证主义阶段。
课程作业
1、每一位或两位同学任选一种西方科学方法 论进行个案研究。 2、提交一份研究报告:基本内容简介、研究 方法介绍、对研究方法的认识。 3、本学期期末上交。
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构建
(一)理论的基本知识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 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 在相关的命题。 理论的特征: A、理论来自于经验的实践; B、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系统的认识; C、理论的目标是对经验现实作出解释。
科学研究方法的三层面
第一层面:方法论。方法论是 指人们研究社会的基本立场、 基本假设和基本出发点。
第二层面:研究过程与设计。
第三层面:具体方式和方法。
教学进度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前言及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论 人文社科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 人文社科研究具体方法(一) 人文社科研究具体方法(一)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一是研究对象的不同。 “人” 与 “社会” 二是研究方法的不同: 人文科学主要采取意义分析的方法,是一 种解释的方法; 社会科学则较多的引进了自然科学的方法, 实证的方法。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
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显而易见, 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其中包括心理生理过 程。反过来说,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 会性的。只有当人们能够在人的身上分辩出哪些是属
李约瑟之谜
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编著15卷《中国科学技 术史》: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 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 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 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 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 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 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2、 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指以192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的“社会研 究所”为核心的一批研究马克思学说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学 者形成的理论流派,又称“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批判理论家关注的重点由对经济基础的批判 转向了对上层建筑的批判,即对意识形态或社会文化的批 判。尽管他们之间的观点也有所不同,但作为一个学派, 其理论与方法论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第一,批判理论主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即 黑格尔式的马克思的学说。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辨证思想。 第二,批判理论所谓的对社会的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 是具体的否定。 第三,批判理论重视实践问题。 第四,批判理论反对“唯科学主义”(scientism)观点, 批判实证主义的工具性单向思维。
20世纪40—60年代出现的“工具实证主义” (instrumental positivism)。其基本特征可概括 为: 第一,坚持经典实证主义的基本前提,即认为知识 只能靠系统的经验研究获得,社会(科)学与自然 科学的研究逻辑是一致的;承认社会世界亦存在着 规律,这种规律是因果规律或者统计规律。 第二,坚持归纳主义的原则。认为科学知识的基础 是经验归纳,科学的任务在于从经验上验证或做出 预测。故强调经验操作研究。 第三,坚持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原则。认为研究者只 要遵循一定的研究逻辑,即可获得客观世界的知识。 因此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第四,坚持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的原则。 认为研究者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可以做到也应该做 到避免个人思想或偏好的介入。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
区别:自然科学通常是客观的,而人文社 会科学是有不同立场的。 联系: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 革命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 法手段,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 透,相互联系的趋势日益加强 。
人文科学(humanities)
主要是关于人类思想、文化、 价值和精神表现的学科。它 所研究的是一个精神与意义 的世界。 最为古老:文学、历史、哲 学(美学、伦理学)、语言 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 音乐、美术、舞蹈、戏剧、 美术
课堂讨论
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 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它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 等基础科学和农业科学、生物学、医学、材料 科学等实用科学。
自然科学de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 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 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 一、科学实验法 二、数学方法 三、系统科学方法
2
、 工 具 实 பைடு நூலகம் 主 义
3、后实证主义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以实证主义为特征的功能论观点独霸天下 的局面已成过去。在现象学等观点日趋高涨的情况下,实证主义方 法论似乎失去了它昔日的发展势头。但如果留心注意一下,我们将 会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仍有社会学家在公开或不公开地维护实 证主义观点。只是它的表述形式已有所改变,这就是新实证主义或 “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华莱士(W. Wallace)、乔纳森· 特纳和亚历山大(J. Alexander)等。 后实证主义社会学观点虽未成熟,但它的出现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 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发展的某些趋势。首先,社会科学研究趋于 综合化,理论观点取向多元化。其次,对“科学”概念和对社会科 学各学科自身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已认识到,科学没有 统一的模式,科学的目标也是多元的。再次,对“客观性”问题也 有了新的认识。
第一讲 前言及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论
一、当代科学体系: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 二、为什么要重视研究方法? 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简史 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构建
一、当代科学体系:深度分化与高度综合
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 人文科学(humanities)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指社会及文化人类学心理学指社会心理学地理学指社会及经济地理学教育学指学习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的研究领域历史学介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学科联合国教科文社会及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主流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主讲:董正宇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人文社会科学类硕士研究生选修课。 教学目的: 了解人文社会科学概况,掌握人文社会 科学的研究程序与研究设计,掌握人文社会 科学基本研究方法的使用,提高学习者的知 识面、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为什么要重视研究方法?
一个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希望达到或者能够达到什么样 的高度,往往与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类是有思想、能创造事物的理性动物,创造就要有 一定的方法。 中国古代一句名言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器。" "器"是指工具。人要做好事情,必须首先完善其工 具。器便成为做好事的先决条件。做学问的工具,是为方 法。 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是指获取知识的一种工具 即方法。他认为只有掌握这种方法或工具,才能进行科学 或哲学的研究。方法,在古希腊语中,有"通向正确的道 路"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