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在公历12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过冬至像过年一样隆重。

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的历法曾以冬至为一年的第一天,所以要隆重庆祝。

据传周代时冬至日是新年元旦,那天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

中国改行夏历后,冬至才退居次位。

汉朝时,冬至成了“冬节”,魏晋南北朝时又改称“亚岁”。

今泉州一带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所以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祭祖。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水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

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


泉州一带冬至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

有的人家还在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

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以前,北京一带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称为“馄饨”,希望把他们吃掉,过上太平日子。

据说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一直流传至今。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所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和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即用糯米粉捏成鸡、鸭、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日早晨,聚在祠堂中依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祖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为“食祖”。

冬至节祭祀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1. 下列关于“冬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全国有些地方过冬至节像过年一样隆重。

B. 每年农历十一月中旬,约在公历12月22日前后,是冬至节,又称冬节。

C. 据传周代时冬至日是新年元旦,那一天很热闹,因此在今天的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

D. 中国改行夏历后,冬至的地位下降了。

汉朝时,冬至变成了“冬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改为“亚岁”。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泉州一带冬至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有的人家还在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在门上,敬门神。

B. 冬至应节食品全国各地不太一样,西北一带的人多吃水饺,江浙一带的人多吃汤圆,北方人吃馄饨。

C. 泉州人冬至节吃丸,称为“尾丸”,这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D. 北京一带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据说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一直流传至今。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的国家,节日都与祭祀相关,冬至节祭祀祖先,以示不忘自己的“根”,在中国一直世代相传。

B. 因为羊肉和狗肉有壮阳补体的功效,而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所以,北方民间至今仍有冬至进补羊肉狗肉的习俗。

C. “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冬至所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冬至团可用来祭祀和互赠亲朋。

D. 苏州人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有馅的大粉团和无馅的小粉圆两种。

参考答案:
1. C
2. C
3. A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2. 试题分析:C以偏概全,曲解原文。

“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A无中生有,曲解原文。

“冬至节祭祀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
‘根’”,曲解原文;“节日都与祭祀相关”,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14题。

夜晚
①月亮是别在乡村上的一枚徽章。

②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中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③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

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即使他们的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农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的感觉。

④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亮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工作白天和睡觉白天的交替。

我就是在30 多年的漫长白天之后来到了一个真正的夜晚。

看月亮透过树阴筛下的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

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

就像我在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⑤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署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的一阵阵阴凉,有时能逼得人们添衣加袜,甚至要把毯子裹在身上取暖。

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织女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里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哗啦塌下来,把我黑估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在步步退近。

我是躺在一个晾台上吗?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飘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时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有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⑥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3、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城市的和乡村夜晚的,抒发了作
者的思想感情。

(3分)
14、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请按要求赏析。

(6分)
(1)第④段中加点的“筛下”一词,能否用“落下”代替?请说出理由。

(3分)(2)作者对月光作了精彩的描写,请你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在写法上的妙处。

(3分)
参考答案:
13、(3分)喧嚣浮躁静谧安宁希望远离浮躁,亲近自然,获得精神的宁静与自由。

14、(6分)(1)不能。

“筛下”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被树阴分割成许多光斑的特有景象,把月亮和树阴都写得鲜活,有生命。

而“落下”不能突出景物的这种特点。

(3分)
(2)在这句话中,作者化静为动,写出月光是活的,是有生命的。

表现了月光的美好和作者对月光的喜爱。

(3 分)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

(16分)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作越洋电话采访,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

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

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

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

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

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但是,事情的复杂性在于,自然美也可倒过来对人进行确定和构建。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

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

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

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5.如何理解标题《苏东坡突围》中的“突围”?(3分)6.作者去黄州之前,朋友们纷纷劝阻他,但他还是去了,请分析他此行的原因和目的。

(4分)
7.“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中的“伟大与渺小”分别指什么?(4分)
8.为什么说“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5分)
参考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8—20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19、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20、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甚矣,汝之不惠!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1、下列各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22、下列各句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蟹六跪而二螯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皆出于此乎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4、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吾未见其明也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参考答案:
18、B 19、B 20、C 21、D 22、C 23、B 24、A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

由郎中历知安庆、汝宁二府。

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四十三年,改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

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

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隆庆初,加右副都御史。

吉囊子吉能据河套为西陲诸部长,南扰河、湟番族,环四镇皆寇。

其冬,进崇古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

崇古奏给四镇旗牌,抚臣得用军法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授诸大将赵岢、雷龙等。

数有功。

吉能犯边,龙等出花马池、长城关与战,大败之。

吉囊弟俺答纳叛人赵全等,据古丰州地。

东入蓟、昌,西掠忻、代。

四年正月,诏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

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归者接踵。

其冬,把汉那吉来降。

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子也。

崇古念因此制俺答,则赵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

俺答方掠西番,闻变急归,索把汉甚急。

使使调之。

崇古令把汉绯袍金带见使者。

俺答大喜,屏人语曰:“我不为乱,乱由全等。

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

即不幸死,我孙当袭封,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遂遣使,并请互市。

崇古以闻,帝悉报可。

俺答遂缚全等十余人以献,崇古亦遣使送把汉归。

崇古广召商贩,听令贸易。

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

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

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诏进太子太保。

十五年,三封告成。

又二年卒。

赠太保,谥襄毅。

(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B. 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C. 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D. 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一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 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便宜行事的凭据。

C. 袭封,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
度。

D. “互市”是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茶马互市”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崇古通晓军事,保护一方平安。

他任宁夏巡抚时,熟悉各边关的险要关隘,组织抵抗防守,收纳投降归附盗寇,屡次出兵直捣敌巢,使敌寇不敢残害宁夏。

B. 王崇古善于用人,具有战略意识。

他统辖陕西等四地区军务时,划出防区,分别授权给赵岢、雷龙等大将,这些大将各自独立作战,灵活机动。

C. 王崇古巧抓时机,促使事况转变。

当把汉那吉来降,他认识到这是处理蒙汉关系的契机,厚待把汉,让其穿绯袍束金带,趁机安抚俺答,铲除了叛徒赵全等人。

D. 王崇古重视贸易,稳定发展边境。

他广招商贩,听任贸易,数千里边地不动兵兴武,每年节省了很多费用,出现了数千里军民安居乐业的现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2)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

参考答案:
10. D 11. C 12. B
13. (1)(王崇古)又发檄文(文书)慰劳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领多人来投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慰问安抚。

(2)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晓谕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

从此边境休养生息。

选自《明史·王崇古传》作者:张廷玉年代:清
13.(1)关键同”劳”“自拔”“存抚”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关键词“诣”“罗
拜”“休息”的翻译各1分,人意2分
10. 试题分析:“靖江”做后句的地点定语,“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两个事件断开。

11. 试题分析:“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

12. 试题分析:“各自独立作战”错,原文意为,王崇古上奏请求给四镇发放旗牌,使抚按大臣能够按军法督察战事。

并没有“各自独立作战”之意。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如此题选项B事件错误。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劳”“自拔”“存抚”“诣”“罗拜”“休息”的翻译。

参考译文: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

由郎中历任安庆、汝宁二府知府。

调任常镇兵备副使,在夏港攻击倭寇,在靖江追上并歼灭了他们。

跟随巡托曹邦辅在浒墅作战。

不久,与俞大猷一起追倭寇出海。

他积功升任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嘉靖四十三年,他改任右佥都御吏,任宁夏巡抚。

王崇古喜欢谈论军事,完全知晓各边关的险要关隘,亲身参加部队作战,修治进攻和防御设施,接爱投降和归附的人,多次出兵直捣敌人的巢穴。

敌寇屡屡残害其他的边镇,唯独宁夏完好。

隆庆初年,他被加封为右副都御史。

吉囊的儿子吉能占据河套做了西部边疆各部落的首领,向南骚扰河、湟番族,周围四镇都遭侵犯。

这年冬天,王崇古升任兵部右侍郎,统辖陵西、延、宁、甘肃地区的军务王崇古上奏请求给四填发放旗牌,使扼按大臣能够按军法督察战事,他还根据地图画出防区,分别交给大将赵岢、雷龙等。

他屡次立功,吉能侵犯边关,雷龙等人从花马池、长城关出兵与他们作战,大败他们。

吉囊的弟弟俺答收留了叛贼赵全等人,占据古丰州地方,向东攻八蓟、昌地区,向西劫掠忻、代地区。

隆庆四年正月,诏令王崇古总督宜、大、山西地区的军务。

王崇古禁止边防兵卒擅自出境,却放出一向通敌的人深入敌营充当间谍。

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

回来的人接连不断。

这年冬天,把汉那吉来投降。

把汉那吉是俺答第三个儿子铁背台吉的儿子。

王崇古考虑可以趁此制服俺答,铲除赵全等人,便将把汉等人留在大同,慰问安抚备至。

俺答当时正在辅掠西部少数民族,听到事变急忙回师,急切地索要把汉,派使者刺探。

王崇古让把汉穿绯袍束金带接见使者。

俺答很高兴,屏退随从对他讲:“我不作乱,祸乱是赵全等人所为。

希望天子分封我为王,永远为北方首领,各部落谁敢生祸乱。

即使我不幸死去,我的孙子应当世袭封爵,他接受了朝廷的厚恩,怎敢辜负呢?”于是派遣使者,并请求互市通商。

王崇古将这件事上报,皇帝全部答复可以。

俺答就绑缚了赵全等十多人献给朝廷,王崇古也派使者将把汉送回。

王崇古广泛地招集商贩,听任他们做生意。

布匹丝绸、豆子米粮、皮革远从江、淮、湖广密集到了边塞附近。

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

东起延、永地区,西到嘉峪关七填,故千里地区的军民安居乐业,不动兵兴武,每年节右十分之七的费用。

诏令晋升他为太子太保。

万历十五年,三次封贡都成功了。

又过了两年,王崇古去世。

封赠为太保,谥号襄毅。

6.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尉迟敬德
隋末,有书生居太原,苦于家贫,以教授为业。

所居抵官库,因穴而入,其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携挈。

有金甲人持戈曰:“汝要钱,可索取尉迟公帖来,此是尉迟敬德钱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