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
问题的思想基础。
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
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先指“能养之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
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其次,民
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
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
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
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
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为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提出了“导民以孝,以孝侍亲”的理念,主张以孝文化
作为解决养老问题。
B.传统孝道认为,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这说明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
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
C.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晚辈掌握的知识结构等常常超越长辈,使得老人们越来
越丧失话语权,导致不孝敬老人的现象越发严重.
D.让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最重要的途径是让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现代转化,融入现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社会讲究“忠”“孝”,是指要对统治者尽忠,对父母尽孝,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
系正好颠倒过来了。
B.“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
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
C.现代社会中,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使得后辈们对传
统的孝道逐渐有心无力。
D.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必然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现代的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我们应该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B.“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C.传统孝道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知识结构的
变化,主人公意识的转变,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是主要原因。
D.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孝道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促进了现代孝道的发
【答案】1.C 2.A 3.D
【解析】
1.试题分析:以偏概全,“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是现代社会不孝敬老人的因素其中之一。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此题选项C混淆范围。
2.试题分析:原文的内容“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选项“正好颠倒过来”理解错误,曲解文意。
3.试题分析:“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不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和“传统孝道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促进了现代孝道的发展"无中生有。
展,现代孝道促进了传统孝道的必然改变.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朱自清与“有信仰的教育”
1924年,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受夏丏尊邀请,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
当时校长经亨颐在春晖尝试推行教员专任、教学自主、学制改革,同时聘请了一大批有理想、有真才实学的教
师到春晖任教,为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优厚的待遇。
“走向春晖……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映在湖里。
我的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
湖有这样大,使我觉得自己小了。
”这种美的感受让朱自清领略到“真正的生活温馨”。
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醇厚的情谊更使他觉得这是“一生中难得的惬意时光”,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等都是朱自清在春晖结成的莫逆之交。
来到春晖不久,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
他在文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
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呢?“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
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
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饰伪"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 。
一次,有人报告学生中有几人聚赌。
如此公然地违纪事件,朱自清不主张学校处理
学生.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让教师先找学生谈话。
教师责备自己有负于自己的职责和学生家长的托付,学生则更痛心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老师的教导、家长的期望,流下悔恨之泪,因而当即作了深刻检讨。
教育目的既已达到,就将处理的全权交给学生协治会.学生协治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的处罚方式是,罚犯错误学生写大字和打扫学生宿舍卫生一个月。
一次,朱自清的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可笑的朱先生”。
文章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脸带着微微的黄色,头发却比黑炭更黑。
近右额的地方有个圆圆的疮疤……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
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的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朱自清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
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大家一个榜样,这就是描写人要让人读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朱光潜教英文,与朱自清身材相似,性情相投,许多人以为他们是兄弟。
他的第一篇美学论文《无言之美》,就是在朱自清、夏丏尊的鼓励下写成于春晖。
朱自清极力鼓励朱光潜在学生中作讲演。
朱光潜起先不肯答应,恐怕讲得不好,但经不住朱、夏的一再鼓励,就
在春晖中学规定的“五夜讲话”时间里向全校学生作了演讲.结果效果出奇的好,主要是被演讲时谨严的逻辑、连珠的妙语和强烈的论辩力所慑服.就效果而言,此后学生中吵吵闹闹的现象减少了,因为他们觉得“无言之美”是一种大方之美、静穆之美,是美的至境。
朱自清在《春晖的一月》中说:“我只照我喜欢的做就是了。
这就是自由了。
”可这世界上哪里又有世外桃源呢?随着校长经亨颐长年奔波在外、校务由代理校长掌管后,校方和学生、教师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春晖神话破灭在一个冬天的早上。
1924年深冬的一天,春晖中学的学生黄源在出早操时戴了一顶黑色的绍兴毡帽。
体育老师认为不成体统,勒令除去,黄源不肯,师生由此发生争执。
校方坚持要处分黄源,舍务主任匡互生力争无效,愤而辞职。
全体学生罢课,校方开除了为首的28名学生并宣布提前放假。
此举激起教师的公愤,教员集体辞职以示抗议.朱自清与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先后离开了白马湖.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丰子恺在春晖如诗如画的岁月留下了这幅作品,既像是写实,也像是预言,而留给后人的则是无尽的怀想和叹息。
相关链接:
①他奔波于两校之间,从来没有误课的情形……匆匆赶到学校,顾不得稍事休息便开始备课、改作,一直到深更半夜。
他的课堂教学组织得非常周密。
他常问自己,“上课时,个个学生是注意听讲么?有人说话么?有人在桌子底下偷看别的书么?——今天讲的,他们曾如你所嘱地预习过了么?昨日讲的,他们上自修班时曾复习过了么?”(严禄耕《朱自清在春晖》)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矫情饰伪”的毛病。
学生王福茂的作文,用诙谐的语调逼真的描写他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他也不以为忤,反而赞赏王福茂描写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B.朱自清认为,教育者应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教育的目的如若落入了
名和利,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正常成长,教育者自己也将深受其害。
C.朱光潜起先不肯答应面向全校学生作演讲,因为他担心自己口才不好讲得不好,但在朱自清、
夏丏尊的一再鼓励下走上讲台,结果效果出奇的好,学生被他演讲时大方、静穆的“无言之
美”所折服。
D.本文通过叙述朱自清与他在春晖中学的同事教育指导学生的几件生活琐事,勾勒了一组视
5.在春晖中学,朱自清与他的同事们是用怎样的方式实践他们的“有信仰的教育”的?请结合
材料,简要概括。
6.春晖中学成为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神话"有哪些因素?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C 5.①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
②用宽容、平等、爱护的姿态对待学生。
③以身作则,用教师的言行魅力引领学生成长。
6.①教育理念先进,重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②有一批认真、负责、团结,“视教育如信仰"的教师.③学校领导开明,广纳贤才,给予教师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优厚的待遇。
④优美的校园环境与人文氛围滋润学生健康成长。
6.试题分析: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
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
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
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题目,从教育理念先进、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学校领导开明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与人文氛围的角度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笑嫂
陈国炯
笑嫂喜欢笑,与人相见微微一笑,高兴时哈哈大笑,有时独自一人也偷偷地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捡宝似的笑个没完。
因此,没见过笑嫂发愁时是个什么模样。
因为笑嫂爱笑,大家当面笑嫂笑嫂地叫,背后笑嫂怎么笑嫂怎么地夸,好像笑嫂的姓名就叫笑嫂。
笑嫂是我的师傅。
我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铝轮厂搞宣传,负责人事的小老头陪我到车间,对车间主任说,这小伙子到你车间实习一个月,你给他安排一下。
车间主任长着八字胡子,看似匪气十足。
他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我后,说,一个学生娃,哪能干活。
反正一个月后要坐办公室的,就去帮笑嫂做点事吧。
车间主任唠唠叨叨的一番话中,我知道有个笑嫂,也有些受辱的感觉。
车间主任唠叨完,亲自陪我去厂东边一个堆废料的塑料棚下,扯开嗓门喊,笑嫂,我给你送来一个徒弟,给你打个下手。
车间主任的一咋呼,我不但认识了笑嫂,还成了笑嫂的徒弟。
我很顺从地叫了笑嫂一声师傅,笑嫂听了高兴得咯咯地像母鸡下蛋般笑。
笑完了就说,你还真听小胡子的瞎话,什么师傅徒弟.笑嫂停了一下对我说,大家都叫我笑嫂,你也叫我笑嫂吧,我可不敢做你大学生的师傅呢。
说完又咯咯地笑,把个笑嫂的雅号笑得名副其实。
笑嫂已是奔五的人了,却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女人的那种臃肿,而是清清秀秀,穿戴得也整整洁洁,十分素雅.笑嫂的活不笨重,也不怎么脏,她每天整理着送来的废过滤网,那些过滤网是用来过滤铅水的,用过后铝水沾在过滤网上结成了块。
因为过滤网是铁的,沾在上面的是铝,铁几百元一吨,铝上万元一吨。
把废铁网当铝卖,人家不要;把铝当铁卖,公司不干。
因此,笑嫂把沾在上面的铝块铝屑撬下来,分开卖,谁也不亏.
笑嫂做事很认真,一块块像翻找金子一般,有时我一不留神漏撬了几块,她会猫着腰,捡回来重新撬。
这样一来,我也不好意思马虎了,做得一丝不苟.笑嫂还挺关心人,我进公司时是夏天,南方的夏天贼热,加上在似露天一样的塑料棚下,汗似下雨般流,一把把捋也捋不完。
笑嫂见了心疼地说,大学生,你去找个地方凉快一下,这点活我做起来很轻松的。
我当然不同意,笑嫂就说,还要我陪你啊.说完就咯咯地笑着,连推带搡赶我走。
笑嫂从来不到餐厅吃饭,她每次从餐厅里买来米饭,不打菜,菜从家里带来,等吃饭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就打开饭盒,坐在塑料棚下吃起来。
那些走过来走过去的人都会与笑嫂打个招呼,笑嫂吃饭了?今天啥菜?还会有啥菜,这个星期吃咸鸭蛋呗。
笑嫂咯咯咯地笑着回答,笑嫂的菜每星期换一种菜,咸鸭蛋,炒鸡蛋等等.
那天,我没去吃中饭,笑嫂吃完饭去了洗手间,我想笑嫂经常帮我洗饭盆,我也帮笑嫂洗一次.打开盛菜的铝盒子,里面的咸鸭蛋丝毫没动,完完整整地躺在盒内。
当初没在意,后来想想有点问题,以后几天我特意偷看了笑嫂的菜盒,我终于明白,笑嫂一个咸鸭蛋要吃一个星期.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一位同事,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闹了个大红脸.从此我不再看笑嫂的菜盒,也不再提及同一个菜要吃一个星期的事。
那次大地震后,公司开展捐款救援,笑嫂捐二百元,工会主席说,笑嫂你要不少捐一点?笑嫂微微一笑说,多的拿不出,捐二百没问题。
工会主席不再说什么了。
实习期满,我到宣传部搞宣传工作.那天工会去慰问贫困职工家庭,领导让我去拍照片,并写一篇通讯稿。
走了几户后,一行人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巷里,叩开一扇墨绿色的斑驳的门.门一打开,一张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我有些诧异地叫道,笑嫂?笑嫂仍在笑,把大家让进
屋,屋里灯光暗淡,客厅也逼仄,几个人进去后有些拥挤.这时我才知道,笑嫂的丈夫几年前被车撞得瘫痪,长年卧床不起,公公早年已故,婆婆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需照料,一个女儿正在上初中,家里十分拮据。
笑嫂照顾两个病人,负担一个学生,又要上班,还从社会上揽来了刺绣,挣几个外快,以补家用.可想而知,笑嫂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我对笑嫂更是敬重了,有事没事总爱往笑嫂的工作场地跑。
笑嫂依旧咯咯咯地笑,好像与那个沉重的家没有一点牵绊似的.
那次我与笑嫂聊得很开心,我忽然说,笑嫂你的心态真好。
笑嫂知道我想说什么,顿了顿道,家里有这么多病人,谁会不烦,如果我成天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我还活不活?
笑嫂叹口气说,我如果整天苦着个脸,人家见了我,也不会有好心情的。
因此我得高高兴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心情。
说完笑嫂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7.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前两段是说“笑嫂"这个名字的由来,同时交代出她和同事的关系、她乐观的精神以及她对
周围人的影响,这些都为后面的内容做了铺垫.
B.笑嫂自己身处困境,却仍然为地震灾区捐200元,这与她每个星期换一种菜“咸鸭蛋、炒鸡
蛋”的心理是一致的,表现笑嫂既热心又要面子。
C.“我”关注笑嫂的咸鸭蛋吃一个星期的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关心笑嫂, 同事却因此“瞪
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感到很委屈.
D.“我”开始叫笑嫂师父是“顺从”地叫,并不是真心.但后来却对笑嫂“甚是敬重”,总往她工作场地跑,是因为受到了她精神的感染。
E.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笑嫂家的困难,而是先写她的“笑”,这样做可以让小说曲折有致,有
8.小说中的“笑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作品为什么以“笑嫂”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AE 8.①工作认真负责,从撬铝块铝屑可以看出来。
②乐观坚强,在家境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以“笑"示人,没有怨天尤人。
③热爱生活,身上收拾得整整齐齐,虽然一周吃一个蛋,但做法不一,让生活尽量丰富些.④关爱他人,为地震灾区捐款,每天笑,为了让大家都有个好心情。
9.①笑嫂是中心人物,起到了线索作用,串起了小说的情节。
②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笑”是人物在神态上最突出的一点。
③“笑”即表现人物热爱生活的一面,又表现出人物坚强的一面,突出了主题。
④笑嫂的“笑”与文章开头“笑嫂喜欢笑",结尾“又咯咯笑起来”形成了结构上的呼应.
【解析】
7.试题分析:B.“ 要面子” 。
C.“感到委屈"错.D.是不是真心,文中并无明确表现。
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为地震灾区捐款,每天笑,为了让大家都有个好心情”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关爱他人”的性格特征。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此题从“工作认真负责"“乐观坚
强”“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9.试题分析:从结构上分析,起到了线索作用,结构上的呼应;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主题的角度分析“笑"即表现人物热爱生活的一面,又表现出人物坚强的一面,突出了主题。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各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
,监试者以其身体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
...
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后关东兵起,故冀州
..
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