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指导+课件31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题型上强调语言能力,稳中求变创新命题形式;试题关联教材,具有很 强的迁移性
(一)强调语言能力,稳中求变,创新命题形式文言文既是中华传统文 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因此,对文言文基础知识 的考查,向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试内容改革在强调能力立意的同时, 也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由知识习得到能力提升,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2023年新课标I卷文言文考点包括断句、文言实词、内容概述三道客观题 和翻译、文意理解两道主观题覆盖了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等知 识点,全面考查了考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能力。
赵襄子被围困于晋阳城中,解围后, 赏赐有功的五个人,第一个受赏赐 的是高赫。张孟谈说:“晋阳城解 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现在第一 个赏他,为什么?”赵襄子回答说: “晋阳被围的时候,我的国家形势 危急 ,社稷危亡啊。我的群臣们对 我都有骄傲轻侮之意,只有高赫没 有失去君臣应有的礼节,因此先赏 赐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善 于赏赐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而 使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 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是善于赏 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韩非子·难一》|《孔丛子》
学习目标: 1.读懂文本,理解大意; 2.精准审题,规范作答。
【总体评价】
➢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试题文言文阅读选择了两则阅读材料,分别节选自 《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 的著作总集,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孔丛子》是继《论语》之后儒学的 一部重要文献,相当于“孔家杂记”,主要记述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十几位 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时间跨度近六百年,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今年 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文本共计655字,比2022年新高考I卷589字多了66字,阅 读量上略有增加,保持了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600字左右的阅读篇 幅
➢ 第10题,断句题。在形式上予以创新,改变以往选择题模式,这背后是要求 考生对语意的准确理解,而非侥幸运用比较排除法做题的技巧。得分可以有 0分、1分、2分、3分四个等级。区分度得以提高,更能客观体现考生能力水 平的层次差异。
➢ 第11题,考查了文言实词与课内实词、现实生活词汇的比较和关联,考查更 强调与课内的关联性,很好的体现了教考衔接。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 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 赏首。张孟谈曰:“晋 阳之事,赫无大功,今 为赏首,何也?”襄子 曰:“晋阳之事,寡人 国家危,社稷殆矣。吾 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 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 是以先之。”仲尼闻之, 曰:“善赏哉,襄子! 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 莫敢失礼矣。”或曰: 仲尼不知善赏矣。
(二)由单一文本变为复合文本 今年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打破常规选择了两则诸子散文,分别节选自《韩
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新课标I卷也采用了复合文本的形式,选自两部军 事理论著作,分别为明朝刘基的《百战奇略》和唐朝李靖编著的《唐太宗李卫公问 对》,全国甲卷乙卷文言阅读材料还是采用单文本的形式四套试题文言文阅读材料有 单一文本有复合文本文本呈现多样化的组合特点。复合文本的考查与新课标的要求、 新教材的理念和其他板块考查形式的变化是相符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 “学业质量”板块有这样要求:“能比较两个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 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统编教材在课文 中也是经常有意将几个文本放在一篇课文里,引导我们进行群文阅读。复合文本早就 出现在全国高考卷其他阅读板块的选文中。相对于单一文本,复合文本要求考生具有 比较、整合等意识,提出了更高的阅读要求。诚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 本华老师所说“高考试题中多文本阅读的出现,扩大了阅读空间,加强了关联与比较、 整合与反思,其实就是为思维进阶提供保障。”
➢ 文言文阅读试题基本保持了2022年新高考试卷文言文的命题特征,3道客观题 加2道主观题,共5小题,合计20分,分别考查了文言断句、文言实词、内容 概述、翻译、文意理解五个考点。命题难度适中,能够比较有效地测评考生 的古文阅读素养。
【试题分析】
➢ 试题材料,不同于常见的人物传记,材料变以往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韩 非子·难一》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孔丛子》是一部相 当于“孔家杂记”的书。两则材料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 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
(二)试题关联教材,具有很强的迁移性 试题关联教材,是今年全国卷文言板块命题的一大特点。题干设问、答案
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引导教学 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 成绩。一是显性关联。如第10题断句中的“岂······哉”的固定句式在 高中统编教材中多次出现,如选择性必修中册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就 有“岂独伶人也哉”的句子,选择性必修下册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就有“岂 不痛哉”的句子。第11题A项关联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孟子·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一文中的“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B项关联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 中的“不可以不劝爱人”一句。一是潜在关联。如第14题要求找出批驳的事实 依据统编教材必修下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苏泡《六国论》均是经典的批 驳性议论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写作任务安排为“尝试写驳论文”。考 试命题着力于与教材关联、衔接,必将极大地促使教师们在教学中回归教材, 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课程的新观念。
题型稳定,基本延续了2022年新高考I卷文言文的考查点和命题样式,但 同时命题形式又有一些创新。如第10题断句题,今年全国四套试卷的这 一题均要求考生从8个断句点中选择3个正确的,避免单纯利用排除、猜 测等技巧作答的可能,有效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引导考生 认真阅读原文,真正理解文意。得分有0分、1分、2分、3分四个等级,区 分度得以提高,更能客观体现考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异。又如第11 题,2021年以前主要是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2022年新高考I卷、I卷增加 了文言实词的理解,四个选项中有两项考查文化常识,也有两项考查文 言实词理解;2023年新课标I卷、I卷侧重于文言实词的理解,较少涉及文 化常识的识记。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即是“百家争鸣”,集中学习先秦诸子 的散文,因受篇幅等的限制教材只选取了儒道墨三家的文章,其中代表儒家的 选取了《论语》十二章、《礼记·大学之道》《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代表道家的选取了《老子》四章和《庄子·五石之飙》墨家的选取了《墨 子·兼爱》。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统编必修、选择性必修教材 中选取了10篇先秦诸子散文,分量之重可见斑。诸子有百家之称,高中生在学习 时不能局限于儒道墨几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先秦诸子,可以适当拓展阅读视野。 可以说,2023年新课标I卷文言阅读材料选取了《韩非子》和《孔丛子》的作品, 属于教考衔接中的隐性关联。
➢ 第12题,从语意的角度看,把心里臆想的,看做事实发生的。这是曲解文意。 这是阅读的一般逻辑陷阱。
➢ 第13题,考查重要实词,固定结构。 ➢ 第14题,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选材和题型方面呈现以下特点: 一、选材上坚持稳中求变,注重教考衔接,强思辨性 (一)进一步拓宽了选材范围
过去全国卷文言文选材以史传文为主,今年新课标 I卷文言文选文取材于 诸子的经典散文著作纵观近几年全国卷文言文选材,选材范围有不断拓宽的特 点。2020年以前,选文主要选自二十四史,均为传统的人物传记体,以记人记事 为主,选材通常是围绕一个传主选择有代表性的数个事例;2021 年选文均为纪 事本末体,以记言为主;2022 年选材范围进一步扩大,延续了 2021年侧重记 言的特点;2023年选材范围突破了以往史传文为主的传统,如新课标I卷和全国 乙卷均为诸子散文,新课标 I卷选自《韩非子》和《孔丛子》,全国乙卷选自 《韩非子》,新课标I卷选了明朝刘基的军事理论专著《百战奇略》和唐朝李靖 编著的兵家著作《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北宋曾 巩撰写的史学草稿《隆平集》。
(三)注重教考衔接试题材料呼应教材 以前,由于种种原因语文高考中存在教考脱节的问题,教材以及教学中的
实际内容往往被摒弃在考试之外。为纠正此弊端,2017年教育部编订的《普通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目的就是“促进教、考有机衔 接,形成育人合力”。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教考衔接的特点越来越明显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有一条就是“衔接统编教材推进课堂改 革”。2023年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材取自法家和儒家的诸子散文,在高 中统编教材中虽未有直接选取《韩非子》和《孔子》的作品,但细读必修、选 择性必修教材,我们发现统扁教材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中经部、子部的经典文章 如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就选取了荀子的《劝学》,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 “中华文明之光”选取了《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和《庄子·庖丁解牛》三篇儒道两家的经典文章。
(四)强调思辨性阅读难度上有所提升 从表达方式来看,以前的高考文言文文本以叙事为主,近三年的文本以议
论为主,今年新课标I卷尤为明显。叙事为主就是叙述传主的所作所为,主要以 记录行为事迹为主,以此来凸显传主的某一方面的优秀品质。而以议论为主自 然侧重记录人物的语言对话,而语言对话往往围绕的是对一件事情发表不同的 看法。新课标I卷聚售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两种不同学说主张 的差异性以及交锋从文本阅读能力要求来看,前几年高考文言文文本因为以叙 事为主,所以学生需要具备理解具体事件的前后联系,进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和品质的能力而今年的新课标I卷主要以议论说理为主,针对同问题不同学派 人物表达针锋相对的观点和说理,这就要求考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辨析,第14题 的设问就明显体现了这种要求。对文言文材料中的观点、主题等进行全面理解 和解读,并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另外,试题又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如第11题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 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其中B选项考查与 教材中的含义进行比较将材料“遏奸劝善”中的“劝”字与教材《兼爱》 中“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字的含义加以比较。考生既需要正确 理解试题中的词义,又需要调动课内所学知识,将两者进行比对,从而得 出正确判断,这种设题方式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又如 第13题第(2)句“请略说一隅”中的关键词“请”字的翻译,考生若能从 学过教材中进行迁移,就能轻松得分,如初中课文《曹判论战》中“战 则请从”的“请”高中课文《鸿门宴》中“请以剑舞”中的请”就都要 翻译为“请允许我”之意。
➢ 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 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 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 围:被围困。词义被动,【教考衔接】洎牧以谗诛(被杀) (《六国论》)
➢ 何: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也”,“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衔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补充: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哪 里”“什么”。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胡为乎遑遑欲 何之?(《归去来兮辞》)②作定语,“什么”“哪”。其 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③用在句 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 么”“哪有”。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 飞》)④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 么这样”。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 殆:危险。【衔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篇》) 补充:①大概,恐怕。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 不详。(《石钟山记》)②几乎,接近,差不多。且燕赵处 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 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 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 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 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 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 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