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水化合物与糖代谢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办法:
白种人<30%;亚洲人>60% 汉族成年人75%-95%; 游牧者<40%
断奶后经常饮奶,保持良好的肠道健康,
不要大量、快速饮奶,不要空腹饮奶。
可选择酸奶、奶酪、低乳糖奶
双糖3:麦芽糖
2分子葡萄糖( α-1,4糖苷键) 甜度为蔗糖的1/3,口感柔和 存在于发芽的谷粒,特别是麦芽中 淀粉和糖原的结构成分
四、结肠内消化 1、 结肠菌分解,产生氢气、甲烷气、CO2 ,经 呼气和直肠排出体外 2、发酵成短链脂肪酸,促进肠道特定菌群生长 繁殖,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糖代谢示意图
主要在胞浆中进行 1、供能 2、细胞产生还原力 的主要途径。 3、产生核酸生物合 成的必需原料。
肌肉和肝脏CHO 的储存形式
主要供能模式,每克葡 萄糖产能16.7kJ(4kcal)
降低血胆固醇
38
三、血糖及其调节
39
血糖(glucose,GLU)
血糖是血液中单糖的总称,临床称血中葡萄糖为血糖。
食物糖
肝(肌) 分解 糖原
非糖物质
血糖
3.61~6.11 mmol/L
来源
CO2、H2O、能量、乳酸
肝(肌)糖原
非糖物质(脂肪酸、
氨基酸、糖类衍生物)
尿糖(超过肾糖阈)
>8.89~10.0mmol/L
4、其他多糖
• 动物植物含有,多种类型 • 香菇多糖、茶多糖、银耳多糖、魔芋胶等 • 海藻多糖 • ——琼脂、海藻胶、壳聚糖、卡拉胶 • 微生物多糖 • ——黄原胶等
• 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活性
二、糖代谢
30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口腔内消化
α-淀粉酶 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葡萄
糖、麦芽糖、异麦芽糖、麦芽寡糖、糊精等
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
血糖指数 =
– GI≤55——低GI食物 – 不易产生饥饿感,因此不容易
食用过量或引起血糖大的波动 – GI=55~70——中等GI食物 – GI≥70——高GI食物 – 不适合糖尿病人,也不适合任
去路
血糖调节
升血糖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
加速肝糖原分解 促进糖异生 促进脂肪分解和酮体生成
糖皮质激素
抑制葡萄糖氧化 促进肌肉蛋白质分解及肝脏糖异生
肾上腺素
加速糖原分解
降血糖的激素
胰岛素
—加速血中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加速糖原 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激活丙酮酸脱氢酶活性,加速丙酮酸 转化为乙酰CoA —促进糖的有氧氧化 —促进糖在肝及脂肪细胞中转变成脂肪 —抑制肝肾糖异生
人类获取能量最经济、最主要的来源 每克葡萄糖产能16.7kJ(4kcal) 55%~65% 在体内释放能量较快,供能快,是神经系统和心肌的主要能源, 也是肌肉活动时的主要燃料 糖原:肌肉和肝脏CHO的储存形式
34
2、构成组织及重要生命物质
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物质,参与细胞的组成和多种活动 细胞中CHO含量2%~10% 主要以糖脂、糖蛋白、蛋白多糖的形式存在 RNA、DNA均含有D-核糖; 抗体、酶、激素等需碳水化合物参与
• 生理功能: • 不能被人体消化酶分解、利用,难被人体消化吸收 • 水溶性膳食纤维 • 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 • 提高机体免疫力,刺激肠道蠕动,防止便秘 • 防止龋齿 • 可明显抑制淀粉老化,可应用于淀粉质食品
寡糖2:大豆低聚糖
• 存在于大豆中的可溶性糖的总称 • 主要成分:水苏糖、棉籽糖(蜜三糖)、蔗糖 • 棉籽糖 :1葡萄糖+1半乳糖+1果糖 • 水苏糖 :1葡萄糖+1果糖+2半乳糖 • 肠道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 • 甜度为蔗糖的70%,热量为蔗糖的50%
酮体
过 多
酮症酸中毒
膳食中充足的碳 水化合物
37
5、增强肠道功能
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结肠内发酵 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和肠道菌群增殖,有助于正常消化和增 加排便量
膳食纤维的功能
纤维素:吸水膨胀,增加粪便体积
半纤维素:促进胃肠蠕动,利于粪便排出
果胶、树胶、粘胶 延缓胃排空时间
半纤维素
减缓葡萄糖吸收,降血糖
糖代谢异常
高血糖(hyperglycemia)
临床上将空腹血糖浓度高 于6.1mmol/L称为高血糖。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 性疾病。
糖耐量试验 (OGTT)
低血糖
空腹血糖浓度低于 2.8mmol/L。
症状: 心慌、出汗、头晕、饥饿 、烦躁、手抖、全身无力 ,严重时可致神志不清、 精神抑郁、全身抽搐,甚 至昏迷等。
白糖
红糖
双糖2:乳糖
1葡萄糖+1半乳糖 只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中,浓度约5%
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 特别是新生婴儿不可缺少 促进钙的吸收
双糖2:乳糖不耐受
• 喝奶后肚子不舒服:腹胀、腹泻、肠气等
乳糖
乳糖酶
半乳糖
乳糖酶缺乏
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原发性、继发性
乳糖酶活性下降 抗癌药物、肠道感染 年龄增加
淀粉遇酸共煮时水解过程
淀粉
糊精
麦芽糊精
麦芽糖
葡萄糖
多糖4:非淀粉多糖(膳食纤维)
80%~90%由植物细胞壁成分组成 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成分 不可溶性 可溶性
1、纤维素
一千至一万个葡萄糖残基借β-1,4-糖苷键相连而成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一般称粗纤维 人体缺乏水解纤维素的酶 不溶于水,易吸水膨胀,一般食品加工条件下不被破坏 可刺激和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利其他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粪便排 泄
➢ 由葡萄糖聚合而成 ➢ 因聚合方式不同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葡萄糖 结构
水溶性 遇碘显色 食物含量
糯性 酶促降解 升血糖反应
直链淀粉
几十至几百 直链、螺旋状
热水溶解 蓝色
19%~35% 小 慢 慢
支链淀粉
几千个 分枝、树冠样
难溶于水 棕色
65%~81% 大 快 快
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食物
GI
粘米饭(直链淀粉高,煮)
50
粘米饭(直链淀粉低,煮)
88
大米饭
83
糯米饭
87
《中国食物成分表》
部分谷类直链、支链淀粉含量(单位:g/100g)
淀粉种类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大米
17
83
甜玉米
70
30
玉米
26
74
高粱
27
73
小麦
24
76
马铃薯
22
78
甘薯
20
80
荞麦
28
72
糯米
0
100
多糖2:糖原(glycogen)
停留时间短,消化作用小
二、胃内消化 胃液不含任何能水解碳水化合物的酶; 碳水化合物在胃中几乎完全没有消化
三、小肠内消化 1、α-淀粉酶(胰淀粉酶) 麦芽糖、麦芽三 糖、异麦芽糖、 α-临界糊精、少量葡萄糖 2、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消化酶(α-糊精 酶、糖淀粉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蔗糖酶、 乳糖酶) 大量葡萄糖、少量果糖及半乳糖
LOGO
碳水化合物与糖代谢
e
1
内容分享
1
碳水化合物概述
2
糖代谢
3
血糖及其调节
4
碳水化合物推荐摄入量
一、碳水化合物概述
3
概述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 类化合物,Cn(H2O)m,氢氧比为2:1。
分类
亚组
组成
单糖
葡萄糖、半乳糖、果糖
糖(1~2) 双糖
蔗糖、乳糖、麦芽糖
糖醇
山梨醇、甘露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
➢ 碳水化合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贮存方式 ➢ 由许多(3000 ~60000)个葡萄糖分子和支链组成的动物多糖
➢ 几乎全部存在于动物组织 ➢ 又称动物淀粉
➢ 主要由肝脏和肌肉合成、贮存 ➢ 有很多部位可与酶结合 ➢ 溶于水,在相应酶的作用下快速分解为葡萄糖,食物中糖原
含量很少
多糖3:糊精
淀粉的次级水解产物,由5个以上的葡糖分子构成 甜度低于葡萄糖,且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
糖醇
• 单糖的重要衍生物 1、山梨醇和甘露醇:互为同分异构体
山梨醇:植物果实中。可氢化葡萄糖制得 亲水性强,临床用作脱水剂,消水肿
甘露醇:海藻、蘑菇含量丰富 2、木糖醇:水果蔬菜中。可氢化木糖制得。
甜度与蔗糖相等 代谢不受胰岛素调节,可作为甜味剂 3、麦芽糖醇:麦芽糖氢化制得,可作为甜味剂
预防龋齿,大量摄入可引起腹泻
2、半纤维素
2~4种不同单糖或衍生单糖构成的杂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一般与纤维素共存
β-葡聚糖
• 生理作用
• 对肠蠕动、粪便量和粪便排泄有益 • 促进胆汁酸的消除、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 • 减少心血管疾病
3、果胶
• 普遍存在于陆地植物的原始细胞和细胞间质层,某些植物软组 织丰富
• 溶于水,可吸水膨胀;可被大肠中微生物酵解 • 与糖、酸在适当条件下可形成凝冻 • 果酱、果冻、果胶糖等的凝冻剂增稠剂 • 果汁、饮料、冰淇淋等食品的稳定剂
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
• 1981年加拿大科学家Jenkins等提出 • 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是食物经过消
化吸收引起血糖变化的真实反映 • 含有相同数量糖的不同食物,其消化吸收率和血糖应答
水平不相同 • 目前全世界已完成了大约2000余种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
研究
43
• 半乳糖血症
7
单糖3:果糖(fructose)
主要存在于水果、蜂蜜中 天然糖类中最甜的糖 甜度:蔗糖100,果糖110
葡萄糖代谢途径不同 GI:23
果葡糖浆的争议
•新型食用糖 •以酶法水解淀粉所得的葡萄糖液经葡萄糖异构酶的异化 作用,将其中一部分葡萄糖异构成果糖形成 •根据所含果糖量,分为果糖含量 43%,55%,90%
甜度分别为蔗糖的 1.0 1.4 1.7倍
双糖
• 由两个相同或不相同的单糖分子的羟基脱水生成的糖苷; 多为结晶,味甜,易溶于水
• 蔗糖 • 乳糖 • 麦芽糖 • 异麦芽糖 • 纤维二糖 • 壳二糖
双糖1:蔗糖
1葡萄糖+1果糖 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甘蔗、甜菜含量最多
白糖、砂糖、红糖 易溶于水 易于发酵,易引起蛀齿
糖在半小时内即有50%被转化。 • 乳糖( D-半乳糖基α-1,4-D-葡萄糖)、蜜二糖( D-半乳
糖基α-1,6-D-葡萄糖) 、棉子糖(半乳糖+果糖+葡萄糖) 、水苏糖(半乳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等组成成分之一 • 某些植物多糖(如琼脂、阿拉伯树胶等)水解后也可得 • 食物中的半乳糖主要来自奶类所含的乳糖。哺乳婴儿所需 能量的20%由乳类中的乳糖提供。
寡糖
• 又称低聚糖 • 构 成:3-9个单糖分子组成 • 常见寡糖:主要存在于豆类和荚豆类食物中
棉籽糖、水苏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 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等 • 甜度为蔗糖的30~60%
寡糖1:低聚果糖
• 又称寡果糖、蔗果三糖 • 由蔗糖分子的果糖残基结合1~3个果糖组成 • 甜度为蔗糖的30%~60% • 多存在于天然植物中,如洋葱、大蒜、芦笋、西红柿、香蕉等
质、肺组织和红细胞等也必须依靠葡萄糖供能 • 可直接被人体吸收 • 可作为多种活性物质生物合成的原料或前体 • 嘌呤、嘧啶、某些氨基酸 • 卟啉类、糖胺、糖蛋白、糖脂 • 胆固醇及其衍生物 • 脂肪中的甘油及脂肪酸 • 乳糖 • 某些动物体内的维C
单糖2:半乳糖(galactose)
• 几乎全部以结合形式存在 • 肠道内吸收最快的单糖 • 肝脏将半乳糖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很强,摄入血中的半乳
+大量ATP
+少量ATP
主要在肝脏、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进行 机体在
1、保持饥饿时血糖相对稳定;
缺氧情
2、调节酸碱平衡,防止代谢性酸中毒。 况下获
3、协助氨基酸代谢。
取能量
的快速
方式
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存储和供给能量
碳
水
构成组织及重要生命物质
化
节约蛋白质
合 抗生酮作用
物
增强肠道功能
1、储存和提供能量
异麦芽低聚寡糖 麦芽糊精
寡糖(3~9)
其他寡糖
棉子糖、水苏糖、低聚果糖
淀粉
多糖(≥10) 非淀粉多糖
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变性淀粉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亲水胶质物
单糖
葡萄糖
果糖
半乳糖
Glucose
Fructose
Galactose
5
单糖1:葡萄糖(glucose)
• 人类空腹时唯一游离存在的六碳糖. C6H12O6 • 构成各种寡糖、多糖的基本单位 • 有些器官完全依靠葡萄糖供给能量,如大脑每日需100—120克葡萄糖,肾髓
——结缔组织中的粘蛋白、神经组织中的糖脂、细胞膜表面的糖 蛋白
35
3、节约蛋白质
机体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碳水化合物提供 供应不足时:糖原异生成葡萄糖 体内糖原不足:蛋白质代谢供能
摄入充足碳水化合物可预防体内或膳食中蛋白质进入糖 异生旁路
36
4、抗生酮作用
脂肪酸
乙酰CoA + 草酰乙酸
柠檬酸——三羧酸循环
多糖
• 又称多聚糖 • 构成:10个以上单糖组成的大分子糖
• 一般不溶于水 • 无甜味,不形成结晶,能形成胶态溶液 • 是动、植物的储存物质
• 分为两类: • ——可被人体利用的多糖(糖原、淀粉、糊精) • ——不能被人体利用的多糖(膳食纤维)
多糖1:淀粉(starch)
➢ 人类的主要食物 ➢ 主要贮存于植物细胞(尤其是根、茎和种子细胞中) ➢ 需加热在水中糊化才能被机体利用
白种人<30%;亚洲人>60% 汉族成年人75%-95%; 游牧者<40%
断奶后经常饮奶,保持良好的肠道健康,
不要大量、快速饮奶,不要空腹饮奶。
可选择酸奶、奶酪、低乳糖奶
双糖3:麦芽糖
2分子葡萄糖( α-1,4糖苷键) 甜度为蔗糖的1/3,口感柔和 存在于发芽的谷粒,特别是麦芽中 淀粉和糖原的结构成分
四、结肠内消化 1、 结肠菌分解,产生氢气、甲烷气、CO2 ,经 呼气和直肠排出体外 2、发酵成短链脂肪酸,促进肠道特定菌群生长 繁殖,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
糖代谢示意图
主要在胞浆中进行 1、供能 2、细胞产生还原力 的主要途径。 3、产生核酸生物合 成的必需原料。
肌肉和肝脏CHO 的储存形式
主要供能模式,每克葡 萄糖产能16.7kJ(4kcal)
降低血胆固醇
38
三、血糖及其调节
39
血糖(glucose,GLU)
血糖是血液中单糖的总称,临床称血中葡萄糖为血糖。
食物糖
肝(肌) 分解 糖原
非糖物质
血糖
3.61~6.11 mmol/L
来源
CO2、H2O、能量、乳酸
肝(肌)糖原
非糖物质(脂肪酸、
氨基酸、糖类衍生物)
尿糖(超过肾糖阈)
>8.89~10.0mmol/L
4、其他多糖
• 动物植物含有,多种类型 • 香菇多糖、茶多糖、银耳多糖、魔芋胶等 • 海藻多糖 • ——琼脂、海藻胶、壳聚糖、卡拉胶 • 微生物多糖 • ——黄原胶等
• 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活性
二、糖代谢
30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口腔内消化
α-淀粉酶 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葡萄
糖、麦芽糖、异麦芽糖、麦芽寡糖、糊精等
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
血糖指数 =
– GI≤55——低GI食物 – 不易产生饥饿感,因此不容易
食用过量或引起血糖大的波动 – GI=55~70——中等GI食物 – GI≥70——高GI食物 – 不适合糖尿病人,也不适合任
去路
血糖调节
升血糖的激素
胰高血糖素
加速肝糖原分解 促进糖异生 促进脂肪分解和酮体生成
糖皮质激素
抑制葡萄糖氧化 促进肌肉蛋白质分解及肝脏糖异生
肾上腺素
加速糖原分解
降血糖的激素
胰岛素
—加速血中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加速糖原 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激活丙酮酸脱氢酶活性,加速丙酮酸 转化为乙酰CoA —促进糖的有氧氧化 —促进糖在肝及脂肪细胞中转变成脂肪 —抑制肝肾糖异生
人类获取能量最经济、最主要的来源 每克葡萄糖产能16.7kJ(4kcal) 55%~65% 在体内释放能量较快,供能快,是神经系统和心肌的主要能源, 也是肌肉活动时的主要燃料 糖原:肌肉和肝脏CHO的储存形式
34
2、构成组织及重要生命物质
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物质,参与细胞的组成和多种活动 细胞中CHO含量2%~10% 主要以糖脂、糖蛋白、蛋白多糖的形式存在 RNA、DNA均含有D-核糖; 抗体、酶、激素等需碳水化合物参与
• 生理功能: • 不能被人体消化酶分解、利用,难被人体消化吸收 • 水溶性膳食纤维 • 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 • 提高机体免疫力,刺激肠道蠕动,防止便秘 • 防止龋齿 • 可明显抑制淀粉老化,可应用于淀粉质食品
寡糖2:大豆低聚糖
• 存在于大豆中的可溶性糖的总称 • 主要成分:水苏糖、棉籽糖(蜜三糖)、蔗糖 • 棉籽糖 :1葡萄糖+1半乳糖+1果糖 • 水苏糖 :1葡萄糖+1果糖+2半乳糖 • 肠道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 • 甜度为蔗糖的70%,热量为蔗糖的50%
酮体
过 多
酮症酸中毒
膳食中充足的碳 水化合物
37
5、增强肠道功能
刺激肠道蠕动,增加结肠内发酵 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和肠道菌群增殖,有助于正常消化和增 加排便量
膳食纤维的功能
纤维素:吸水膨胀,增加粪便体积
半纤维素:促进胃肠蠕动,利于粪便排出
果胶、树胶、粘胶 延缓胃排空时间
半纤维素
减缓葡萄糖吸收,降血糖
糖代谢异常
高血糖(hyperglycemia)
临床上将空腹血糖浓度高 于6.1mmol/L称为高血糖。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 性疾病。
糖耐量试验 (OGTT)
低血糖
空腹血糖浓度低于 2.8mmol/L。
症状: 心慌、出汗、头晕、饥饿 、烦躁、手抖、全身无力 ,严重时可致神志不清、 精神抑郁、全身抽搐,甚 至昏迷等。
白糖
红糖
双糖2:乳糖
1葡萄糖+1半乳糖 只存在于哺乳动物的乳汁中,浓度约5%
儿童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 特别是新生婴儿不可缺少 促进钙的吸收
双糖2:乳糖不耐受
• 喝奶后肚子不舒服:腹胀、腹泻、肠气等
乳糖
乳糖酶
半乳糖
乳糖酶缺乏
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原发性、继发性
乳糖酶活性下降 抗癌药物、肠道感染 年龄增加
淀粉遇酸共煮时水解过程
淀粉
糊精
麦芽糊精
麦芽糖
葡萄糖
多糖4:非淀粉多糖(膳食纤维)
80%~90%由植物细胞壁成分组成 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成分 不可溶性 可溶性
1、纤维素
一千至一万个葡萄糖残基借β-1,4-糖苷键相连而成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一般称粗纤维 人体缺乏水解纤维素的酶 不溶于水,易吸水膨胀,一般食品加工条件下不被破坏 可刺激和促进胃肠道蠕动,有利其他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粪便排 泄
➢ 由葡萄糖聚合而成 ➢ 因聚合方式不同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葡萄糖 结构
水溶性 遇碘显色 食物含量
糯性 酶促降解 升血糖反应
直链淀粉
几十至几百 直链、螺旋状
热水溶解 蓝色
19%~35% 小 慢 慢
支链淀粉
几千个 分枝、树冠样
难溶于水 棕色
65%~81% 大 快 快
直链淀粉、支链淀粉
食物
GI
粘米饭(直链淀粉高,煮)
50
粘米饭(直链淀粉低,煮)
88
大米饭
83
糯米饭
87
《中国食物成分表》
部分谷类直链、支链淀粉含量(单位:g/100g)
淀粉种类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大米
17
83
甜玉米
70
30
玉米
26
74
高粱
27
73
小麦
24
76
马铃薯
22
78
甘薯
20
80
荞麦
28
72
糯米
0
100
多糖2:糖原(glycogen)
停留时间短,消化作用小
二、胃内消化 胃液不含任何能水解碳水化合物的酶; 碳水化合物在胃中几乎完全没有消化
三、小肠内消化 1、α-淀粉酶(胰淀粉酶) 麦芽糖、麦芽三 糖、异麦芽糖、 α-临界糊精、少量葡萄糖 2、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消化酶(α-糊精 酶、糖淀粉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蔗糖酶、 乳糖酶) 大量葡萄糖、少量果糖及半乳糖
LOGO
碳水化合物与糖代谢
e
1
内容分享
1
碳水化合物概述
2
糖代谢
3
血糖及其调节
4
碳水化合物推荐摄入量
一、碳水化合物概述
3
概述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 类化合物,Cn(H2O)m,氢氧比为2:1。
分类
亚组
组成
单糖
葡萄糖、半乳糖、果糖
糖(1~2) 双糖
蔗糖、乳糖、麦芽糖
糖醇
山梨醇、甘露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
➢ 碳水化合物在动物和人体内的贮存方式 ➢ 由许多(3000 ~60000)个葡萄糖分子和支链组成的动物多糖
➢ 几乎全部存在于动物组织 ➢ 又称动物淀粉
➢ 主要由肝脏和肌肉合成、贮存 ➢ 有很多部位可与酶结合 ➢ 溶于水,在相应酶的作用下快速分解为葡萄糖,食物中糖原
含量很少
多糖3:糊精
淀粉的次级水解产物,由5个以上的葡糖分子构成 甜度低于葡萄糖,且易于被人体吸收利用
糖醇
• 单糖的重要衍生物 1、山梨醇和甘露醇:互为同分异构体
山梨醇:植物果实中。可氢化葡萄糖制得 亲水性强,临床用作脱水剂,消水肿
甘露醇:海藻、蘑菇含量丰富 2、木糖醇:水果蔬菜中。可氢化木糖制得。
甜度与蔗糖相等 代谢不受胰岛素调节,可作为甜味剂 3、麦芽糖醇:麦芽糖氢化制得,可作为甜味剂
预防龋齿,大量摄入可引起腹泻
2、半纤维素
2~4种不同单糖或衍生单糖构成的杂多糖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一般与纤维素共存
β-葡聚糖
• 生理作用
• 对肠蠕动、粪便量和粪便排泄有益 • 促进胆汁酸的消除、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 • 减少心血管疾病
3、果胶
• 普遍存在于陆地植物的原始细胞和细胞间质层,某些植物软组 织丰富
• 溶于水,可吸水膨胀;可被大肠中微生物酵解 • 与糖、酸在适当条件下可形成凝冻 • 果酱、果冻、果胶糖等的凝冻剂增稠剂 • 果汁、饮料、冰淇淋等食品的稳定剂
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
• 1981年加拿大科学家Jenkins等提出 • 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是食物经过消
化吸收引起血糖变化的真实反映 • 含有相同数量糖的不同食物,其消化吸收率和血糖应答
水平不相同 • 目前全世界已完成了大约2000余种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的
研究
43
• 半乳糖血症
7
单糖3:果糖(fructose)
主要存在于水果、蜂蜜中 天然糖类中最甜的糖 甜度:蔗糖100,果糖110
葡萄糖代谢途径不同 GI:23
果葡糖浆的争议
•新型食用糖 •以酶法水解淀粉所得的葡萄糖液经葡萄糖异构酶的异化 作用,将其中一部分葡萄糖异构成果糖形成 •根据所含果糖量,分为果糖含量 43%,55%,90%
甜度分别为蔗糖的 1.0 1.4 1.7倍
双糖
• 由两个相同或不相同的单糖分子的羟基脱水生成的糖苷; 多为结晶,味甜,易溶于水
• 蔗糖 • 乳糖 • 麦芽糖 • 异麦芽糖 • 纤维二糖 • 壳二糖
双糖1:蔗糖
1葡萄糖+1果糖 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甘蔗、甜菜含量最多
白糖、砂糖、红糖 易溶于水 易于发酵,易引起蛀齿
糖在半小时内即有50%被转化。 • 乳糖( D-半乳糖基α-1,4-D-葡萄糖)、蜜二糖( D-半乳
糖基α-1,6-D-葡萄糖) 、棉子糖(半乳糖+果糖+葡萄糖) 、水苏糖(半乳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等组成成分之一 • 某些植物多糖(如琼脂、阿拉伯树胶等)水解后也可得 • 食物中的半乳糖主要来自奶类所含的乳糖。哺乳婴儿所需 能量的20%由乳类中的乳糖提供。
寡糖
• 又称低聚糖 • 构 成:3-9个单糖分子组成 • 常见寡糖:主要存在于豆类和荚豆类食物中
棉籽糖、水苏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 低聚甘露糖、大豆低聚糖等 • 甜度为蔗糖的30~60%
寡糖1:低聚果糖
• 又称寡果糖、蔗果三糖 • 由蔗糖分子的果糖残基结合1~3个果糖组成 • 甜度为蔗糖的30%~60% • 多存在于天然植物中,如洋葱、大蒜、芦笋、西红柿、香蕉等
质、肺组织和红细胞等也必须依靠葡萄糖供能 • 可直接被人体吸收 • 可作为多种活性物质生物合成的原料或前体 • 嘌呤、嘧啶、某些氨基酸 • 卟啉类、糖胺、糖蛋白、糖脂 • 胆固醇及其衍生物 • 脂肪中的甘油及脂肪酸 • 乳糖 • 某些动物体内的维C
单糖2:半乳糖(galactose)
• 几乎全部以结合形式存在 • 肠道内吸收最快的单糖 • 肝脏将半乳糖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很强,摄入血中的半乳
+大量ATP
+少量ATP
主要在肝脏、肾细胞的胞浆及线粒体进行 机体在
1、保持饥饿时血糖相对稳定;
缺氧情
2、调节酸碱平衡,防止代谢性酸中毒。 况下获
3、协助氨基酸代谢。
取能量
的快速
方式
碳水化合物的作用
存储和供给能量
碳
水
构成组织及重要生命物质
化
节约蛋白质
合 抗生酮作用
物
增强肠道功能
1、储存和提供能量
异麦芽低聚寡糖 麦芽糊精
寡糖(3~9)
其他寡糖
棉子糖、水苏糖、低聚果糖
淀粉
多糖(≥10) 非淀粉多糖
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变性淀粉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亲水胶质物
单糖
葡萄糖
果糖
半乳糖
Glucose
Fructose
Galactose
5
单糖1:葡萄糖(glucose)
• 人类空腹时唯一游离存在的六碳糖. C6H12O6 • 构成各种寡糖、多糖的基本单位 • 有些器官完全依靠葡萄糖供给能量,如大脑每日需100—120克葡萄糖,肾髓
——结缔组织中的粘蛋白、神经组织中的糖脂、细胞膜表面的糖 蛋白
35
3、节约蛋白质
机体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碳水化合物提供 供应不足时:糖原异生成葡萄糖 体内糖原不足:蛋白质代谢供能
摄入充足碳水化合物可预防体内或膳食中蛋白质进入糖 异生旁路
36
4、抗生酮作用
脂肪酸
乙酰CoA + 草酰乙酸
柠檬酸——三羧酸循环
多糖
• 又称多聚糖 • 构成:10个以上单糖组成的大分子糖
• 一般不溶于水 • 无甜味,不形成结晶,能形成胶态溶液 • 是动、植物的储存物质
• 分为两类: • ——可被人体利用的多糖(糖原、淀粉、糊精) • ——不能被人体利用的多糖(膳食纤维)
多糖1:淀粉(starch)
➢ 人类的主要食物 ➢ 主要贮存于植物细胞(尤其是根、茎和种子细胞中) ➢ 需加热在水中糊化才能被机体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