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二 第四单元 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导讲义
A.经济持续发展B.社会持续发展
C.生态持续发展D.区域协调发展
(2)以下观点不符合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是( )
A.统一区域文化建设,全部实现脱贫 B.发挥区域优势,构建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
C.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D.正确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考点三、京津冀协同发展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功能定位
京津冀经济联系示意图
功能定位: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1)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3)河北: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4)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措施
措施具体内容
交通一体化构建快速交通网(公路网、铁路网等);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缩短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换乘时间;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客运联程联运,实现主要城市交通“一卡通”
产业一体化加强区域间产业规划与合作;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升级与扩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建设产业带、构建区域间产业链
生态环保一体化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规划、利用及保护;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力
3.京津冀一体化可能给河北省带来的有利影响
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层次;
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区域竞争力;
吸引人才,促进科技水平的提高;
加强区际联系,更好地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促进城市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4.解决京津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适当控制京津地区人口,加快河北省城市化进程;
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
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
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
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5.建设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意义
缓解北京人口、交通和环境等压力;
分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带动周边城镇化进程;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例1、下图为京津冀产业联系图。

据此完成(1)~(3)题。

(1)京、津、冀各自优势产业对应正确的是( )
①采掘业、重加工工业②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③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先进服务业
A.③①②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
(2)甲箭头代表的含义是( )
A.产业与技术扩散 B.工业最终产品与高技术产品
C.信息和资金支持 D.资源、劳动力以及初级产品
(3)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 )
①疏解首都核心功能、缓解“大城市病”②优化城市群结构、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③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④大气环境治理、改进区域的生态环境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例2、右图为京津冀一体化区位优势图。

据此完成(1)~(2)题。

(1)京津冀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的流动( )
A.资金主要由河北区域流向京津两区域
B.资源主要由京津两区域流向河北区域
C.技术主要由河北区域流向京津两区域
D.资金主要由京津两区域流向河北区域
(2)京津冀一体化( )
A.使三大区域人口集中度增加
B.使三大区域产业功能分工明确
C.分散河北区域人口和交通压力
D.突出北京作为经济中心的城市职能
课上巩固:
读我国曾经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绝大部分( )
A.位于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
B.地处非季风区,降水较少
C.耕地资源缺乏,质量不高
D.能源资源短缺,供应紧张
2.秦巴山区跨秦岭、大巴山,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其经济开发措施合理的是( )
①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②大力发展重化工业
③将部分贫困人口外迁④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事业
⑤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建成商品粮基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017年4月,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将逐步构建水城共融生态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

下图为雄安新区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目前,雄安新区开发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发展空间较大
B.基础设施完善
C.经济腹地广阔
D.教育科技发达
4.设立雄安新区的重要意义是( )
A.接纳北京政治文化功能
B.承接京津地区重化工业转移
C.解决京津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D.合理分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下图为京津冀产业特征及联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能表示新技术工业产品输出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方向是( )
A.利用区位优势,迁入重型工业
B.依托人力资源优势,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C.承接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
D.发展高科技产业,赶超京津地区
流域型城市是指一个地区城市的人、财、物的流动,存在着类似河流一样的干流和支流,支流汇入干流,最终融入更广阔的海洋(市场),依据流域型城市定义划分上、中、下游城市。

据此完成7~8题。

7.位于流域型城市中上游的城市( )
A.海拔较高,地势起伏大,城市规模一般较小
B.城市间相互联系差,交通便捷程度一般较低
C.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生态环境保护较好
D.水质比较清洁,较适宜发展食品加工工业
8.在同一流域型城市中,上游城市往往为中下游城市提供( )
A.高素质劳动力
B.服务产品
C.初级农矿产品
D.广阔市场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下图示意京津冀“一环六射”运输通道示意图。

(1)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

(2)简述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3)分析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对京津冀地区的积极影响。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我国对外投资合作的新模式。

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是我国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距开罗约120千米,距苏伊士城约40千米,其所在的苏伊士湾西北经济特区是埃及重要的经济特区。

合作区目前已形成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电器设备和石油装备四个产业区。

材料二2018年埃及人口已超过9 800万人,与美国、欧盟、中东、非洲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签订了多个双边及多边贸易协议,在埃及制造的产品可自由进入美国、欧盟、非洲、土耳其、阿拉伯国家市场。

2018年中国与埃及的贸易顺差达102亿美元。

材料三下图为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位置示意图。

(1)联系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分析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说明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3)简述在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建设工厂对中国企业发展的益处。

(4)分析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建立对埃及的重要意义。

课后巩固: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流域内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加之早先土地开发方式不合理,导致水土流失有加剧趋势。

现金沙江下游已建和在建的4座巨型水电站,总发电量相当于2座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据此完成1~3题。

1.为保证金沙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治理重点应是( )
A.疏通航道B.保持水土
C.加固堤坝D.治理沙化
2.金沙江梯级开发,对其下游带来的影响是( )
11.关于我国政府协调东、西部发展的原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西部输出了资源,但是得到了资金,有利于经济的再发展
B.东部输出了资金,但是得到了资源,有利于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C.通过东、西部资金与资源的相互流动,加强了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D.通过西气东输国家增加了东、西部的税收,有利于投资其他行业
12.东、西部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图说明( )
A.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耗能量就越大
B.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耗能量就越小
C.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有很大影响
D.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浙江小商品生产曾经是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增大等困扰着小商品生产的发展。

2014年,浙江启动“特色小镇”建设,推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

下图为杭州特色小镇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3~14题。

13.从杭州特色小镇发展中可以看出,这里产业发展的方向是( )
A.新兴工业与第三产业 B.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
C.第一产业比重增加 D.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14.下列关于“特色小镇”建设对区域发展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促进区域内城镇的分工与合作②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③促进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④改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