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与禅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道与禅道
其一曰:“苦”,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

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

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
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参禅即是要看
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
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
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

佛教也主静。

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
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

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

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
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此话一语的。

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
秘和人生的哲理。

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

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

”放下一
切是放什么呢?中六根,外六尘,内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

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

品茶
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
己被囚禁的行性。

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由于佛教修行,强调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加上佛教要求信
徒坐禅,静坐息心,无思无虑,入半睡状态,因茶有破睡之功,故有僧家提倡“以茶代酒”,以饮茶防打瞌睡。

终使僧人饮茶成风,甚至达到“唯茶是求”地步,由于佛教盛行,僧人“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至世人争相仿效,饮茶遂成风俗。

发展至唐朝,饮
茶已是“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了。

可见佛教在推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方面
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佛教思想追求纯和境界,“外息诸缘,内心无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
惹尘埃”。

禅宗之要义是不借助任何东西,不追求任何东西,不被任何东西所滞累,在
一种绝对的虚静状态中,直接进入禅的境界,专心静虑,顿悟成佛。

这种思想与中国老庄之道教思想“清静无为,心如死灰”很相似。

茶的本性质朴、清淡、纯和,与佛教精神有相通之处,因此能被佛家所接受。

佛教在推动茶叶生产和茶文化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它势必规定和影响着中国茶道精神内涵。

中国茶道追求清、静、和、虚,要求心无杂念,专心静虑,心地纯和,忘却自我和现实存在。

这些茶道精神是源出了佛家思想的。

综上所述,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道佛三教合一,共同影响我国茶文化的发展。

中国茶道的实质就是敬、俭、和、清、静。

1敬:真诚致敬
2俭:廉俭朴实
3和:各蔼待人,和睦相处,中庸处世
4清:心无杂念,清淡幽雅,心地纯洁,淡泊人生,无所追求
5静:安详静谧,环境寂静,专心静虑。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