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鼓吹法西斯到攘外在先_九_一八_事变后张学良的思想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4期
摘要:由于东北沦陷,张学良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

游历欧洲后,张学良极力鼓吹独裁统治,希望蒋介石尽早抗日。

但是,张学良无条件地支持蒋介石换来的结果,却与他所希望出现的局面距离越来越远,于是,“安内攘外”和“攘外安内”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西安事变”也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张学良的思想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其一颗拳拳爱国赤子之心却未发生丝毫改变。

关键词:张学良;法西斯;攘外在先;思想演变
中图分类号:K2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636(2006)04-0060-02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张学良的抗日思想和抗日行动,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

“九・一八”事变之前,张学良是反日的,但却忍辱退让,不愿或者说不敢与之彻底决裂,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平解决。

“九・一八”事变之后,虽然随着沈阳沦陷,热河易手,张学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非议,“不抵抗将军”的黑锅越背越沉,思想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但并未下抗日的决心。

至其下台,游历欧洲后,张学良思想发生重大转折,极力鼓吹独裁统治,无条件地服从蒋介石,再不轻易奢言抗日,几乎把“九・一八”事变不抵抗的责任完全揽在自己身上,并且自告奋勇地承担起自认为最为艰巨的“剿共”“重任”,这种变化在张学良这一时期的言论中可以得到明确的印证。

张学良之所以如此,就是希望蒋介石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统一中国,并且尽早地抵抗日本的侵略。

张学良认为当下的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领袖,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形势太危险,只有强权人物才能领导中国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中不致翻船。

在意大利期间,墨索里尼对张学良说,中国的领袖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正因为领袖太多,“猜忌争斗,阻人成功,而成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之亡国病症,宁受外侮,而不许自己兄弟来统治”[1](p.670)。

彼此之间经常发生混战,导致国家内乱,中国遂成为“一个不统一,无组织的国家,永久在内乱之中”[1](p.719)。

而内乱又招致了外侮,要消除外侮,只有先消除内乱,要消除内乱,又必须有一至高无上的领袖。

所以“吾人欲领导民众出于当前无希望之纷乱之境,非以充分之权利赋与一人而奉之为领袖不可”[1](p.742)。

今日的中国就好比大海汪洋中的一只小船,“长风巨浪已经把船打的很危险,甚而船身漏了洞眼,眼看要沉下去,于是讨论到开船的方向问题,决定往东开或往西开。

我认为不必讨论这或东或西的枝节问题,这样必然越吵越乱,最根本的办法是应当赶快举出一位能负责的舵手来,把全船和一切生命财产都无条件的交给他,其余东开西开都随他的便吧。

假如这时大家还在你争我吵,各顾自己的财产,船则必沉无疑”[1](p.807)。

张学良还为这种理论找到了事实根据:意大利和德国于“大战残破之后,能转否为泰,重要原因就在于民众皆能热烈拥护其领袖,俾得放手做事。

全国人若不愿为亡国奴,必大澈大悟,容许一个领袖,有实验机会,发展效能”[1](p.670)。

诚然,中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袖,但这是在什么体制下,一个什么样的领袖呢?游历欧洲,亲眼目睹意、德法西斯专制效能后,张学良认为中国的情形,与希特勒秉政以前的德国情形相同,“当时德国需要一无限权力之独裁者,以解除人民于战后纷扰痛苦之境”,并且说在赋予最高统治者无上的权威后,德国果真走上了富强之路。

所以,法西斯主义,略加修改,就能适合中国国情,“实为中国达到统一之最良方法”[1](p.742)。

中国目前政体应为独裁而非民主,但是,这种独裁与满清专制统治是不一样的,有重大的区别。

“专制者压迫人民而遂其私欲之谓,余心目中之独裁,实为极仁慈,负教养人民之责,一如为教员者之照顾儿童,俟其成熟,有自治之能力时,此独裁者乃将政府之责,还诸人民,并非如专制者之不惜以武力保留其权势也”。

不但独裁体制有别于专制统治,而且独裁领袖也有别于专制皇帝,“此独裁者,须有威信,肯负
从鼓吹法西斯到攘外在先
——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思想演变
沈升良
(宁波教育学院人文学院,浙江宁波315010)
作者简介:沈升良(1965—),男,浙江海盐人,宁波教育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60
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毕万闻.张学良文集(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责任,而且为人民所服从尊敬者”[1](p.835-836)。

普通人、老百
姓如果不愿做亡国奴,只有无条件地服从领袖。

“即使这个领袖的领导错误,思想错误,行动错误,我们也必须无条件的跟着走,而且确认他的领导、思想和行动都是对的。

因为在一个国势阽危的国家里,要想拥护一个领袖,则必须具有此种坚确不移的信心”。

这就是普通人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墨索里尼说过:工作是大家的,讨论是少数人的,决定是一个人的。

张学良认为如此热烈地拥护领袖,“决不是拜菩萨,不是崇拜偶像,更不是做谁的走狗,而是拥护我们的领袖领导我们去复兴民族”
[1](pp.759-760)。

那么,这个国人必须绝对服从的领袖应该是谁呢?张
学良的回答是:“无疑的,委员长是我们的唯一领袖”[1](p.760)

为什么呢?因为在张学良看来,蒋介石基本具备了国家对领袖的要求。

首先,蒋介石具有高深的哲学思想,其“力的哲学”、“行的哲学”非常符合自己在德、意所看到的法西斯理论。

其次,蒋介石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品德。

最后,蒋介石具有强烈的奋斗精神。

张学良说“每当想到他那样忙碌的时候,真使作朋友的或作部下的替他担心,而且更感到无限的惭愧,在一个身居高位的人竟能这样不辞劳瘁的艰苦奋斗,而在他的领导下的多数部下却不能和他同样的去吃苦去努力,这如何使人不惭愧不难过呢”
[1](p.830)

即使是蒋介石孜孜于微枝末节、无论巨细的毛病,张学良也极尽称道,感慨不已。

张学良还说蒋介石不但治事勤奋,而且任事热烈,是个勇于牺牲的人,“十年以来领导武装同志出生入死,所遇艰险实数不胜数”
[1](p.892)
当然,任
何人都有缺陷,即使领袖蒋介石也不能例外,但“吾人不能不忘其缺陷,而在全国统一及民族复兴意义上接受其领导”。

并且,如果有人说蒋介石“行政不良,则吾人应助之使良,如吾人不能如此,是吾人自身之过也”
[1](p.743)。

可见,1934至1935年,张学良的思想具有严重的法西斯主义倾向,他希望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希望有一个铁血领袖,领导中国外除强敌,内保平安,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重新焕发昔日的辉煌。

应该说,1933年出国之前,虽然张学良同样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拥护中国的统一,但他并未如此强烈地希望中国出现这么一个强权人物,也没有如此无条件地服从蒋介石。

张学良之所以有如此变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蒋介石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统一中国,并且尽早的抵抗日本的侵略。

然而,张学良忍辱含垢、卧薪尝胆地支持蒋介石换来的结果,却与他所希望出现的局面,距离越来越远:国事不仅未见好转,而且日渐蜩螗;日本侵略步伐越来越快,而蒋介石抗日的决心却越来越遥遥无期。

于是,张学良也越来越感觉到再也不能等待下去了,无条件地服从蒋介石的思想在1935年下半年开始发生变化,到1936年上半年已经十分明显了。


1934至1935年张学良的讲话、文章里充满了服从领
袖、歌颂领袖的词句,但是,1936年以后这种言论基本
上不见了,代之而为抗日言论。

此时,张学良开始猛烈攻击“抗日准备论”和“先统一后抗日”论。

他认为目前中华民族对日问题不解决,任何问题都谈不到。

“除了抗日之外,实在没有其他路可走”。

同时,要统一,惟有抗日。

“抗日与统一,统一与抗日,这两件事情是具有不可分离的连环的关系的”
[1](p.971)。

这一时期张学良对服从领袖的
含义的解释,也有些微变化。

他说从前他讲过,“中国所谓拥护领袖,是为了个人地位和金钱,有几个真正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拥护领袖的”?他又说“我们拥护领袖是把意见贡献领袖,把力量交给领袖,本着真理正义可以向领袖谏诤,甚至如古之为人臣者之尸谏,亦所不辞,本着良心理智致力于领袖交付我们的使命”,
[1](p.975)。

张学良这里
虽然说的还是服从领袖,可是重点却在谏诤上了。

从前是即使领袖的领导、思想、行动是错误的,被领导者也要无条件地服从,“拥护统一,服从领袖,人纵有所不谅,我亦矢志不渝”;但现在是“深仇未复,隐痛日甚,愧对逝者,愧对国人,所日夜隐忍希冀者,惟在举国一致之抗日耳”。

当然,领袖还是要服从,因为只有“集中国力,拥
护领袖,对日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1](p.971)。

可是,由于蒋
介石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所以现在是“攘外安内”,还是“安内攘外”,已经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再者,从张学良东北军集团自身利益考虑,“剿共”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对红军的作战中,东北军不但屡遭失败,损兵折将,而且“每次诣见委座时则蒙慨允接济补充,迨回防后除电令申斥外,毫无补充之事实,故将校士兵均感苦战无功,将来势必由损失而渐消灭,不能不抱抗日求生之心”
[1](p.1002)
,几十万东北军官兵和家属对前途
感到十分渺茫,甚至到了张学良难以控制局面的地步,所以,抗日是唯一的出路。

应该说,张学良对蒋介石实行“兵谏”的思想,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真正促使张学良下最后决心的,还是蒋介石对付学生请愿抗日的态度。

如果说蒋介石亲自到西安督战,张学良苦苦相劝,请求抗日,蒋介石丝毫不为所动,让张学良大为失望的话;那么蒋介石让张学良镇压请愿抗日的学生,则彻底激怒了张学良,从而也下了“兵谏”的最后决心。

所以虽然“自赞助统一后,无一事不服从领袖,无一事不效忠委座”,但是此时,张学良同蒋介石政治方针的冲突,“到最近阶段已经无法化解,非告一段落不可,谁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1](p.1065)。

西安事变
终于爆发了。

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