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仔猪胃肠道疾病的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9
202340卷第12猪场兽医
VETERINARY
仔猪保育阶段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证保育仔猪健康生长,帮助仔猪应对断奶应激和过渡自己进食,保育期是猪养殖中关键的时期。

保育期对于仔猪来说面对着环境和饮食的巨大改变,需要根据保育仔猪的生理特点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以此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及保育仔猪的生长性能。

仔猪在出生后21~28 d 即可断奶,断奶后需留原圈饲养1周后转保育舍进行保育,保育时长一般为40~50 d 。

在保育阶段仔猪会被转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并与其他仔猪混合,此时仔猪容易发生多种疾病,因此了解保育仔猪的生理特点至关重要。

1 保育仔猪的生理特点
1.1 机体发育不完善,抗寒能力差
保育仔猪从产房转到保育舍后对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保育舍温度过低,不但限制仔猪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

同时由于年龄小,各方面机体功能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

1.2 生长发育快
断奶仔猪从母乳到固体饲料的转化需要仔猪发展消化能,将饲
保育仔猪胃肠道疾病的防治方法
韦云略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广西 柳州 545105)作者简介:韦云略(1977—),男,广西柳州人,大专,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料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保育仔猪食欲旺盛,饲养水平较高时生长迅速,在保育期间体重可增加1倍。

1.3 抗病能力差,对疾病的易感性高
仔猪哺乳时通过乳汁中的抗体进行免疫抵抗,而在保育期间仔猪自身的免疫能力并不能抵抗外界病原,免疫系统相对不够成熟,对疾病抵抗能力弱,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萎缩性鼻炎等疾病都十分易感。

2 保育仔猪常见胃肠道疾病
2.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由冠
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具有季节性,冬季疾病发生率较高。

该病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死亡率较高,仔猪高发。

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呕吐、脱水、排白色或黄色水样便等症状,严重的仔猪还包含血液凝块。

病理变化特征为小肠及胃中有白色或黄绿色液体,肠壁变薄或出现出血及炎症,保育前期的仔猪胃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乳块。

确诊该病可通过临床症状、血清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细菌培养、免疫荧光试验进行
诊断。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传染源主要是带病猪或患病猪的排泄物。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毒有囊膜,对甲醛和乙醚较为敏感,同时对高温敏感,在紫外线下照射30 min 就会失去病毒活性。

对低温不敏感,低温毒性仍然存在并长久难以消失。

这就要求保育舍内的环境必须干燥通风,否则仔猪的排泄物携带病毒难以彻底清除。

对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通常以预防为主,对症治疗为辅。

用鞣酸蛋白进行止泻,注射10%的葡萄糖氯化钠溶液和5%碳酸氢钠溶液以此缓解脱水症状。

对于
轻微症状的保育仔猪可进行中药治疗。

2.2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保育仔猪高发的急性胃肠道传染病。

具有流行性,主要在冬春季节高发,死亡率高达100%。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冠状病毒科中的冠状病毒属,单股正链RNA 病毒,对乙醇敏感。

临床症状主要为患病仔猪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不间断呕吐,仔猪水样黄色或暗灰色腹泻,肠道发生痉挛。

主要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
染。

保育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弱,
猪场兽医VETERINARY
一旦患病死亡率较高。

因此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及时进行疫苗接种,除此之外,引进健康猪种、加强饲养管理也可有效降低猪流行性腹泻疾病的发生率。

2.3 猪沙门氏菌
猪沙门氏菌又称猪副伤寒,革兰氏阴性杆菌,猪场主要由鼠伤寒沙门氏菌或肠道二次感染发生沙门氏菌感染。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急性的败血症、高烧、呼吸困难,腹泻腹痛,慢性主要为坏死性肠炎、便秘、仔猪消瘦。

病理学症状表现为皮肤淤血,盲肠、结肠出现坏死性肠炎,肝脏出现灰黄色坏死,肺部出现干酪样病变。

确诊方式为采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革兰氏染色鉴定,沙门氏菌可生成葡萄糖和麦芽糖,不能合成乳糖和蔗糖。

猪沙门氏菌的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猪,可通过粪便、尿液、交配以及人工授精途径传染,沙门氏菌在饲料和饮水中广泛存在,因此除去饲料和饮水中的沙门氏菌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

主要以中药治疗为主,将金银花、土茯苓等药物煎水给病猪服用一周左右。

也可肌注氟哌酸或阿莫西林进行保育仔猪沙门氏菌的治疗。

2.4 猪痢疾
猪痢疾的病原为猪痢疾螺旋体,革兰氏阴性菌,对过氧乙酸、火碱溶液敏感。

可使用吉姆萨染色或镀银染色进行病原鉴别。

猪痢疾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消瘦、体温升高
至40℃左右,腹泻,排粘稠血便
且气味难闻。

猪痢疾的临床症状虽
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症状存在相似
性,但不具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
可发病。

猪痢疾疾病地区流行性强,
一旦有猪痢疾病原存在,保育仔猪
发病率为80%以上。

猪痢疾发病后,可使用多西环
素、林可霉素、氟苯尼考等混饲服
用,同时可肌注强心苷类药物。


医治疗过程缓慢,但效果非常好,
可在饲料中拌入石榴皮和白头翁煎
水药液,连续5~7 d。

3 防治方法
3.1 加强猪舍环境管理
3.1.1 饲养密度适宜
饲养密度是评价饲养环境的重
要指标之一。

饲养密度过大,仔猪
容易拥挤发生踩踏,产生大量的氨
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同时饲料
的利用率也将下降,严重的引起仔
猪呼吸及消化道疾病。

规模化猪场
的保育舍一般15~25头每圈为宜,
每头仔猪占地面积为0.5~0.8 m2。

进行分群时,要注意每个保育舍的
仔猪生长时间相同,体重接近,体
质相似。

体质弱的仔猪需要单独
饲养。

每隔一段时间要重新进行
分群,避免拥挤,同时对发育慢、
体重弱小的仔猪要进行单独群饲
照料。

3.1.2 保证空气质量,加强通风
保证空气质量是控制仔猪疾病
的关键。

在保育猪进舍前要将整个
保育舍全面清理,包括饲料槽及饮
水设施等,要对整个舍内清洗包括
屋顶墙面及窗户,清洗干燥后要进
行消毒。

保证圈舍的环境干燥,加
强空气流通。

可以通过风扇控制器
温度曲线自动逐渐降低畜舍温度,
以优化环境。

3.1.3 注意防寒保暖
保育舍的温度要适宜,如果畜
舍环境太热,猪会彼此分开,如果
畜舍环境太冷,猪会互相叠在一起。

30日龄保育仔猪适宜温度为22℃
左右,保育舍的湿度保持在65%
左右,随着保育阶段的进行,温度
和湿度需要进行调整,60日龄的保
育仔猪适宜温度为19℃左右,湿
度调整为70%,在饲养过程中,对
温度和湿度进行日常监测,保证保
育猪生长在良好的环境里。

3.1.4 采用全进全出制,做好消毒
工作
保育阶段需要进行封闭饲养,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禁止其
他人员车辆进入保育舍。

在仔猪进
入保育舍前要搞好环境卫生,对保
育舍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圈舍、栏
杆及饲料饮水用具,最好采用紫外
线对保育舍整个角落进行紫外照射
消毒。

在保育舍入口处设置消毒程
序,饲养人员进入保育舍内需要穿
防护服并且进行至少两次的消毒。

在保育期间不得随意更换饲养人
员,最好由固定的人员进行同一批
保育。

保育舍应定期进行科学的消
7040卷第12
猪场兽医VETERINARY
毒措施,主要包括舍内消毒和舍外消毒。

舍内消毒除了进猪之前要仔细消毒外,还要注意平时进行定期消毒,例如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或过硫酸氢钾进行带畜消毒。

舍外消毒首先要保证进入场区内的人员和车辆消毒,同时也要重视场区内其他环境区域的消毒,如生活区、饲料区等。

3.2 加强免疫,重视驱虫
猪场需配备专业的兽医人员,根据本场的饲养情况及当地疾病流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免疫方案,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做好仔猪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的免疫;预防仔猪病毒性腹泻,可选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猪流行性腹泻氢氧化铝灭活疫苗、猪流行性腹泻弱毒疫苗、猪轮状病毒弱毒疫苗;部分寄生虫感染也有疫苗,如猪弓形虫可采用弓形虫疫苗接种。

所有疫苗要来源清楚可靠,同时在免疫时注意清洁消毒,注意疫苗的正确保存。

寄生虫也会影响保育猪的消化功能,使仔猪的采食量下降,料重比下降,仔猪消瘦。

因此也要有严格的驱虫流程,对仔猪进行系统的体内外驱虫,如伊维菌素可驱除疥螨。

3.3 制定科学的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营养水平
提供含有高营养价值成分的高质量饲料以及不含污染物的饲料和水对于保育仔猪的饲养至关重要。

与断奶后采食量低的猪相
比,断奶后采食量增加会提高育肥
猪的生长速度,这种体重优势在肥
育阶段得以保持,在某些情况下还
会增加。

研究还表明,增加饲料摄
入量将显著降低保育期肠道疾病
的风险,因为饲料摄入量的减少
是断奶后肠道完整性降低的主要
因素。

在饲料配方里可添加乳制品、
维生素、高度可消化的蛋白质、益
生菌液、益生元、酸化剂等促进肠
道功能的产品。

定时饲喂,对饲料
量及采食量进行记录,根据采食变
化及时调整投喂量,确保饲料槽的
饲料干净卫生,不得使用发霉变质
的饲料,饲料保存要得当。

保育仔
猪在刚进入保育舍时,应当饲喂代
乳粉逐步替换为颗粒料,同时在断
奶前给予仔猪适当的开食料也有助
于提高仔猪的采食量。

饮水量影响
着仔猪的整个生长发育,饮水中病
原微生物的含量也与保育猪腹泻的
发生息息相关,因此在整个保育阶
段,要保证干净、充足的饮水,水
中添加适量的电解质溶液可预防仔
猪的腹泻,必要时还要检测水中的
病原微生物,或对饮水进行处理与
净化。

3.4 疾病发现与治疗
采用自繁自养的方式是猪场疾
病防控的最关键手段。

如确需引种,
要注意科学选种,引种过程中要注
意做好消毒和防疫,避免疾病的侵
入,引种后需进行为期15 d以上
的隔离。

进行健康评估后再进入场
区合群。

猪场管理时要注意分区的
科学性,常见的保育仔猪高发疾病
病原有沙门氏菌、魏氏梭菌、大肠
杆菌等,仔猪患病后往往会具有传
染性。

因此,各个舍区之间要有一
定的距离及防疫通道。

保育员每天
要定时巡舍,观察保育仔猪的精神
状况及采食情况,要及时发现患病
保育仔猪或发现有症状的进行隔离
治疗。

对于患病保育仔猪要第一时
间采样进行鉴定与化验,针对病情
及时对症治疗。

4 结语
综上,保育仔猪因自身刚断奶
进入保育阶段,由于断奶应激、环
境变化、消化系统及自身免疫系统
尚未健全等因素在饲养时难度加
大。

这就要求整个养殖过程中必须
制定严格的免疫与驱虫制度,提高
饲养管理水平,在饲料及饮水时做
到科学与规范,充分保证保育仔猪
的饲料营养水平及生长环境的舒适
性。

在保育仔猪进入保育舍前做好
消毒和卫生,做好通风工作,同时
及时监测保育舍湿度和温度,避免
因温湿度失衡引起疾病。

保育阶段
对于猪的一生至关重要,不仅影响
仔猪的健康生长,同时影响着仔猪
的生长性能,因此场区内的工作人
员要认真对待养殖过程中的每个环
节,密切关注仔猪的健康状况,及
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
处理。

(收稿日期:2023-09-28)
71
202340卷第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