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2.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3.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知识与能力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史记》、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实,思考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当时和当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识读《居延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造纸工艺流程图》,讲解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现象,提高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面对挫折,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及其成就;司马迁和《史记》。

难点
道教和佛教。

两汉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大一统”时期,两汉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更是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这节课就让我们打开时光隧道去感受一下两汉科技与文化的魅力吧。

一、造纸术的发明
1.造纸术的发明
材料一书写材料的变化
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
材料二蔡伦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旧渔网造成纸。

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问题探究】(1)在纸发明以前,用做书写的材料有何缺点?
答案提示:陶器不易保存;甲骨数量少,不易找到;青铜器贵重;竹木简笨重;帛价格昂贵,都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结合材料一、二,我国书写材料是怎样演变的?这种变化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
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错误!
意义:随着技术的改进,书写材料的成本逐渐降低,使文化传
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2.造纸术的传播及意义
(1)造纸术向外传播
教师:课件展示造纸术传播的地图。

教师:(讲解)纸最初传入朝鲜、日本,后来又传向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非洲.
(2)意义
材料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六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

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改良的造纸术。

【问题探究】人们为什么对蔡伦作出如此高的评价?纸的传播有何意义?
答案提示:原因: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意义: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由我国传遍世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一项重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
1.“医圣"张仲景
材料一
材料二名医华佗读了《伤寒杂病论》之后,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


材料三喻嘉言高度赞扬《伤寒杂病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
【问题探究】(1)材料一中书籍的作者是谁?他生活于什么时期?被称为什么?
答案提示:张仲景;东汉末年;医圣。

(2)依据材料二、三,请说明这部书的地位如何。

答案提示:《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病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2.“外科鼻祖”华佗
材料一他所使用的“麻沸散”是世界史上最早的麻醉剂。

华佗采用酒服“麻沸散"施行腹部手术,开创了全身麻醉手术的先例。

这种全身麻醉手术,在我国医学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创举。

材料二华佗说:“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身体轻便而欲食。

”近年来五禽戏作为康复医疗的一种手段,已广泛应用。

【问题探究】依据材料说明华佗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答案提示: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创编“五禽戏”,以强身健体,流传至今等。

三、历史巨著《史记》
【人物链接】
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辩解,受腐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图书链接】
【综合归纳】
作者作者生活
年代
作品体例作品起止年代
四、道教和佛教
1.佛教的传入.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佛教的发源地、何时传入中国、通过哪一途径。

课件展示:佛教传入的地图。

教师:(讲解)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东汉明帝时派人到天竺求经,用白马驮回佛经42卷和释迦牟尼的画像。

明帝令在洛阳建白马寺。

佛教开始大范围传入中国,并且发展很快。

教师:佛教传入后,最先接受的是统治阶级上层,到了东汉后期,有相当多的下层劳动人民也接受了佛教.请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人民生活艰辛,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来世投胎等观点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佛教宣扬的忍受苦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教师: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课件展示:佛教雕塑、佛教类型的影视剧等.
教师:佛教的传入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
在哲学方面,佛教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有极为细致深入地研究,弥补了我国哲学的不足。

在文学方面,大量佛经翻译过来,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喜爱。

佛教还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意境、文体、词语等。

特别是后来形成的禅宗思想,对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艺术方面,寺塔、佛像、石窟等,至今保存的大都成了风景名胜。

此外,舞蹈、音乐、壁画等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过渡:在佛教传入的同时,道教也在中国兴起。

《西游记》里的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都是道教里的人物。

道教是如何兴起的?它的教义有哪些?对我国文化有哪些影响?我们现在来学习这些问题.
2.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形成于东汉时期,道教奉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首要经典,以“道”为基本信仰。

那么道教为什么兴起于东汉时期呢?大家都知道在东汉末年,人民生活困苦需要精神寄托。

那么在第13课的黄巾起义中张角创立了太平道。

他的信徒主要来自下层的贫苦百姓,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能入道治病.张角、张陵创办的教在教义和传播方式上类似,都受到底层百姓的支持。

教师:那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道教元素呢?
课件展示:玉皇大帝、太极拳等图片。

教师:东汉时期兴起的道教与佛教有哪些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学生:不同:佛教是由国外传入;道教则是土生土长,在民间兴起。

佛教主张今生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得到幸福;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追求今生的成功。

相同:都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扶持;都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都对我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黄河滚滚,大浪淘沙。

历史的洪流荡涤着千古人物,陶冶出不朽文化。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两汉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熠熠光辉.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
1.发明:西汉
2.改进:东汉;蔡伦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二、中医学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2.华佗麻沸散和五禽戏神医
三、史学: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3 000年史事
四、宗教
1.道教:东汉张角—太平道张陵—五斗米道2.佛教:创立:古代印度;乔达摩·悉达多
传入中国及影响:东汉明帝;白马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