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对广宁县农作物种植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变暖对广宁县农作物种植的影响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使广宁县喜温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越冬作物种植区向北扩展。

该文选取广宁站1951—2000年50年的气温资料,分析广宁县气候变暖现状及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为农业生产顺应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气候变暖;农作物;影响;对策;广东广宁
气候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之一,作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态势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部门均会产生重大影响。

近20年来,温室气体浓度过高,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改变、气象灾害频繁,尤其是重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制约社会、经济、生态发展[1-6]。

近年来,有关专家对广东省气候变化进行了很多研究[7-8],对广东气候变化做出了有益贡献,但气候变暖对广宁地区产生的影响却很少人研究。

该文深入研究了广宁县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旨在提高人们认识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利弊,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应变能力[9],为广宁未来农业发展提供决策性依据。

1 广宁县气候变化特点
1.1 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选用广宁站1951—2000年逐日气温资料,对50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1951—2000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总体是上升,气候趋于变暖。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为冷期,上升幅度不明显,并有弱下降的趋势,最高23.8 ℃,最低22.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后期是上升期,最大24.5 ℃。

1.2 气温距平分析
选用1961—1990年气温资料(30年气温平均值是23.1 ℃)作为气候统计的数据,分析50年气温距平,结果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气温距平值变化上升趋势比较明显,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70年代中后期,气候偏暖,为稳定期。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基本是负距平,为低温期,最小是1976年的-6 ℃。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波动较大,是正距平,为持续高温期,1998年出现最大值,广宁气候趋于变暖。

2 气候变暖对广宁县农作物种植的影响
广宁县是丘陵地区,随着气候变暖,双季稻、茶树、果树等的种植高度将普
遍提高,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大气环流发生改变,各种天气系统活动更加剧烈,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造成广宁县灾害性天气增加,对农业生产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近年来,广宁县的干旱持续时间比以往更长,洪涝比历年值偏多1~2次,且强度也相应增强,尤其1998年6月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2.1 气温上升,造成农作物减产
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有效积温,其数值相对稳定,如果温度升高,达到作物所需积温的时间相对缩短,相应作物的某个或整个生育期也会缩短[10]。

对于玉米和水稻,气温每升高1 ℃,其生育期平均缩短7~8 d,从而导致减产。

同时,气候变暖会导致土壤变干,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下降。

在相同农业栽培技术和方法条件下,必然会造成农作物生育期缩短,从而使农业减产。

2.2 高温天气频现,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品种布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温天气明显增加,对大多数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35.0 ℃的高温,对竹子、甘蔗影响较小;对水稻、沙糖桔、番石榴、蔬菜等大多数农作物影响很大甚至导致死亡。

在品种布局方面,广宁县大部南亚热带地区热量较丰富,水稻两造可种典型迟熟的品种;中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较差,水稻两造只能种植中(迟)熟品种;北部一些高海拔山区,由于热量条件不足,只能种植单季稻。

未来气候变暖尤其是冬季变暖,将不利于砂糖桔的花芽分化,适宜种植砂糖桔的地区在逐渐缩小。

2.3 干旱频发,农业灌溉成本提高
气温上升,地表蒸发量增加,土壤变干,干旱发生增加。

水稻是广宁县主要农业作物,近1年干旱造成严重灾害有3次,占25%。

据估算,水分减少1%,灌溉面积将减少>1%,粮食产量也会相应减少[11]。

整个水循环过程因为气候变暖而受到影响,蒸发量加大,降水量及降水分布格局也会改变,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稳定性,使农业灌溉成本提高,进行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的费用增大[12]。

2.4 气温上升,农作物病虫害加重
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害虫对高温具有较强的耐性,夏季高温对其影响不大。

同时,害虫的发育速度因为气候变暖而加快,导致繁殖系数增加,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几率增高[13]。

病虫害发生的几率提高,必然导致农药施用量增加,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造成农药残留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

3 对策
3.1 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科学抵御自然灾害
根据气象预报,了解当年及未来气候变化的情况,科学安排农业生产,调整作物布局,顺应气候变化,积极应对,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科学减灾避灾。

3.2 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
要减轻自然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必须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不断更新改造老化的农业排灌工程设施,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强化综合防治自然灾害工程设施的建设;根据气候变暖趋势,组装先进的栽培技术,减轻气候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气候变暖的有利因素,趋利避害,夺取农业丰收。

3.3 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作物布局,恢复生态环境
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面对气候变暖,要实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加大农业种植调整力度,优化作物布局,逐步向生态农业、精细农业、高产高效农业方向发展。

同时,必须发展节水农业,扩大灌溉面积,实施科学灌溉,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恢复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