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内经心得体会(优质8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内经心得体会(优质8篇)
首先,每天作息时间要有规律,按时睡觉和起床,不能熬夜,也不能起得过早。

我基本上做到了晚十点左右睡觉,六点左右起床,中午休息一小时左右。

早、中、晚分别上网,每次半小时左右,分多次上网。

其次,饮食上要特注意养生保健,病大多数是吃出来的,所以这是关键。

第三,坚持锻炼身体,要量力而行,不做超负荷运动,持之以恒。

前些年我是坚持每天早起快步登山,大雾天不去。

坚持步行上、下班。

晚上遛圈半小时左右。

退休后改为打太极拳或打门球;近七、八年又变成了每天上午8点左右走步去岱庙,大约20分钟到达,随着季节的变化,定点与来自公检法、建委、卫生教育、林业等十几位退休老逛友们聊天取乐开心,9点多离开回家。

休息一会上网。

饭后稍息,看一会报纸,上床休息。

下午2.30分开始打门球,一个半小时,回家休息。

晚上躺在沙发上,用小腿肚在膝盖上左右交替摩擦和用脚后跟交替摩擦脚心上千次;再用左右大拇指分别按摩其他各手指指法活动。

坚持睡前热水泡脚,同时做颈椎操。

第四,保持每天有个好心情,多交几个朋友,有不如意事与知心朋友诉说出了,不憋在心里。

尽量少发脾、少生气。

第五,定期查体,有病及时就医,用药要遵医嘱,按时用药,不随意用药,更不轻易信小广告,什么偏方、秘方,乱用保健品,以避免有损健康,我是坚决不信小广告那一套。

第六,跟随季节交替和气候的`变化吗,随时更换衣帽,以免伤风感冒。

第七,如有条件和机会时,尽量走出去游玩,既开阔了眼界,又促进了身心健康。

第八,实践证明,多行善做好事,心里痛快,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

第九,常开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第十,同志、朋友之间开玩笑、说笑话要讲究分寸,以免伤害感情和造成双方不痛快之事。

最后,有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是养生保健的基础,极为重要。

所以一定
要妥善处理好家庭事务,保持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

读内经心得体会篇三
一、“上好课”的标准和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我认为:
1.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具备以下的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党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一个好的教师,就要把“教书”和“育人”两副担子一肩挑。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教师就要把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爱,转化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

要真挚地、深情地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自己的学生。

(2)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的钻研精神反映出教师业务素质如何。

教师要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和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全部内容。

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这些经过精心组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的个人素质: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个走上讲台步入教师角色的过程。

事实上,每一个教师实际上所承担的角色范围和程度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这个差异就由教师的个人素质所决定。

教师的个人素质包括:知识渊博,语言表达能力强,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负责的精神。

2.能很好的处理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要区分出哪些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材料;哪些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而安排的过渡性练习或者是更好地领会所学内容的背景材料。

只有区分不同性质的材料,才便于确定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与技能。

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

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置和提出问题。

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探索)欲的问题,要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方法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教学方法是教学技能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是有规律可循的。

选择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所依据。

一节好课,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
从直觉上,学生学习情绪很高,学习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状态。

二是从效果上,学生知道怎样去学。

一节好课,应该做到使学生爱学,学会和会学,爱学是学会和会学的动力,只有爱学,才能学会。

课堂上一种生气勃勃,兴趣盎然的学习气氛,能提高学习的热情。

如果教师讲课有气无力,枯燥无味,千篇一律,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现在的知识,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意识。

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通过自己的语言、音调、节奏和表情,用自己对所教知识的情感,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教学成为一种和谐而又充满乐趣的过程。

二、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如何提高学生人数多的班级的课堂教学效率?
3.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有哪些有效的手段?
5.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效联系,
6.教学中怎样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
10.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学习差异?
11.如何使教学设计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设计?
1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平台如何设置?
14.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提高并保持其连续性?
16.如何处理学生在课堂中讲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
三、从我校教学活动实际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照本宣科:有的教师使用新课标教材,存在照本宣科,依赖教材,而不能进行精“加工”;囿于教材,而不能突破教材束缚。

2. 满堂问答看似主动参与:由于教师盲目追求“学生参与”教学,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偏差:一是低思维量的“假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二是采用简单的“问答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展开。

三是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实质是形式参与、被动参与、部分局部的参与。

3.小组讨论替代合作学习:走进新课程实验的课堂,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
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学习。

但是存在:一是讨论的内容选择不够恰当,导致讨论频率过高;二是讨论的任务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各行其是。

三是讨论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讨论的价值意义不大,多数问题讨论的不深不透、不了了之。

4.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不感兴趣:也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很少设计出较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注重鼓励、表扬、启发学生,而是批评、指责学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兴趣因此很受影响,造成课堂效率低下,能力训练目标难以完成。

5. 教学效率低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以数量标准来衡量,就一节课而言,学生能够有效使用的时间往往被打了折扣,教师经常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经常会有一些无意义的问题,有的教师甚至离题万里、话语罗嗦。

相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由于在课堂上的学习机会的差异,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学生,有效使用的时间更少,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效率更低。

以质量为标准来衡量,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智能的时间不多,而花费在让学生记忆和接受的时间较多。

显然,我们的课堂多数还停留在记忆、接受和理解的层次上,对于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还做得远远不够,这就必然影响我们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继续教育的学习,我知道了如何上好课及上好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也发现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供同行们讨论,以求共同进步。

读内经心得体会篇四
中医养生学的课程已经结束,这个课程中我认为最吸引我的就是有关吃的方面,可能是我爱这个“吃”吧,所以我对四季饮食这个方面比较感兴趣,谈谈对四季饮食养生的感受。

中医养生是基于中医治未病的思路,通过饮食的作用对身体的机能进行有效的调节,使身体的机能处于正常的状态,即中医所说的健康状态---精气血津液充足,阴阳平衡,精神充足,身体健康。

四季饮食养生便是在这种思路下通过四季不同的季节气候性质,选择不同的饮食,调节身体机能平衡,适应季节
气候保持身体健康。

四季饮食养生首先要考虑的是四季不同的气候,从中医的理论认为,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些在人体身上都有不同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提出自然界和人是一个整体,具有统一性。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提出气候是由自然界阴阳两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天气征象,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

而依据《黄帝内经》中的理论,这些自然界的征象对人体会有不同的作用,是人体的机能失调,从而诱发疾病,所以考虑好不同季节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正确的饮食食物,提高身体机能,使身体更好适应气候,并抵御病邪。

中医的基本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以依据这些哲学思想,四季基本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考虑好了四季的特点,之后即可选择合适的食物,调节身体机能。

春季,其特点成为春温、春生,春天气温回暖,阳气逐渐旺盛,同时依据“人与天地相应”的中医养生理论,春季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呈现向上、向外舒发的现象。

在这一时期,科学的饮食调养对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很有帮助。

辛甘之品能助春阳,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养春气的食物。

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做“二三月易食韭”。

吃这些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

饮食清淡能消春火,春季气温上升,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

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

祛痰养肺保平安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

细选食物少疾病,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

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芥蓝、西兰花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
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

”性甘味平调脾护肝,《素问·诊要经终论》中也说:“正月二月,天气方始,地气始发,人气在肝”其内容就是告诉我们春天与我们五脏六腑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肝脏。

所以春季养生,重在养肝。

同时中医认为:肝脏是“体阴用阳”。

体阴,是指肝脏本身藏血,属阴;用阳,是指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在志为怒,主升主动易升发太过,易于上亢,甚至动风。

所以肝脏是“肝阴肝血常不足,肝阳肝气常有余”。

加之肝脏通于春气,春季里的肝脏就常表现为功能过强而升发太过,出现肝脏阳气过盛而乘脾甚至侮肺的情况。

所以在春季的饮食结构中我们应多吃一些性甘味平的食物来护脾调肝。

比如:猪肝、菠菜、香菇、鸭肉、绿豆、胡萝卜、木耳菠萝、鲫鱼等。

养心安神之品不可少。

夏天的养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

夏天要善于养心阳。

夏天不宜多出汗。

夏天属阳,阳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阳虚的人出汗多就会加重病情。

心气虚的主要特点是心慌、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

如不注重保养,发展为心阳虚,就会出现心慌、气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气,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弱无力。

有心气虚或心阳虚症状的人,夏天尤应避免多出汗,以免伤了心阳。

如因汗多出现心慌气短,可用西洋参3~5克泡水饮,或服生脉饮口服液(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

夏天要养心阴。

夏天阳亢,心阴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养心阴。

心阴虚是指心阴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脏而出现各种病症。

因为血属阴,心阴虚可有部分心血虚的症状,但又不等同于心血虚。

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出现虚性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胸心、两手心、两足心)、咽干、失眠、舌红、脉细数。

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多吃养心阴之品,如麦冬3~5克、酸枣5~10枚泡水喝,或冰糖大枣小米粥,或百合藕粉,或银耳莲子羹。

夏天要养心血。

心血虚主要是心血不足,使人的脑髓及五脏失于濡养而出现头昏脑空,乏力疲倦,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脉细而弱。

可吃大枣、桂圆、阿胶、当归以及鸭血等。

食用一些凉性蔬菜。

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

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


类食物食用过多,会使人体质呈酸性,多内热,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水、排毒通便。

我们常吃的黄瓜、西红柿、芹菜、藕、绿豆芽、空心菜、大白菜、白萝卜、冬瓜、丝瓜、苦瓜、茄子、菠菜、小白菜、油菜、莴笋、苋菜、茭白、紫菜等都属于这一类偏寒凉的蔬菜。

因为这些蔬菜偏凉性,在食用时也应注意。

久病体弱、身体虚寒者皆不宜多吃偏寒性的蔬菜,以免寒上加寒,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复发,因此这个时节应格外注意调停脾胃。

在饮食方面,立秋后人们不宜多吃寒凉食物或生冷不洁的瓜果。

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在秋季一般应当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进食油腻食物。

二忌过燥:秋季气候日渐干燥,会使人皮肤和口角干裂,口干咽燥,声音嘶哑。

而且气候转凉,此时易使人感受邪气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

此外,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在这一时节往往会症状加重。

所以在秋季要特别注意养阴润肺。

饮食上,人们可以多吃一些如生梨、甘蔗、荸荠、柚子、枇杷等具有很好润燥功效的水果,或者乌骨鸡、猪肺、龟肉、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米、花生、鸭蛋、菠菜等食品,还可以自制诸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雪梨川贝冰糖羹这样的饮品,同样可以达到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三总体上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

冬季,具有冬寒和冬藏的特点,五行中,冬属水,其气寒,主收藏,凝泄主痛,这一时期人体阳气偏虚,阴寒偏盛,有寒湿痹症、胃寒引起的胃病,各种呼吸道疾病很容易被寒邪引发或者加重病情。

但根据冬季属肾,主藏精的特点,又为四季中补养的最佳季节。

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

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中医学所说的“阳气”。

冬季养生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

在饮食调摄方面,应注意四项要点。

“保阴潜阳”。

冬季饮食的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

饮食和营养特点,即增加热量,在三大产热营养素中,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的需要水平,热量
增加部分应提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来保证。

鳖、龟、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食物。

“和血行气,壮神御寒”。

中医学认为,冬季天寒地冻故饮食宜温热,且能增进食欲,恢复疲劳,但不可过热。

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

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损伤脾胃。

因人制宜,可适量饮酒以御寒,但切忌过量。

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以驱风御寒。

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

“冬天进补,开春打虎”。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从冬至后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在避藏中还有活泼的生机,此时进补更易于蕴藏而发挥效能,是虚弱之体调养的最好时机。

即增加热量抗寒,又能加强营养吸收,促进健康。

“药补不如食补”。

即以食物之性,补机体之虚,纠阴阳之偏。

如牛肉味甘,专补脾土;羊肉味甘性热,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鸡肉甘而微温,可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凡虚劳赢瘦者皆可用之;白鸭肉味甘微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故素体阴虚偏重者可食之。

读内经心得体会篇五
有人认为在中医药现代化的今天研究《黄帝内经》似乎违背常理,《内经》对临床指导意义不大,现已有中医临床各种教材,以及大部头洋洋数百万的专著,何苦再去钻研几千年前的东西?种种认识,都有不同的见解和依据。

笔者在通读《内经》之后,尤其是在任继学老师的指导下,深刻领悟到《黄帝内经》确是中医学术之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1.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之本。

老师任继学教授极力主张:中医学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继承不够,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

肾实质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纲目·胡桃条》下证实并有所发展的。

《内经》是中医学术之渊源,我提出的络、毒理论无一不是源自《内经》,重视中医药理论的继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观点十分重要,不仅是他个人几十年的体会,而且确是中医发展之所必须。

其一,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是实践得出的结论,但目前的挖掘不够。

其二,任何科学学科都离不开继承,甚至有不少极端的例子证实了理论虽错误,但在学科发展史上也有其闪光点和现实意义。

目前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至今,有许多突破与发展,但总体框架
尚未超越《内经》理论,同时《内经》构建的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总体趋势又相一致。

“以人为本”的天地人观,整体医学理论,个体化诊疗模式等等,均源自《内经》,只是体现了《素问·玉真要大论》“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发展思想而已。

然而在《内经》中蕴藏的、众多的合理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发展。

如“膜”学、气街、“器”等理论的阐发与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内经》理论的实践价值极大。

《内经》的实践价值是公认的,无需多言。

但仅就个人学习导师经验和临床体会试述一二。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对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指导意义很大。

合理选取千金鲤鱼汤,金匮当归生姜羊肉汤化裁疗效肯定。

再如学中医方法的诵、解、别、名、彰五大教学法至今对学习中医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内经》的养生理论至为关要,足以指导防调疾病,《内经》中的辨体治病尤应引起同道们高度重视等等。

3.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科学合理内核。

《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别于现代医学且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惜其研究挖掘不够,尤其是参合现代复杂信息挖掘技术,必会对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整体认识、动态把握、循证医学、黑白结合、“象”法、阴阳思维法、器气学术观等均有重大的开发价值。

4.《内经》理论的不完备性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潜力与前途。

崇古派认为经中遍地宝,而现代派认为学术发展不能停留于几千年前的水平,强调发展。

笔者认为《内经》确属中医学术之渊源,但也承认中医学术确需发展,二者应协调统一,承认《内经》的理论不完备性,恰恰是当今中医学子的机遇与挑战。

依科学学原理而论,学科不可能完美无瑕,否则即标志着该学科走向灭亡。

故此,中医学术的欠缺,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其发展前景的宽阔与研究的生命力会长期持续下去。

二、术数新解
术数者,历代医家多理解为医术与方法。

如马?p注:“术数所该甚广,如呼吸,按跷,及《四气调神论》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而原文
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道者,万事万物之规律,体现在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变化消长律。

即经之养生法,强调“法”字,是因为其重要,万物之灵也必须严格遵守之,否则必遭疾灾,甚则丧生。

然而如何识而知之——自然和人体之道,须以“术”御之。

何谓“术”,方法手段而已,如医术(方法,包括养生术等),天体运行之术,气术(自身律等)之类。

“数”者,计数也。

此言人体养生法非言共性而强调个体之数,因人而异。

古人言“数”而不言“量”是由于当时的认识法和古代中国人认识也界于西方不同。

“道法阴阳”是总则,阴阳生化论是阴阳=2n,而认识过程变量2n=阴阳,其核心点在于以阴阳定性为主线,以层次作为定量指标,故为总纲也!此“数”当理解为变化之不同,量体裁衣,此“术”适于情况变化而随之变化,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之义,演伸而论当属个体化防治疾病之先河。

再者,中医所谓定性而量,强调“数”之变化,诊断、治疗无一不注重之,只是非如现代医学那样去认识而已,其虽欠清晰,但直接而具体又胜于彼,有其合理的科学内核。

因此,定数中医学应在本世纪很快诞生。

三、虚邪新义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当属四时不正之气,引申为邪义。

但经中尚有:“邪气盛则实”邪当为实,何以冠称“虚邪”,又称“精气夺则虚”。

笔者以为此“虚”是与“贼”同义,形容词义。

虚贼于内是引邪内入或内乱致病的前提与条件,虚贼之因当责之于“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之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为明注,也是体现《内经》强调人体的正气的突出地位。

为何要“避之有时”?中医另一学术观点十分强调正邪斗争,正与邪相对而言,常则为气,病则称邪。

邪有内外之别,外来者众,人人皆知,孰不知内外伤人才是根本之途,现代微生态学研究证实人体机体细胞数为1013,而寄生在人体内细菌细胞数为1014,相差10倍之多,且多数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键在于机体情况而非仅局限于致病菌,中医治病之理也,非立足于斯也。

我们在任继学教授的带领下抢救的sars病人只是本着中医学辨证施治而救治肺部90%炎变的患者,4天炎症吸收达70%,西医教授对此佳效茫然不解,我们根本不晓得何药去杀sars病毒,而只立足于“病人”。

内邪理论与外邪理论截然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