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感训练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语感训练之我见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而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

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

它是建筑在大量感知、体验、积淀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语言直觉。

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之后,就能感受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能充分领略到遣词用字的精彩,也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这样将大大提高其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确立一个既包容语文本身又包容着人的情感、人的体验、人的实践,并将其融为一体的对象——语感。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怎样来训练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在朗读中训练语感
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是“读”。

著名教育专家王尚文教授说“读,其实也就是读给自己听,这才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窗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文章优美的意境、缜密的思路、丰富的情感,常能得到充分酣畅地体现。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从心理学、生理学角度对该现象作了解释:“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骨活动的技巧。

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就在读者的喉舌筋骨上留下痕迹。

”可见,朗读对语感的养成是有科学理论依据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洪镇涛老师在《乡愁》这一课的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感。

洪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立即指出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示范读,而后让学生再放声读,洪老师边巡视边大声激励,要求学生把诗歌内在的情感读出来。

待到简要分析诗歌之后,洪老师又指名让学生读和背,最后请全体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洪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感训练的根本途径——要充分地读,要读得充分。

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朗读中与作者的心灵产生了共鸣。

很显然,这里的读决不是单调枯燥的“天地玄黄喊一片”式的朗读,而是运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读音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确切、语势的磅礴、条理的连贯、感情的起伏,都有了十分深刻的体会。

二、在阅读中训练语感
语感训练,更多的是对文学作品语言的品味。

我们在阅读时,对语言的理解往往必须透过其表层意思,进一步分析它的深层含义,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运用之精妙。

例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袁湛江在执教《守财奴》一课中,特别让学生揣摩“(葛朗台)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一句中“差不多”一词,“差不多”是指在程度、时间、距离等方面相差有限,十分相近。

作者用这“差不多”难道是向读者传达葛朗台由横暴变得慈祥了这一信
息吗?显然不是。

然而作者就是运用该词惟妙惟肖地勾画出葛朗台那虚伪的心,让我们看到葛朗台是假慈祥真贪婪!通过对词语的品味和感悟,我们对人物的心灵、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就要深刻得多了。

又如,《红楼梦》中王夫人一句极其普通的话“月钱放过了不曾?”,这看似不经意的一问,实际上告诉了读者贾府的诸多矛盾:王熙凤拿月钱放债一事由来已久,而且遭到人们的强烈不满,以致在新来的客人面前,王夫人也忍不住要盘查一番了。

真是不经上下细细揣摩,而不知此笔之妙!
三、在积累中训练语感
“实践出真知。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

语感训练也是这样,只有不断积累语言,才能形成能力,增强语感。

语感的训练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如果我们将一些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的作品,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最终变成他熟悉的语言,这样,学生就能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

通过背诵,学生积累一些优雅的文句和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到自己的语言仓库中,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由于课程标准对阅读本身有量的规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组织一定数量的诗、词、文,让学生背诵,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提高语感,从而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文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实际上是语言积累对于培养语感,进而提升语文素养的巨大作用的最好注脚。

另外,广泛而多渠道地阅读也是训练学生语感的很好方法,实践表明,大多数中学生,语感都较强,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比较准确。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教材阅读广度和深度的不足。

再者,当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渠道:电脑、电视、广播、社交、课外活动、图书馆……只要教师本着“物为我用,积极引导”的思想,指导学生在欣赏中形象地感悟语言,是可以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

四、在联想中训练语感
艺术创作往往是藏锋不露的,所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阅读文章,一般可让学生从语言入手,发挥联想,对那意义深沉的“七分用意”仔细揣摩,从而欣赏文字的精妙之处。

比如小说《祝福》,我们可以提示学生找出沦为乞丐时的祥林嫂形象——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碗,一手拄着“下端开了裂的”竹竿;随着情节的展开,学生逐渐了解了鲁镇这一环境,祥林嫂的性格以及她的生活经历;再让学生联系到旧中国劳动妇女没有地位、受压迫凌辱的生活境况,并将它融入到小说所描绘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性格中去。

如此一来,祥林嫂的形象、生活的环境逐渐具体、生动起来。

这样,学生就可以摆脱泛泛的、即兴式的欣赏,从形象中超越出来,对小说的主题进行理性思考,从而认识到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学生对黑暗社会的憎恶感情加深了! 用这种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就相应提高了。

无庸质疑,语感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在日常工作教学中,语感综合能力的培养,运用任何手段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我们应当不断作些有益的探索以期提高语感能力。

现代语文教学要做到“授之以渔”,要求用适当的方法启迪学生的语感能力,让学生自己用“心”去读作品,和伟大的作家交朋友,努力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日后的阅读中不断丰富它,扩大它,假如我们一直这样努力,那么学生胸中的万紫千红,必定有助于他们飞越人生的万水千山。

(劳利明,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