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为师话哥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征为师话哥窑
先从如下这段经典文献说起。

笔者在《拂开迷雾是真实——再议龙泉县窑、哥窑、官窑、内窑》一文破译了南宋时期的叶寊的《坦斋笔衡》是赝本,而顾文荐所撰的《负暄杂录》才是原本,并被元人陶宗仪收录于《说郛》中:“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

遂命汝州造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

宣政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

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

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

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该原文被叶寊改动了两处,计四个字,一处是将“徽宗”改为“故京”,另一处改动是将“宣政”改为“政和”。

叶寊为何这样改动?看他的改动效果就知道了。

“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中的故京是汴京,由此易给人两重误解,一是官窑是在汴京。

二是“置窑于修内司”是在临安新建窑。

而此语境下“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如此要素句居然与整篇内容都无关了,成为没有必要存在的鸡肋句,这就是整篇文字的最大的疑点,成为千古疑案。

叶寊的“故京”论,成为了后来演变为“汴京官窑”的始作俑者,说明叶寊根本不知官窑在何处。

而顾文荐的原文中“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则不然,是指由修内司接管已有的龙泉县的官窑。

通读全篇则有一气哈成的气势,从龙泉县窑,到自置官窑,再到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环环相扣,逻辑十分清晰。

原倍受争议的“本朝”、“遂命”、“京师”与“徽宗”在语言逻辑关系达到天衣无缝,完全没有了歧义。

而“宣政”的提法曾被当代学术界认为是不应有之错,居然整个学界唯《坦斋笔衡》马首是瞻,都放弃了对《负暄杂录》撰本的深入研究。

其实,宣政并非是颠倒年序之误,而是在强调官窑烧造时间是倾向于在宣和,并也不排除始于政和之意。

原文中并没有谈到哥窑。

但另置官窑后,龙泉县窑仍还在那里!那么该窑可能就是由月白釉转为专烧制哥窑的窑。

若如此,宣政时,
由龙泉县窑诞生或分立了两个窑:哥窑和官窑,这标志着从“质颇粗厚”走向哥、官工艺的成熟。

哥窑之所以称之为哥窑,或许是先者为兄,官窑次生为弟之意。

哥窑的性质可能不属于官窑的系列,因此没有在原文中涉及,但仍没有脱离在徽宗的授意下的烧制,或许直到南宋,哥窑始终具有半官方的性质。

哥窑和官窑的烧制定型应该是在宣和时期。

大观、政和时期,甚至再上溯至崇宁时期,都可能是官窑的试验场,其产品也被视为“即有官窑时也”。

龙泉县窑完全可能也参与了“遂命汝州造青瓷”。

“袭徽宗遗制”说明南宋初由修内司接管官窑后,是延续了官窑的烧制风格,可见徽宗宣政时期,官窑应该是品质最好的,就应该享有“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的美誉了,而不该修内司官窑独享。

因为“中兴渡江”时就确定了在临安建都,其建设工程之浩大,非8-10年之功不可得,此间朝廷“居无定所”经常变换,怎有可能顾及在杭州新建官窑?由此,所谓“汴京官窑”、“杭州修内司官窑”都可能是无中生有的,叶寊的《坦斋笔衡》误导千年矣!
大观釉的月白釉与哥窑之间只有一纸之隔。

哥窑和官窑都是独立和个性化的存在。

——大观月白釉特征
大观釉是后世由清唐英命名的。

《景德镇陶录》有两段记述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专业性,其一:“官窑,宋大观、政和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命曰官窑。

土脉细润,体薄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

大观中釉尚月白、粉青、大绿三种。

政和以后,惟青分浓淡耳。

”其二:“大观,北宋年号,即有官窑时也,宋本称官字,唐隽公不书官,纪观,称大观釉。

”按上述论述,大观釉是视为官窑,但不能称官,故而称大观。

从特征上看,大观釉的月白釉是青瓷中烧制温度最下限的产物,其铁处于还未呈色状态,此时表面釉熔融欠光亮,气泡初始发育,发色呈月白或卵白。

月白釉的境界是大开片,追求的是模拟月球表面的山水河流效果。

月白与天青代表着黑白,是一对主宰万物的阴阳,这两种釉色的呈现是徽宗最伟大的发明和创举。

——哥窑的特征
哥窑与大观月白釉几乎是同一烧成温度区间的产物。

也许哥窑最初就是在不经意之间得到的,甚至哥窑可能就是同一窑中某个有利的摆放位置形成的。

因为,月白釉温度稍有升高变化,就可能出现哥窑现象。

《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

”《博物要览》:“哥窑质隐纹如鱼子,但汁釉不如官窑。

”成熟的哥窑器比月白釉器的烧成温度略高,釉面呈色比月白釉老成,以牙黄、米黄为主,其“金丝铁线”是多边形碎裂开片,金丝不出铁线,比月白釉的大开片更具有“魔幻”。

哥窑器的口沿较宽厚平,釉面不易流动,而多在口沿形成“釉环”。

其也有铁足,但很少见紫口。

哥窑的制作相对“糙”些,其“质颇粗厚”也是风格千年也。

——传世哥窑的特征
成熟期的官窑“惟青分浓淡耳”。

据说按当年故宫前辈内部分类,只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的词条,并没有修内司官窑词条。

显然,故宫目前归类为官窑器者,有相当部分属于大观釉。

将青分浓淡之浓归类为“南宋官窑”。

青分浓淡之淡命名为“传世哥窑”,这是归类的错位。

后来随着考古深入,“老虎洞官窑”被确定是修内司官窑后,并没有及时更正原有的分类之误。

笔者冒昧揣摩,这也与老虎洞官窑存在着是否就是修内司官窑的争议有关。

还与老虎洞窑址中就不见有“传世哥窑”式的实物碎片有关。

目前,老虎洞官窑博物馆就是以“南宋官窑博物馆”定名的。

从2017年北京故宫主办的“哥窑展”可见,“传世哥窑”与哥窑是混淆的,目前已大有混为一谈的趋势。

“传世哥窑”与哥窑的确非常相像,但二者最直接的区分就是烧成温度的差异。

“传世哥窑”相对哥窑烧成温度要略高些,其釉色亮丽,开文武碎裂直开片,呈色多浅白、淡黄、淡青或淡粉青,具有典型的紫口铁足。

但其制作比哥窑要精致。

那些天青色浓者,多数都在台北故宫中,并仍沿用“南宋官窑”的命名。

真该庆幸当年故宫文物“南迁”,或许就是因为“传世哥窑”被错划成份,才会多被留在北京故宫中的。

按叶寊的《坦斋笔衡》这样的文献,是无法找到官窑的!大观釉、
官窑、修内司官窑之间存在着认知错位,也是找不到官窑的。

哥窑和官窑的身世必须从正本清源开始!没有永远正确的学术,只有错误的坚持才会成为笑柄。

以下实物都是私人收藏,并经过洛阳眼精确确年可资参考。

北宋大观月白釉鼎式炉,崇宁五年(1106年)
北宋大观月白釉双鱼耳瓶,宣和二年(1120年)
北宋哥窑月白釉琮式瓶,政和二年(1113年)
北宋哥窑米黄釉贯耳瓶,宣和五年(1123年)
北宋官窑浅淡釉碗,宣和二年(112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