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选择题
1.下面两幅图反映的是我国的什么教育()
A.扫盲教育B.初等教育
C.义务教育D.高等教育
答案 A
2.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
这一调整()
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B.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答案 A
3.刘少奇在1964年指出:“在农村里面办半农半读的学校,在工厂里面办半工半读的学校。
”1986年,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这一变化从根本上说明了我国的() A.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B.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C.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D.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答案 D
4.右图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作的状况,这是当时广大学生“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一个缩影。
这种教育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民族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B.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得以缩小
C.封建文化糟粕得以清除
D.国家出现“文化断层”的不利局面
答案 D
5.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发出了恢复高考的文件。
学生报考资格的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
分论”。
这是我国当时()
A.提出“三个面向”的需要
B.教育拨乱反正的需要
C.开展“教育革命”的需要
D.科教兴国提出的需要
答案 B
6.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
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答案 D
7.下面是1977年以来几个重要年份高考报考与录取人数统计图。
导致图中1977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B.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不够
答案 C
8.在谈到学校应如何发展时,邓小平同志说:“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
”据此可知,邓小平强调()
A.学校教育在新时期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B.国家应重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C.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D.提高国民素质是教育事业的目的
答案 C
9.199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材料表明()
A.“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发展
B.国家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理论
C.传统教育观念开始发生改变
D.劳动力短缺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之后经过2006年、2015年两次修订。
这表明()
A.我国建立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C.教育立法保障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很好贯彻
答案 C
11.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
答案 A
12.观察下图,从图中统计数字的变化可得出的结论是我国()
A.教育得到持续发展
B.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落实
D.“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
……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
……1958年2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
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很快形成。
……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材料二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数第一位。
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
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2%。
1953~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材料三为庆祝全国科学会议的胜利召开,1978年3月18日发行《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一套,共三枚。
第一枚,科学的春天;第二枚,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第三枚,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1)根据材料一和图一、图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并分析“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春天”到来的历史背景。
答案(1)特点:政府动员和组织;群众广泛参与;与社会生产、社会改造相结合。
作用:将文化知识普及与社会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了人民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思想觉悟;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巩固了新生政权。
(2)状况:教育发展快;专业设置重工科;招生人数迅速增长;注重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培养了科技人才,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提高了中国科技文化水平;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在科学和教育战线上实行全面的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以科教来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7年邓小平告语天下,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的平等,就首先要实现知识面前的平等,教育权利的平等。
他力排众议,恢复了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后人评价:恢复高考一年后,中国才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事实证明,恢复高考和后来的开放留学,是促使中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两大里程碑式的举措。
——引自《中国人民的儿子——邓小平》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 (20)
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壮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恢复高考制度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一趋势对20世纪末以来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文化大革命”时期及以后对高等教育的态度,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影响: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历史性转折的到来,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新兴边缘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
科技高度发展,如航天事业、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等,使中国跨进世界强国之列。
(3)启示:对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视与否,对国家、社会进步影响深远。
当今,我国要坚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提倡科技创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