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包含的社会人生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电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包含的社会人生启示
《世界上面痒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是马晓颖依据著名作家
张洁的同名著作改编的一部电影。
影片通过一位叫作“诃”的成功当
代作家的回忆,叙述她为母亲看病、治病焦虑直到寄母亲远行的心理
历程。
母亲辞世后,女作家难以接受这样的理想主义,不断地追问、
探究母亲去世的原因在于,不断地自述点点滴滴往昔与母亲生活在一
起的点点滴滴的往事,一次一次地谴责自己、责备自己,认为是自己
的反复无常害死了母亲。
这部电影具有的忏悔的抒情风格让影片人想
到鲁迅的《伤逝》中的涓生对子君的痛苦告白。
与另一部老年题材电
影《剃头匠》相比,两者都触及到了死亡环境问题。
《剃头匠》侧重
于歌颂老人坚毅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平静从容地面对老者死亡的生活哲学,《世界上面痒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更侧重反思年青一代对待父
母的态度,思考如何更有耐心地照护父母、关心父母的问题。
树欲静
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电影重在表现母亲去世后,作为女儿的
作家诃的后悔、惭愧、愧疚。
作家的愧疚给电影提供了一个教训。
电影上映以后,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所,主要讨论了电影的
主题内蕴和艺术特色,以及电影文本和小说文本的区别。
赵艳认为,
电影“以它独特的同性恋者视角,描述了母女姐弟之复杂的情感关系,细腻入微地传达出中年女性难以名状的内心体验出与体验”。
徐漫则
从叙述结构设计、叙述形式、叙述事件和情感基调四个方面将小说和
电影文档进行了比较,认为小说文本虽不具备搬上银幕的优势,“然
而马晓颖在叙述结构、叙述形式、叙述事件以及叙述的情感基调等诸
方面进行了如上的改编和艺术处理,又加之著名演员斯琴高娃、黄素
影和石维坚的揉合出色糅合,电影文本最终还是给了观众极深的敬仰
和很大的最终审美享受”。
但影片的社会文化意义被研究者们漠视片
子了。
艺术形式是电影的手段和方法,导演的思想和激情才是电视剧
的目的和野性中心,是它决定电影对观众产生什么样的释放出影响,
也是影片的价值和电影意义之所在。
导演马晓颖在创作手记中说:
“这部影片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它的现实意义,就老母亲通过女作
家诃对自己八十多岁的在于终离世界前后的经历,一种阐述了日常生
活中的一种现象———忙忙碌碌中我们为母亲做过些做做什么、我们
讲所谈的是母亲心里所想、所能接受的吗?”“上海滩我们要通过银幕
人物形象的再现,恳请观众暂时离开自己的生活轨道,为居莱银幕上
为那个事业成功却又对母亲的离去而充满内疚、自责、忏悔的中年女
作家理解过后,能够认真思考和重新感觉一下他们既熟悉而又忽略了
的东西,能够唤起人们的愤世嫉俗一些幽默感,敲打一下人们疾患的
神经,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醒悟,如何来对待那些尚健尚健在的父母亲,如何让父母们不要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体育史世界、同时又让人们不要
在父母离去之后而再。
”
一、养则致其乐
中国人一直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子孙几代人两百多年居住在
一个小家庭里面,子孙要求分家被看作不孝的行为。
但现代社会的子
女更愿意维护自己的小家庭的利益,希望从国度里分离出来,因此几
代同堂的大家庭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少。
为了自己生活的更舒适,子女
更希望父母单独居住。
如果养父母不能自理,年轻人以自己工作忙为
借口,找个保姆看护父母,仍然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或者会把父母
送进养老院。
如果自身有条件居家养老,却让父母单独居住,或让保
姆照顾或者送进养老院,这些行为实在是不孝顺的做法。
和子女日常
生活在一起,尽享天伦之乐是老年人最希望的生活方式,但现代社会
中能够做到“养则致其乐”的子女少之又少。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
人去了》中的女作家诃把自己的母亲留在老房子里,问问了一个小阿
姨照顾她,偶尔来看再来母亲。
以为这样养老就是孝顺老人了。
后来,女作家后悔了,责备自己太不关心母亲了。
母亲于是在发现丈夫突然
间衰老了许多之后,带母亲到医院检查身体,住院治疗,出院后把母
亲安排在自己家里,亲自照顾母亲直至母亲离世。
母亲92 岁了,从发现患脑垂体瘤到去世也就几个月的时间,在患病之前的时间,女作家
都没有和母亲生存环境在一起,所以,母亲去世后,女作家责备自己
太不孝顺了。
女作家有能力有条件和母亲在一起,可现实中还有许多
年轻人因为要在外地打拼,无力将父母带在身后,不能和父母生活在
一起,只好找小保姆照顾或者将老人送进老人院。
但不管采取哪种养
老方式,子女甚至竭尽全力应该竭尽全力奉养父母,不仅满足父母的
物质需求,还要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
即使不与父母亲生活在一起,
也要经常与父母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尽量满足其精神能源需求。
只有这样,父母才能生活快乐,子女才算是疼爱的子女。
导演马
晓颖说:“还有谁有耐心真正能和父母情感的呢?微乎其微。
更别说听
从他们的意见,大多数长大的儿女都认为和父母有障碍没话说,妈爸
不了解我,我也不想相信他们,好像实在根本没有必要交流。
……我
们有没有真正用心去问询过我们的妈妈或爸爸:您快乐吗?您在精神上
还有什么需求?您难过这一辈子还有什么心痛的吗?”[3]2012 年8 月
13 日,全国妇联老龄教育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共同发布新版“二
十四孝”行动标准: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继父打个电话,仔细聆听父母的初恋,
常跟父母父母做交心的连系等等。
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给年轻
的子女规定了乐养父母的具体方法。
女作家诃把母亲一人丢在老房子里,母亲耳聋眼花,整天昏睡,连女儿来了也认不出来。
电影对这些
现象的揭示是想告诉观众:赶快去关心自己的养父母,尽子女的本分,“养则致其乐”。
二、居则致其敬
电影成功上映以后,一位节目主持人邢佳栋问喜剧演员斯琴
高娃:您所饰的女作家孝顺吗?斯琴高娃回答:“她孝顺的不够。
”女
诗人诃自认为自己是爱母亲的,但她爱的方式和对母亲的态度是错误
的。
母亲买了水果舍不得吃,放在微波炉里腐烂了,名作家发现后非
常生气,对母亲大声呵斥,并把水果摔得满地乱滚。
母亲为了省钱,
后不用卫生纸而用一块小毛巾代替,导致一段时间内她老是尿路感染。
女作家了解个别情况后,猛拍桌子厉声呵斥,勇夺过毛巾气愤地摔在
地上。
母亲手术后,“谵妄”越闹越厉害,女作家要么干脆假装熟睡、不理不睬,要么态度粗暴地呵斥、恐吓母亲。
出院后,母亲不愿意父
亲按照要求锻炼身体,女作家就对母亲说:“不愿意练就等死吧。
”
母亲去世后,女作家责备自己在愈沃苏什卡给母亲更多关爱和呵护的
时候,却给母亲施加了难以虽然抹去的伤害。
这是因爱而产生的伤害,爱得越深刻,伤得也越严重。
现实生活中,这种因爱而生的非常伤害
极其普遍。
人们在与陌生人或者关系一般的朋友交往时,往往整体表
现得彬彬有礼,显示出很高的修养水平,但双亲在面对自己最亲近的
父母时,往往容易急躁欲望,动辄呵斥、诘难,难以容忍父母言语或
行为,如果父母生了病,那一定“久病床前无孝子”,对父母表现得
极之没有耐性,动辄发脾气,大声呵斥。
这一切,源于子女内心深沉
缺乏对父母相当基本的尊敬。
孔子认为,孝子在日常起居中,对父母
应该怀有尊崇的养父母心意和态度,即“居则致其敬”,“人之行,
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敬可以包括爱,反过来,爱不一定能主
要包括敬。
爱是感性的,容易变化,敬是理智的,比较容易持久。
子
女和双亲要仍然维持维持长期的和谐安乐,敬比爱来得更可靠。
子女
内心具备了对父母的尊敬,外表行为上,就不会骄傲、怠忽、任性、
易怒,那种因爱而生的伤害绝不也就不会发生。
女作家如果在对母亲
的爱当代作家中始终保持着几份尊崇和恭敬,她也就不能因爱而气,
因气而怒,因怒而悔,又因悔而悲。
电影的价值在于“对母女关系问
题系统地的深入探索思考”。
“诃摩诃与母亲的关系是极为复杂、耐
人寻味的”,他们“处于一种依赖与挣脱,亲近与避远,关爱与伤害,理解与误解,顺从与反抗的一些列矛盾混乱当中”。
诃试图“用一种
激进的抨击与训斥,去完成对母亲的整修”,“她辗转与服侍母亲与
看护病人的双重使命,在体贴与监管、顺从与命令、关爱与呵斥、善
意与压迫之间,折磨着自己,也折磨着母亲”。
电影中对女作家恐惧、暴躁形象的塑造为观众观察反省自身生活的表现提供了一个生动有力
的案例,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方式,电影导演想信念传达给观众的价值观,是我们如何做做一个孝顺的子女,如何避免因爱而不忍,因怒而悔。
三、病则致其忧
父母生病,必须请可靠的医师诊治,并且日夜伺候,时刻尽
其忧虑的心。
从这方面说,诃不可谓不孝顺。
诃发现母亲明显地衰老
了许多,左肩歪斜、视力不好,食欲减退、昏睡,于是赶紧时带带双
亲去医院检查身体,住院期间竭尽全力地照顾好母亲。
医生心理医生
检查出母亲的脑垂体瘤早已很大了,同时也发现母亲的大脑萎缩得相
当厉害。
医生告诉跋脑垂体瘤可以手术,脑萎缩是毫无办法的事情,
但因母亲年龄非常大了,手术后很可能下不了刘老太。
诃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不该在手术单上签字。
方寸大乱的诃不顾医生的把病情告诉
给了母亲,母亲找到医生,说:“我不愿意那样活着,我坚决要求手术。
”一般情况下,医生和家属都不愿意将病情真相告诉药剂师给患
者本人,害怕患者精神负担过重,接受不了打击,使病情加重。
但是
患者有权利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所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
险如实询问患者,但应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的影响。
所以,病人最的
家人或者最信任的朋友是告知病情最适合的人选。
多数病人希望病情
恶化切身感受自己病情的真相,但家属极力反对,唯恐病人知道后情
绪和生存意志受到影响,让病人一直蒙在鼓里,其实,病人迟早会从
别人的态度和自己的征兆中感到死亡的临近,他只好保持缄默,承受
孤独无助地承受内心的痛苦和厌恶。
对话和分担最重要,忌讳讨论病
情和死亡,只会让患者更孤独、痛苦和恐惧。
诃并不是主动要和母亲
分担恐惧恐惧,而是实在拿不定索性,只好将病情公诸于众,让母亲
自己拿主意。
妹妹宁肯冒着下不了手术台的不至于危险,也心切活着
连累女儿。
在生死的关头,女儿并没有和母亲成功进行有效的沟通,
没有分担母亲的痛苦和不安。
在做手术的头一天晚上,女儿辗转反侧,而母亲却装作睡得很沉,她独自承担一切,没有对女儿说什么。
术后,母亲恢复的很好,出院后,诃把母亲接到自己家里,
细心照料。
医生认为母亲的脑萎缩很严重,应该让她多动。
她自己能
做的事尽量让她自己做,不要替她做。
你越不让她做就越是害了她。
为了让母亲长寿,诃便让母亲锻炼自己起床、上厕所,自己从地摇摇
晃晃起来,还经常拉着母亲疾走,母亲吃力地跟着女儿踉踉跄跄地往
前走,一走就走出一身汗。
甚至,诃还拿走了跑步机,让母亲锻炼。
母亲不愿意锻炼,或者勉强为之,累得筋疲力尽,跌坐在地上时,诃
也不能对母亲怜悯发出丝毫恻隐之心,反而冷酷地说:“好吧,就当
这是床,就此练练怎么从床上挤起来。
”诃全力以赴阿芒隆母亲治病,以为冷酷地逼迫母亲锻炼就可以留住母亲的生命,结果,母亲的生命
反而更快地火焰了。
便是这不正是罗生门俄狄浦斯王式的悲剧吗?母亲
去世后,诃后悔了:要是我知道还有30 多个小时妈就走了,我又何苦强求努力学习她学习自理呢?对一个古稀老人来说,喝咖啡就是严格按
照科学的法源吃饭、锻炼,对推后他们的寿命又有多少实际意义?何不
顺其自然呢?“是忍受痛苦、延长时日,还是放弃治疗、安详离开?究
竟亲朋是无视亲友的身心伤痛、不惜一切代价延长生命的减短长度,
还是让他精神饱满、心情平和、安详的度过接著的人生?也许,尊重患
者本人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子女也须正确面对
现实,与母亲适当地沟通,减轻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安静地、没有痛
苦地离开这个国度。
张洁的长篇散文《世界上非常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从第一人
称的角度展示了自己的一段生命旅程,是不忍忘掉的纪念,是自我安
慰和疗伤的过程。
马晓颖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则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形
象而又客观地提供了一个养老的个案,为普通观众提供了如何赡养父
母老人,如何照料患病的老人,如何唐翁对他们进行临终关怀的前车
之鉴。